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1年秋季报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10月12日 06:49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新世纪的第一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尽管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明显减速,但是我国经济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较强劲的增长。总的来看,我国宏观经济继续运行在较快增长、较高经济效益、低通胀的轨道上,为“十五”计划的执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既给我们带来了加速发展的机遇,更需要我们面对新的严峻挑战,经历艰苦的磨练。2002年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将更加明显,我们如何做好进一步扩大内需,继续加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各方面的工作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预测和分析2001年及200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一、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如果我们能够在2001年剩下的时间内和2002年中继续较好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主动而及时地进行宏观政策调整以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据预测,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仍可以保持较快的增长,GDP增长率将达到7.5%左右,如果2002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出现大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GDP增长率仍可以保持在7-8%的水平上,甚至略高于上年。在2001年和2002年这两年中,农业增长将低于90年代后期的增长速度,保持在2.5%左右的水平上;第二产业的增长将略低于2000年的增长水平,维持在9%或略高一些的水平上,其中重工业的增长率仍将略快于轻工业增长率;第三产业增长也将略低于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将在7-7.5%之间的水平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1年和2002年将分别达到37510亿元和42420亿元,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3.5%和11.3%,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5%和13.1%。这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最高的两年。这样较高的投资增长,一方面有效地拉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有助于我们克服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带来的困难,并为我国经济未来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较好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国民收入分配中投资率却在进一步上升,2002年我国投资率将达到40%,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

  从1998年到2000年的三年中,由于持续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一系列促进最终需求的各项政策起到了较为明显的需求拉动作用,同时受国际石油市场原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2000年各种价格指数都陆续出现较明显的止跌回升势态。但是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又使得这种止跌回升势头大大减弱,预计2001年和2002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将分别为-0.6%和0.1%,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率将分别为1.2%和1.5%。

  城镇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1年和2002年将分别增长6%和5.8%,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虽然仍将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但是与2000年相比将有所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在2001年和2002年将分别为3%和3.1%左右。

  在2001和2002两年中,消费将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成为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预计这两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0.4%和10%,名义增长率分别为9.7%和10.1%。

  由于继续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2001年和2002年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仍将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近年来税收的快速增加,使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的差距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减小。

  在对外贸易方面,2000年我国进出口增长速度都创记录地分别达到30%和20%以上,显然这样的高速度是不能长期维持的。2000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增速减缓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进出口增长速度都明显大幅度下降,月度出口曾经出现过负增长。预计2001年和2002年的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都难以达到两位数。在这两年中,进口增长速度将继续快于出口增长速度,虽然与前几年相比,对外贸易顺差的数量将会明显减少,但是对外贸易的总格局仍将会有一定数量的贸易顺差。

  总的来看,我国国民经济在2001和2002两年中仍可以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是国内外各种尚存和新出现的不利因素将大大增加我们宏观经济调控工作的难度。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继续努力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化解消极因素,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稳定协调的健康增长。


2001年和2002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结果如下:
                                    2001年       2002年
  1、总量及产业指标
  GDP增长率                          7.5%         7.7%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2.4%         2.6%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9.1%         9.0%
  其中:重工业                         9.4%         9.5%
  轻工业                              9.2%         9.3%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7.1%         7.5%
  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                 7.0%         8.1%
  商业服务业                          7.8%         8.4%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总投资规模                       37510亿元     42420亿元
  名义增长率                         15.0%        13.1%
  实际增长率                         13.5%        11.3%
  投资率                             38.6%        40.0%
  3、价格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率            -0.6%         0.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              1.2%         1.5%
  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率                1.3%         1.6%
  GDP平减指数                        1.1%         1.4%
  4、居民收入与消费
  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6.0%         5.8%
  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3.0%         3.1%
  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             10.7%        10.5%
  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              4.2%         4.2%
  社会消费实际增长率                  8.5%         8.6%
  5、消费品市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7480亿元     41270亿元
  名义增长率                          9.7%        10.1%
  实际增长率                         10.4%        10.0%
  6、财政
  财政收入                         15800亿元     18530亿元
  增长率                             18.0%        17.3%
  财政支出                         19050亿元     22770亿元
  增长率                             20.0%        19.5%
  财政赤字                          3150亿元      4240亿元
  7、金融
  居民存款余额                     75020亿元     83220亿元
  增长率                             16.6%        10.9%
  新增贷款                         11020亿元     12910亿元
  新增货币发行                      1480亿元     1790亿元
  8、对外贸易
  进口总额                        2430亿美元    2640亿美元
  增长率                              8.1%         8.6%
  出口总额                        2590亿美元    2760亿美元
  增长率                              3.8%         6.7%
  

  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趋好的重要变化,全年GDP增长率达到8%,初步摆脱了连续多年持续减速运行的局面。但是,进入2001年以后,由于受世界经济增速明显减缓的影响,以及国内经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又遇到了新的问题,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这些新的问题和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继续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这些成绩主要表现在这样一些方面:

  第一,虽然世界经济全面不景气,而我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依然保持着7%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令世人瞩目。一、二、三产业稳定增长,同时主要经济结构不断得到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在宏观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水平却相当的低,各类价格水平变动均较平稳。

  第二,近两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所提高。虽然近来国际经济风云变幻,起伏不定,但是我国经济增长却表现得相当稳定。。从2000年第一季度到2001年第二季度,各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8.1%、8.3%、8.2%、7.4%、8.1%和7.8%,波动幅度不超过1个百分点。这样的稳定性有利于稳定人们的预期,有利于宏观经济的长期适度快速增长。

  第三,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的较快增长是建立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的。宏观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至少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工业产品的产销率一直基本保持在97%以上的水平上;亏损企业及行业的数量和亏损额均有所减少;企业利润,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利润有所上升;国家的财政收入得到明显的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有所上升。

  第四,目前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的较高增长。在国际经济环境趋于严峻,外部需求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必须更多地依靠刺激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由于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1年上半年虽然我国出口增速和净出口数量均有明显下降,但是国民经济依然保持了适度快速的增长。在上半年GDP7.9%的增长中,虽然净出口的贡献是负0.9个百分点,但是国内投资和消费分别贡献了6.1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按不变价计算,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分别为77%、34%和-11%。

  第五,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虽然受国际经济增速减缓的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严重受阻,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但是我们的对外贸易仍然保持了相当数量的顺差。我国的利用外资在2001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1.7%,这一增长速度在全世界独占鳌头。

  第六,通过不懈努力,我们争取到了一些有利于今后经济增长的条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同时,国内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落实这样一些重要工作的进展也将为今后的经济增长创造较好的条件。

  虽然我们在积极启动内需克服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的宏观经济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困难的克服直接关系到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和稳定性的实现和提高。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目前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因素,2001年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4.1个百分点,2001年8月份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完成的投资额同比增长了21.4%。这样的投资增速已经是相当可观了。2000年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足50%;而2001年上半年投资的贡献率已经上升到77%,这样大的变化,已经需要我们注意如何保持投资和消费增长的适度平衡的问题了。然而,极需我们重视的问题是: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速的滞后。2001年上半年国有及其他类型经济投资增长了17.9%,而集体和个体经济投资仅增长了7.5%。虽然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率比起90年代末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如何调动非国有经济投资的积极性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值得注意的是,与2000年同期相比,国有经济投资与非国有经济投资的增长率之差呈扩大趋势,2000年上半年国有经济投资和非国有经济投资的增长率分别为12.1%和7.9%,仅相差不到5个百分点,而2001年上半年这一差距已经扩大到超过了10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相对缓慢的原因有他们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方面,例如非国有经济主要分布在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劳动密集型部门领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缺乏竞争力等等。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目前仍存在的一些体制性障碍,例如某些领域的进入门槛过高,存在诸多限制,非国有经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等等。因此,政府如何在制度创新和为非国有经济拓宽多种融资渠道方面做更多的事情,将是直接决定非国有经济投资能否有效启动,以保证宏观经济长期稳定持续适度快速增长的重要条件。

  第二,消费方面。促进消费是扩大内需拉动宏观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重要方面之一。自1999年以来,表现居民消费水平的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实际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上,显示出相当的稳定性,对宏观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在消费方面仍然存在的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些问题。首先,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投资率一直过高,消费基金相对不足,造成目前我国的总体消费水平相对偏低。长期以来,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会使消费基金相对不足的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制约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消极因素,其次,目前城市中失业、下岗、待业人员未见减少,他们的收入水平很低,消费水平因而也很低。农村中,农民总体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虽然尚未达到非常不合理的水平,但是它所显示的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差距拉大的趋势却是十分明显的。这种状况必将影响全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成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最后,城市消费品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之间的不平衡也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2001年上半年我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村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率分别为11.6%和8.1%,两者之间的差距达到了3.5个百分点。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以更好地启动农村市场仍然应该是今后扩大内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对外贸易方面。受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很大的困难。2001年上半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普遍出现减缓趋势,回升的势头短期内很难出现。我国的出口自2001年一季度以来增长速度明显减弱,由一季度的两位数的增速很快降了下来,6月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由于世界经济短期回升无望,加之美国“9.11”事件带来的新的冲击,更使已经走低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这使得我国的出口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预计下半年出口增速仍将在低位徘徊,全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仍为负值。我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好坏不是能够完全由自己掌握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提高外贸工作对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同时更要坚定不移地把保持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和适度快速增长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

  除了上面分析的投资、消费和外贸方面的问题之外,其他一些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这些问题包括: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企业内在活力不足,创新能力有限,经济增长缺乏微观基础的问题;城乡发展更加不平衡,农业增长速度过慢,农民收入增加速度过低的问题;金融改革滞后,金融风险犹存的问题;一定时期内对投资者信心和有关企业的经营运行造成冲击的问题;等等。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从外部来看,主要是世界经济增长迅速减速,西方主要经济大国美、日、德等国临近衰退的边缘对我国外需所产生的不利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受其影响的各国逐步摆脱危机的阴影,1999年全球经济增长开始迅速回升,1999年和2000年全球经济GDP实际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4%和4.7%。然而自2000年年末开始,世界经济突然失去了增长的势头,在1996年到2000年中期曾经占全球经济增长40%的美国经济的增长率,突然由2000年中期的6%下降到2001年初的1.2%,2001年第二季度增长率仅为0.2%。与此同时,日本经济2000年曾经出现过微弱增长,但是在2001年已经消失,在不到二年的时间内再次陷入衰退。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开始下降,其经济增长率从2000年的3.4%下降到2001年上半年的2%左右。由于发达国家的需求减弱,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速也随之明显放缓。总的来看,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滑,失业现象日趋严重,股市在剧烈动荡中大幅下挫,确实存在着走向衰退甚至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需要,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的敏感度也有所提高,这是造成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困难加重的外部原因。

  从内部来看,我国经济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存在的问题在国际经济环境趋坏的条件下更明显地暴露了出来。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经济结构、体制秩序、政策选择三个方面。首先,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对原有生产结构的调整。使其能够自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这项工作中,分流众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处置大量的不良资产,压缩某些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都是十分艰巨的工作,需要较为宽松的外部条件。而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必将大大增加这一工作的难度。其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都需要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体制和机制的支持。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还有大量的体制改革任务需要完成,例如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各种对扩大居民消费的限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等等。此外,目前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经济无序现象也比较严重,社会生活中的腐败和违法违纪对转轨型经济增长构成了很大的威胁。第三,由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的极端复杂性,我们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决策上往往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要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和自主性,这就要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更多地让市场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面对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政府又必须采取措施保持宏观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这就容易造成短期政策的长期化,使宏观调控空间缩小、难度加大。而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往往更加剧了政策选择的两难性。

  三、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自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四年来发行的特别建设国债已经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加之更大规模的银行配套贷款,有力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支持了国民经济稳定的适度快速增长。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2002年,甚至2003年都还有必要继续实行这项政策。1998年开始制定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时候,只是把它作为一项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短期政策措施。然而连续四、五年的不断实施,已经使这项按照短期政策操作的政策长期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的经验教训,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这项政策的继续实行做出必要的调整。

  首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所筹集的国债资金主要用于了投资,其政策导向是积极地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这就造成了如何平衡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问题。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投资比例在整个GDP的使用结构中的比重一直在不断提高,而最终消费的比重却在逐步地下降。“八五”期间,曾提出投资率应该保持在30%,而现在投资率已经接近和达到了40%。目前的情况是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明显超过了消费增长的贡献。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和加剧,将会加重中长期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程度,增加保持宏观经济长期稳定适度快速增长的困难。缓解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调整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

  其次,连续四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使得效益较好的投资项目贮备,特别是中央掌握的效益较好的投资项目贮备已经基本用尽,这必然造成国债投资边际效益的下降。2001年年中国债资金尚有较大数量的国库存底,便是这一问题的表现。由于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还有必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方式执行这一政策,是难以扭转国债资金使用边际效益进一步递减的趋势的。缓解这一矛盾的办法之一是调整国债投资资金的使用主体。

  最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多年实施在有力地支持了当期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使财政的债务负担明显加重,财政支付的风险逐渐加大。无论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还是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都呈现明显的急速上升,目前虽然财政风险尚未达到就要爆发的程度,但是积累速度很快,一些指标已经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有的甚至还超过了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例如,我国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近年来处于60%左右的水平上,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为10%,赤字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为25%左右)。缓解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加强财政政策之外的其他宏观调控政策与财政政策相配套的作用,减轻对财政政策的压力。

  2.货币政策

  在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金融稳定,以及增加信贷配合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连续下调人民币利率和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国有银行贷款的规模限制,扩大公开市场操作,改进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再贷款管理,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国债投资项目的资金配套贷款,推行个人消费信贷,改善金融服务,积极推进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等等。2001年以来,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连续下调外币存款利率,以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查处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支持力度;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等等。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对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2001年一些有关的金融统计数字来看,目前我国各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基本上是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物价的变动率相吻合的。但是这种吻合使得金融运行更像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即,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的变化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而没有体现出金融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拉动作用。到2001年8月末,M0、M1和M2的增长率分别为7.4%,14.2%和13.6%,均低于1999年和2000年的水平。此外,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和贷款占金融机构资产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些情况告诉我们,在今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边际效益逐步下降的情况下,必须加速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注意采取必要措施加强金融货币政策对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调控作用。

  目前,我国金融领域还存在另外两个问题。第一是货币政策与金融银行机制的不匹配,正确的政策在金融机构的执行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目前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使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例如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和再出现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货币政策传导发生阻塞和扭曲,成为制约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第二是需要进一步加快完善金融市场机构,增加金融工具手段。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相比,货币市场的发展相当落后,严重阻碍和制约了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除银行和股市之外,债券市场、票据市场、贴现市场、外汇市场等都需要继续进一步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功能和作用。

  3、国有企业改革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经过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大都显示出了活力,提高了效益。目前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机制上根本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还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第一,进行了资产重组,特别是债转股的企业的债务的盘活和最终处置。第二,相当一部分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的企业把良好资产剥离了出去,而将债务和不良资产留在了母体企业,仍然留在原有体制中的母体企业的改革和脱困任务就显得更加艰难。解决这一块的脱困,一方面需要政府和有关金融机构的扶持和帮助,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用剥离搞活了的那部分的能力进行可能的补偿,同时又要防止拖垮搞活了的那一部分。第三,尚未进行资产重组、债转股或股份制改造的企业的改革和脱困。

  四、三大事件的影响分析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取得成功、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美国遭到恐怖袭击的“9.11”事件,是2001年下半年人们经常谈论的已经发生的三大事件,它们或多或少都会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济运行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

  1、加入世贸组织

  总的来说,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并将为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创造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利大于弊。但是对某些行业和城市就业也必将带来某种程度的冲击。加入世贸组织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增加,同时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商品的进口也将扩大。根据中美及中欧达成的中国入世协议,中国将扩大进口美国和欧洲具有比较优势的某些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多边纤维协定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配额的逐年增加直至最终解除限制,我国可以不断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外贸收支可能要从有较大顺差逐渐转向较小顺差或收支平衡,甚至在某些时候出现逆差。

  加入世贸组织将对不同产业产生不同影响,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外贸结构和就业结构都面临大的调整,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得到强化,而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将面临较大冲击。第一产业中的粮食进口将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不会改变我国粮食自给自足的基本状况,而蔬菜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可望扩大。第二产业中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如汽车制造和IT产业将受到较大冲击。这就需要我们加快汽车制造业和IT产业的合资合作步伐,同时努力扩大制造业中那些劳动相对密集的一般机电产品的出口。第三产业中的金融服务业将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力度,力争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把国有商业银行的呆坏帐率降到合理水平,增强金融部门的总体竞争能力。

  加入世贸组织将对国有企业、政府监管及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带来新的压力,而这些正是中国需要深化改革的一些难点问题。加入世贸组织后,必然带来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更大规模的流动,必须加快建立一个能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失业、医疗以及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经济运行构筑一个社会安全网。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有一个5年左右的“过渡期”,以逐步降低贸易壁垒、开放国内市场,这为中国的产业和企业适应国际市场机制和WTO规则提供了一个缓冲和发展的机会,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必要的保护作用。但是,过渡期毕竟是有限的,最终结果完全依赖于我们的努力。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过渡期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做好积极的调整和充分的准备,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将是谨慎乐观的。

  一旦中国在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将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投资与消费将有所增加,净出口将有所减少。据测算,与不加入相比,由于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我国进口和出口将分别增加1%和0.7%,外贸顺差将继续减少,但是另一方面,投资与消费的增加将会超过净出口的减少,最终使GDP的增长提高0.1至0.2个百分点左右。

  2.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从奥运会的历史来看,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引入商业运作机制后,历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无一例外都从举办奥运会中获得了盈利。不仅如此,奥运会还促进了主办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建筑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主力城市的面貌得到极大的改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举办奥运会的意义还不仅在于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而在提升主办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方面更是意义重大。北京此次申办成功,将使人们在未来7年中对中国经济保持良好的预期,同时为办好奥运所进行的投资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办好奥运会,北京将总共投入28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场馆建设、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据测算,如果这些都是新增投资且每年平均为470亿元的话,则可以使2002年GDP的增长率提高约0.5个百分点,如果其中只有半数是新增投资,也可提高0.2个百分点左右。由于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状况是有效需求不足、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因此产生明显拉动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也需要警惕借奥运名义进行盲目投资,造成筹办期间和奥运会后的浪费。这就需要加强投资的计划性和项目的科学论证,讲求经济效益,接受社会监督,防止腐败行为。同时,还需要注意奥运投资与其他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相互协调,使全国社会经济发展能够总体全面受益。

  3、美国“9.11”事件

  据估算,“9.11”事件给美国造成的即期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20亿美元,与美国每年9万多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并不大,与美国目前拥有的50多万亿美元的国民财富相比,更是微不足道。从这一点来说,美国经济并未遭到实质性打击,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的长期走势。但是,“9.11”事件确实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美国某些行业,如航空运输业、保险业、旅游业的直接冲击,已经造成了据估计高达数千亿美元的损失。第二,事件发生后出现的股市市值的大幅度下跌缩水以及可能出现的美元贬值,将产生负的财富效应,给美国经济带来损失。第三,更重要的是,事件造成人们对美国经济未来预期的改变,将使已经处于衰退边缘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至少会明显地推迟美国政府所翘首盼望的经济景气回升的到来。目前此次事件还在继续发展,许多未定因素会产生什么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即使仅产生短期的影响,“9.11”事件给美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必然对世界经济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而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由于近年来,在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一直在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政策,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国宏观经济抵御外部波动和冲击的能力已有提高,因此估计此次事件对我国2001年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会超过0.2至0.3个百分点。2002年势态如果不再严重恶化,这种影响会进一步减弱。

  五、政策建议

  1、审时度势,认真对待国际经济环境出现的变化,既要做好出现最坏情况的准备,又要抓住可能出现的机会

  由于美国经济的增速减缓,不仅使美国而且使世界经济总体出现了增长严重失速的问题。各主要国际机构和各主要国家政府大都降低了对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虽然目前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尚不充分,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产生一般有半年左右的滞后期,因此国际经济环境目前的不景气状况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肯定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宁可把问题看得严重一些,做好美国经济在一段时期内难以复苏,世界经济会继续衰退下去,出现最坏情况的准备,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积极扩大内需的政策,增强我们宏观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保持经济的稳定健康和适度快速的增长。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因素可能促使美国经济在一年左右的时期内出现回升。这些因素包括,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已经九次调低了利息率,使美国利息率降到了多年来的最低水平,有利于遏止经济的增速下滑;美国国会通过了10年减税1.35万亿美元的方案,这将使美国2001年的预算赢余减少400亿美元,2002年减少700亿美元,对美国经济增长将产生明显影响;虽然美国工业领域出现衰退,但是在“9.11”事件之前,消费支出和借贷基本保持正常,美国的一些先行经济指数出现上升趋势;等等。如果美国经济以至世界经济在一年内能出现回升,我们也应该有准备抓住这种外需扩大的机会,促进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

  2、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进行必要的内容调整

  毫无疑问,目前国内外的形势都要求我们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根据连续4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情况,有必要对继续实施这一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这种调整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国债资金使用方面的调整。

  首先,在国债投资资金中加大用于企业设备和技术改造的使用比例。在经济周期过程中,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是企业的大规模更新改造。企业的设备更新不仅能拉动对相关产业的需求,而且能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更新改造投资虽然上升较快,但是更新改造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不足15%,仍然偏低。因此加大国债投资资金中用于更新改造投资的比例应该是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加大国债资金分配给地方使用的部分。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中的一个问题是,经过数年的国债投资,中央掌握的效益可能好一些的国债投资储备项目已经不多了,而地方确实有一些效益可能还可以,资金需要量也不是十分庞大的投资项目,急需资金支持。可以考虑增加国债资金中转贷给地方使用的部分,用于支持这样的项目,并要求地方对这样的项目负责,承担债务的还本付息责任。这样做,既可能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也可减轻未来的中央财政负担,并能更有效地带动社会投资,因为过于庞大的投资项目,小规模的社会资金是难以跟入的。此外,目前允许地方政府全面发行政府债券的时机尚不成熟,同时,国债发行对象和渠道目前主要还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因此,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宜仍由中央统一发行国债,而加大国债投资资金中转贷给地方使用的部分,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使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发挥更好的效益。

  最后,在西部地区适当上一些工业建设项目。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落后的一些地区,贫困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规模工业。在开发西部战略的落实中,如果只靠太多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很难较快发展起来的。因此应该考虑帮助西部地区搞一些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或在当地有一定市场的工业建设项目,或补助东部企业到西部单独或联合办厂。这样做既可以落实开发西部的战略,又可以提高国债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财政政策内容的调整

  在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工作中,除了继续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用于政府投资和其他方面的支出以外,还可以充实实施其他财政政策内容。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四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大幅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2001年上半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是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即使扣除近来税收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打击走私和加强征管的因素,我们的税收增长速度也是相对颇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考虑采取减税的办法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减税也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可用手段之一,能起到刺激投资和消费,拉动国内需求的作用。减税应与税制调整和税制改革结合起来。减税是目前各主要国家采取的刺激经济增长的较为普遍的财政政策之一,也适合目前我国的国情。这样做,既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特别是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的负担,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刺激和启动非政府投资,带动最终需求,同时还可以为税制的进一步改革创造条件。如果从结构性减税入手,对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是有利的。

  第三,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调整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拉动内需保持宏观经济适度快速发展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局面也说明,这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外在拉动,宏观经济自身的内在自主增长的动力尚未显现出来。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外的其他调控政策显得相对较弱,而经过四年之后,这种政策选择的可行空间开始变小了,效果影响逐渐减弱了,操作难度显得加大了。因此,在今后的宏观调控工作中,应该注意对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将宏观调控政策体系逐步从当初应急性的,以解决短期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较为单一的组合选择,调整转向为以启动经济内生自主动力为主的、兼顾解决中长期问题的、综合配套的组合选择。

  3.加强金融政策作用,促进宏观经济增长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外,加强货币金融政策的作用应该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和关键。在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进行调整的时候,如何让货币金融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加强货币金融政策的作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持适当较快的货币供应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一个基本条件。一旦宏观经济增长失速,就会产生诸多的社会经济困难,或者是利润下降、亏损增加,或者是工资下降、失业增加。要避免这样局面的出现,克服这些困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经济增长的适度快速。确实,“发展是硬道理”。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条件之一就是保持货币供应的适度较快增长。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货币是扩大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目前金融系统的运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保持宏观经济增长的需要,应该采取必要措施适当增加货币供应,更好地发挥货币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在加强金融货币政策作用的同时,也必须谨慎从事,既要严防金融风险,又要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

  第二,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商品——货币的价格,只有让它与市场充分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发展其调控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只有利率实现了市场化,金融机构才能真正起到对非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支持作用。目前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正在逐渐成熟,我们应该逐步放松管制,积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进程,为提高我国经济的自主内生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

  第三,增加金融工具手段,完善金融市场结构。

  与银行和股市的发展程度相比,在我国,这两极之间的债券市场、票据市场、贴现市场、外汇市场等都显得非常嫩弱,表现出目前我国金融工具手段,特别是金融交易品种相对不足,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应该继续进一步加快发展银行与股市之间的各种金融业务市场,积极增加金融工具手段,努力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才能更好地发挥货币金融政策的功能和作用,推动宏观经济的适度快速发展。

  第四,加快金融银行体制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扭曲是制约货币政策发挥应有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除了金融货币市场发展不完善之外,银行体制改革的滞后也是发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塞和扭曲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加快深入进行金融银行的体制改革,包括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改革和民间金融的准入制度的改革,才能有效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使货币金融政策的效果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4.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适度快速发展,现在应该注意提高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而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改善国民收入格局,这包括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注意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逐步扭转国民收入分配中投资率持续升高的趋势,扩大消费基金的比例。

  第二,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目前大多数农民、城镇下岗职工、退休工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和基层干部收入增加缓慢。提高他们的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方面。

  第三,采取必要措施,减缓基尼系数继续扩大的趋势,也是促进消费需求,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在新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虽然世界经济困难重重,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十分不理想,但是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经济发展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开局。2002年尽管仍将充满各种严峻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把握好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就能够继续保持国民经济良好增长的势头,以宏观经济增长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

  课题总负责:刘国光王洛林

  执行负责人:李京文刘树成汪同三

  执笔:汪同三沈利生万东华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摩根主席表示看好中国经济与市场前景 (2001/10/09 16:23)
中国经济有望在最近几年位列世界五强 (2001/10/09 08:43)
《财经》杂志:9-11事件及美军事行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01/10/08 16:50)
911以及美军事行动对中国经济受何影响 (2001/10/08 15:41)
IMF预计中国经济将保持强劲增长 (2001/09/27 18:10)
2001年中国经济遭遇信用“败血症” (2001/09/27 11:41)
经济学界百位专家看2001年的中国经济 (2001/09/24 14:26)
朱镕基表示中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1/09/19 10:45)
专家:美联储降息与美股大跌不影响中国经济 (2001/09/19 08:34)
华商大会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2001/09/17 16:23)
分析:美国受袭影响中国经济几何? (2001/09/17 15:33)
霍英东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大时代的重要机遇 (2001/09/17 14:07)

新 闻 查 询


分 类 信 息
天津分站隆重推出!
北京
  • 万泽金典百年好合
  • 和鸣花园怡人福地
  • 远程教育的领头羊
  • 北外托福雅思班
    济南
  • 东业广告诚聘精英
  • 天闻科技假肢科技
    上海
  • 离天堂最近的圣殿
  • 一个王朝的背影
    广东
  • 美新创电脑学院
    河南
  • 理想王子理想选择
  •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商城推荐
      数字卡专题
  • 移动IP记帐卡
  • 省钱打国际长途
  • 联通IP卡31.99
  • 吉通IP卡 67折
  • 40元/月天天上网
  • 下一代上网卡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3361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