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本报记者郑小兰/文
在数以十万计的学子们苦攻托福、雅思的时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们收拾行装返回祖国。进入机关、大学和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很难再用一个简单的“爱国主义”概念来诠释他们的行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环境日新月异,北京、上海和深圳,正与纽约、洛杉矶、香港一样,成为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工作地点,这一切都让他们感
到亲切、自然和充满朝气。也许若干年之后,当我们不再惊奇于留学生甚至洋人成为同事朋友时,中国就真的与世界同步了。
夏跃坤刘敦和共舞金蝶
七月的一个夜晚,金蝶国际老总徐少春做东举办了一个小型PARTY,说是与四月份同去美国招聘的深圳各方面人士联谊,其实多少有点向同伴们炫耀之意:金蝶已捷足先登,获得了两个“战利品”——从美国归来的留学生夏跃坤和刘敦和。
身高一米八几的夏跃坤,说话不紧不慢,有着上海人特有的细致和谨慎。他其实是个老深圳,1989年从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了蛇口,在招商地产工作了九年。三年前他才自费到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
在美国读书期间夏跃坤就在两家公司做过网络设计以及过程教育系统开发等工作,按说找个工作不是难事。但是,内省成熟的夏跃坤很清楚自己想要些什么:“人活着意义是什么?在美国你可能成为百万富翁,但你的生活不可能有什么改变,华人很难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夏跃坤有一个深切体会,美国人始终认为中国人去美国就是为了淘金,从某个程度上,美国的华人软件工程师有点像菲佣在香港的地位,尽管你受过高等教育,仍然是低人一等。“在美国很难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夏跃坤说,今年三月中美军机相撞之后,他更坚定了回国的信心。
与眷念故土的上海人不同,夏跃坤更喜欢生活过九年的深圳,“深圳人文环境好,大家都是移民,城市包容度很高,而且办事效率也很高。”夏跃坤对深圳的选择自然而然。去美国前,他对在蛇口成长起来的金蝶公司就有所了解,后来又从网上了解到这是一家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展势头迅猛。但真正打动他的是今年四月深圳在美国举办的那个招聘会。
有两件事至今还让本来是随便去看看的夏跃坤记忆深刻,一是李德成副市长很有耐心的与每个要求合影的留学生拍照;二是金蝶总裁徐少春始终是站着与留学生们交谈,他的礼貌诚恳让人感到这是一个胸怀博大的企业家。
与前两年IT留学生回国创业不同,夏跃坤从来没有这个念头:“人与人是不同的,有80%的人会与我选择一样到大公司上班。”从他在金蝶工作体会而言,深圳工作节奏甚至比美国还快,夏跃坤戏称很多美国公司吃的都是资本主义的大锅饭。
当然,三年美国生活也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夏跃坤的人生态度,比如说“拿了老板的工资就应该为老板好好干活。”再比如:“人活着不能为了挣钱而挣钱。”
一个月前见刘敦和时,他还是一个金牌王老五,一个月后他的无名指上已套上了金色的指环。在深圳,刘敦和不仅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还建立起了幸福家庭,这个速度倒是很有点深圳特色。
同夏跃坤不同,刘敦和其实已是一个美国公民。1989年他从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美国休斯敦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先后在美国宇航局和几家软件公司工作。尽管德州的经济不如加州,但像刘敦和这样的学历拿到年薪7万美元不成问题。
在美国生活了近12年最终还是选择回国,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诧异。但回国对于刘敦和来说是一个经营已久的计划,“如果不尝试一下,我可能后悔一辈子。”为了减少麻烦,他甚至在美国一直没有结婚。
刘敦和讲了这样一个亲眼所见的故事,他邻近的一间美国公司里有很多华人,平常大家说说笑笑与白人相处倒也融洽,但是有一天中午,当这群人从餐厅电视中看到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的新闻后,华人与白人顿时分成两大阵营,出门后互不搭理。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种族永远高于国籍,国籍可以改变,但种族无法改变。”刘敦和说,美国技术人员中的10%是华人,但管理人员中华人连0.1%都不到,你的英语讲得再好,人家还是把你当外国人。而在美国大选中,投票人肯定只投与自己同种族的候选人。刘敦和笑言,如果美国华人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50%,我就可以不考虑回国了。
选择深圳刘敦和并非是一时冲动。他曾经比较过香港、上海和北京,上海人排外,北京人官味太重,而且自然环境不好,而香港的拥挤更让他失望。“深圳是中国唯一的一个不让自己觉得是外地人的城市,深圳的深南路比美国还要漂亮。”
随着那斯达克指数的下挫,近年来美国经济已开始衰退,刘敦和认为加入WTO以后未来八年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我很幸运,赶上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期,现在回国又可以参与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期。”
与金蝶初步接触后,刘敦和觉得这家民营企业与美国公司的办事作风差不多,而且金蝶待遇不错,在金蝶可以继续做自己的事,发挥技术所长。这让他放弃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25岁就漂泊海外,已介中年的刘敦和掩饰不住新婚燕尔的快乐与满足。
“深圳会是你最终的选择吗?”
“我希望是这样。金蝶是我国内的第一份工作,我得好好干。”他说。
胡学华插秧博士
尽管去之前已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是见到胡学华与两个同事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简易平房里办公,还是不免暗暗吃惊。
这是中国最大的生物制药企业——深圳科兴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的北大生物谷工地。胡学华的身后,一座漂亮的科研大楼正在进行最后的内外装修。
“今年底就可以搬到新大楼了,”胡学华的语气里充满了喜悦和期待。三年前,当胡学华做完博士后工作从美国来到科兴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地。
也就是从那时起,胡学华总是不断地被人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化学博士,为什么要放弃年薪至少10万美金的优厚工作回到中国?为了找到答案,这些年来有不少记者甚至跟着胡学华回到江西老家进行同吃同睡同行的贴身采访。
胡学华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中国放牛娃成长为洋博士的经典故事,这么多年之后,胡学华依然难忘1993年那个炎热的夏天,他帮父母种完家里的最后一垅稻,才怀揣着借来的200美元和机票飞往美国。
同大多数生长在农村的同龄人一样,胡学华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六口人挤在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漏风漏雨小屋,上学之余还要帮着家里种田浇水打草。据说,早在上中学时,胡学华就在故乡——江西南昌县尤口乡小有名气,这不仅因为他是县里重点中学的高才生,还因为他是一个插秧能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艰苦的生活让胡学华变得坚强而上进,1986年他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五年之后,研究生还没有毕业的胡学华又考入与哈佛齐名的美国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这里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后半生研究和生活的地方。
在普林斯顿胡学华因成绩优异,一直拿着高额奖学金,除了分内的助教工作,他用不着去校外打工,五年的留学生涯过得充实而又无忧无虑,胡学华一路顺利地拿下硕士、博士学位。
在美国这个重视学校品牌和校友的国度,以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牌胡学华要找个年薪10万美元是轻而易举之事。但是,胡学华的心中有一个解不开的中国情结。每年暑假,他都要回国到处走走看看。以至于有朋友见到他开玩笑:“人家回一次国就结了婚把老婆带回来了,你怎么还没找到?”
其实,胡学华要找的不是太太,而是回国的去处。胡学华并不否认美国的好处:住房宽敞汽车便宜,环境优美,“只要不傻不笨,谁都可以过上稳定优越的生活。”但是,他周围朋友们的生活却让他感到单调,美国华人圈子很小,除了每周40个小时的工作,周末大家就聚在一起打打球打打牌。“很多家里都有富丽堂皇的大客厅和厨房,可是除了给儿子过生日偶而搞个PARTY,派不上多大用场。”
文化背景不同,与美国人交流中总是有些隔阂,在一个PARTY上遇到一个中国人,聊上五个小时都没问题,但是与美国人,可能半个小时后就找不到共同的话题。胡学华打了一个比方“阿姨家的房子越漂亮越让人拘谨,但是在自己家里,你可以打着赤脚,甚至把腿放在桌上都没问题。”况且,对于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男人来说,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过于平静,“无论是赚钱、工作、生活有起有落才有意思。”
对于胡学华个人,也许是家里老大,又一直担任学生干部,他总有一种热血青年的责任感,“每年这么多留学生不回国,对于中国和自己贫穷的故乡真是一种损失。”他说。
胡学华打定主意要回国,因此在美国五年,他没有去弄绿卡,也不急于恋爱结婚。说起来也许是与科兴有缘,因为与科兴总经理潘爱华博士长相酷似,由潘爱华的一位学生介绍,他知道了在中国深圳,有一群北大人正在办一个生物制品公司。1997年暑假,胡学华专程到科兴实习了两个月,他为科兴管理层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有这样的精神和聪明才智,还有什么干不好的呢?”
1998年的10月,做完博士后工作后,胡学华来到了深圳,经过三年磨练,目前出任科兴副总经理,主管公司信息和网络建设。拥有广泛海外关系和语言能力以及非凡的自我学习能力正是胡学华做这项工作的优势所在。
胡学华并不反对留学生自已创业,但他认为只需要三两个几台电脑的IT行业更适合个人创业,而生物制药行业对硬件要求高、投入大、周期长,靠个人自有资金积累太慢。科兴公司目前与国外公司相比还比较小,但已是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领头羊,五年打拚下来树立起了良好品牌,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至少在目前,胡学华并没有为放弃美国而后悔,“我首先是不缺钱,其次要回美国并不难。”他不是在吹牛,有几次办理签证的时候,签证官一看是普林斯顿校友,就与他拉开了家常,有一位甚至问他:“后来我们学校的球打得怎么样了?”至今,普林斯顿大学还定期给他寄校刊。
“曾经拥有又何必长相厮守”,也许这首歌可以唱出胡学华对美国对普林斯顿的情感。
姚波精算之旅
穿过红木和古字画装饰的厅堂,想像着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副总精算师也应该同这里堂皇沉稳的氛围相称,是个有些严谨、沧桑的成熟男士,谁知见面却发现端坐在办公桌前的竟是一位翩翩少年。
其实,十年前从上海移民去美国的姚波(现大多数人都叫他英文名Jason),已快到了国人所说的而立之年,但是在中国各家商业保险公司的高层中,区区30来岁的年龄可以说还是个小伙子。更何况,经历了七年的炼狱般北美精算师考试,从美国寿险公司到香港精算顾问公司八年工作。时空的穿梭并没有在姚波身上打下任何痕迹,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笑起来依然阳光灿烂如同纯真的大学生。
只有高悬在墙壁上的F.S.A.(北美精算学会会员)和纽约大学的MBA证书可以证明,这是个不同寻常的“青年”。要知道,在全球像姚波这样的精算师只有不到一万人,在中国只有不到十个人。1999年美国职业评级历书显示,在250种职业中,精算师是最好的职业,一般精算专业毕业的学生其年薪起点为6万美元,获得正精算师之后,其年薪不低于30万美元。
可以不无夸张地说,每个精算师都是稀世珍才。因此,在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精算专业毕业后,姚波很顺利地进入一家名叫R.J. Michalski Inc.的养老金顾问公司,一年后,又转投Guardian Life Lusurance Company Of American,之后姚波加入瑞士再保险公司。两年前,姚波来到了香港Trowbridge Consulting精算顾问公司。
姚波是刻意选择香港工作的。1998年他回到阔别七年的上海,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和生机活力让他十分震动,姚波感觉到自己有着中华文化背景和语言优势,在国内发展空间比美国更大。之后,他就对猎头公司说:“如果不是亚洲的机会,就不要找我。”
说起来很巧,平安保险公司本是Trowbridge Consulting的客户,合作中姚波对平安保险有了一些了解,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平安保险同多家国际上最好的中介公司有合作,而且平安保险还聘请了不少海外人士担当重任,这显示出平安高层国际化超前眼光和魄力。他认为平安是中国最好的保险公司。当平安保险公司通过猎头公司找到姚波时,他没有多少犹豫就在今年5月加盟。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双赢的决定。姚波说:“我本身也需要不断提高发展,平安给了我好机会参与高层管理。”加入平安四个多月,姚波的工作满意程度很高。
精算师是保险公司的守护神,作为平安保险总公司的副总精算师,姚波目前的职责主要是协助总精算师和首席财务执行官分析公司决策,承担风险与收益、对产品与公司的营运作出长期的预测,以及参与研究开发新产品、正确评估责任准备金。
姚波另一职责是为平安保险培养一支精算师队伍。由于精算在中国只有十来年历史,尽管中国的学生们很聪明,课本也是用的国外教材,但保险业才发展不久,一些精算理论模型没有具体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姚波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他在精算顾问公司、寿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等不同性质的公司工作过,见多识广,接触的技术广泛。而且他毕业于美国最好的工商管理学院之一。虽说是年纪轻轻,却积累起深厚的专业与管理功底。
“跟谁学习很重要。”姚波有一个深切的人生体会,如果在工作中有人能给你多一些指点,多一些帮助,那么你就能更快地进步。因此,他说,他要把自己的所知的一切毫无保留地教给平安的精算人员,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们。“我有一个私心,如果他们做到好了,我工作起来就会更轻松。”姚波笑意盈盈,“而且,我不担心他们会赶上我,我自己也会进步呀。”
在中国渡过了最美好的锦瑟年华,姚波不感觉到与强调儒家文化的平安公司有冲突。但是在姚波看来,国外公司与中国公司还是不太一样。比如说:国外公司强调个人任何价值,主要是靠股权等物资利益将公司与个人联系起来,而中国公司更强调团体,靠文化来凝聚人心;从公司架构上看,国外公司较为扁平,而中国公司阶梯比较明显。
姚波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平安员工队伍庞大,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阶梯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很难管理。“不过,在精算这一块,我可以扁平一点,提高工作效率。”
自上大学就开始靠打工养活自己的姚波认为,中国和美国教育方面也还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人只强调智商(IQ)即成绩如何如何优秀,往往忽略独立生活能力以及情商(EQ)教育。他最近在看一本名叫“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用情感智慧工作)的书,他认为,要成为一名成功地精算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而待人处世的能力和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等(他称之为“soft skill”)有时会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效力,他将在今后对学员的培训中传授这方面的技能。
姚波每天工作九个半小时,两点一线奔波于公司与宿舍之间,业余生活很简单,对深圳这座城市也没有太多地认识。姚波坦率地说:“如果要选择中国的根据地,他更愿意回到上海,那里不仅是生他养他的故乡,更是中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
其实,深圳也好,上海也罢,对于姚波这样国际级的职业经理人来说,都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姚波的下一站在哪里呢?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