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周刊记者 李天旭
如果有人问,当今中国,最活跃、最有生机的企业是谁?是我们的民营企业。如果有人问,当今中国,发展新经济的企业载体是谁,谁应变WTO能力最强,谁最不惧怕竞争?还是我们的民营企业。
如果有人再问,中国最富于创新、最历尽艰辛的经济成分又是谁?回答还是我们的民营经济。
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7%,占全国生产总值的68%。其中,民营经济占了85%的份额。
从以上数字来看,中国的民营经济无疑是强势的一群,它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经济一道亮丽的风景。谁都无法不仰慕它奋斗的辉煌,谁都无法抗拒它生命的美丽。
在竞争中崛起
中国的个体私营经济曾一度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不断挨砍,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但砍不死,反而越砍越长,越砍越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艰难的起步阶段(1979一1981年)。1979年9月29日,中央有关领导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目前在很有限的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1980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扶持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
个体经济被恢复了,但雇工不允许超过“老祖宗”规定的8个。1980年,广东的陈志雄承包了几十亩鱼塘,雇请了十几个人员,被认为是剥削。此事,在《人民日报》上引起一场大争论,一些学者从理论上论证其合理性,提出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成分称为私营经济让其发展,也被指为“资产阶级”代言人。但是,私营企业家、一些学者、政府官员等社会各界人士始终“咬住青山不放松”。这样,经过1979、1980、1981年三年的恢复,全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从1978年底的14万人发展到1981年的182.9万户、从业人员227.9万人。
曲折的发展阶段(1982一1992年)。1982年9月召开了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大会报告指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同年12月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和利益。以党的十二大为标志,国家关于发展个体经济的方针基本形成,个体经济获得了高度发展。
那时,私营经济虽然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成分注册投资经营。但是,所有制“歧视”仍未消除,个体私营企业是“私生仔”,是“后妈”养的:银行不得向个体私营企业贷款,个体私营企业不得拥有进出口权,一些国有、集体企业可以经营的行业和范围,个体私营企业不得经营——总之,个体私营企业不能与国有、集体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高速发展阶段(1993一1996年)。在此期间,我们难以忘怀的是邓小平同志在公开场合曾两次以“傻子瓜子”为例谈过的政策不变问题。
1992年,他在南巡中谈话中回顾说:“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邓小平这里说的感到“不舒服”的许多人,首先在高层。所以,1984年10月22日,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上,他说:还有的事情用不着急于解决。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的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能伤害社会主义吗?
邓小平南巡,明确指出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也包括民营企业。民营企业需要的土壤、水分、空气、阳光、环境就是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所以,邓公一句“政策不动”使1994年和1995年,个体工商业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势头。
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1998年是党的十五大召开后的第一年。在党的十五大精神鼓舞下,个体工商业持续快速发展。截止到当年12月底,1998年,中国的民营经济(包括外资经济)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40%,迫近一半,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已超过1/3;在一些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如广东、浙江等,已超过60%;在广东、浙江、福建、山东、江苏等省中,已有相当多的市、县,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经济主体;广东省最发达的市——南海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工业总产值达3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3.6%(包括外资经济的占比23.39%),珠江三角洲的市、县已接近或超过一半、浙江省的东南沿海大部分市、县,个体私营经济所占比重已超过70%,如诸暨市,全市个体私营企业的工业产值328亿,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
民营经济看浙江
据经济专家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中国入世后最初5年获得的经济效益中,浙江能享有其中的一成。浙江将成为国内入世后受益最大的省份之一。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论?据专家分析,这些巨大的经济收益,主要来自于中国入世后浙江根据比较优势在国内外市场上优化配置资源所导致的经济效率的提高。服装业、皮革制品业、畜牧业、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这些浙江原有优势产业获益最大,出口增加最多。
而这些产业优势是谁,这些最大和最多又是谁带来的呢?绝大多数,应该是浙江的民营及个体企业。
有人形象地描述浙江这道独特的“风景”:一个地区,国有企业、小型巨人、民营公司,齐唱经济发展大戏;一个城市,大型商场、专业市场、私人店铺,同谱商贸繁荣新篇;一个家庭,丈夫公职、妻子开店、子女下海,共织美好生活锦绣。
改革开放20年,浙江GDP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的位次由第12位跃升到第4位;人均GDP从全国第13位升到第4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第8位提高到第3位,成为“经济强省”、“市场大省”,民营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
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资料表明,去年,该省民营经济实现产值31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实现销售额3035亿元,同比增长14.7%。目前,在全国首批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中,浙江有112家,总量居全国第一。
民营经济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全省财政收入的1/4来自民营经济;全省90%以上的商业零售、饮食和服务网点由其经营;全省各类专业市场中90%以上的经营者为个体私营业主;个体私营经济吸纳了500多万剩余劳动力。
浙江的个体民营经济发端于温州、台州地区。随着改革的深入,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民营经济各具特色。浙南的个体私营经济向股份制发展,浙北的农村集体企业也发展出以资产转让为主、经营者持大股的各种股份经济形式,浙江中西部地区崛起了以义乌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发达县(市),舟山渔业经济率先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造。
浙江的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它一直是各界人士谈论和关注的热点,褒贬皆有。难能可贵的是,浙江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对种种议论,坚持从实际出发,对非国有经济采取鼓励、扶持、引导的态度,尊重群众的创造。
职能部门在市场管理、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于一时看不准、有争议的,不急于下结论,不急于下“红头文件”。地区间不搞“一刀切”,不强求一个模式,而是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对于民营经济,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了许多文件,特别是1993年初《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通知》下发后,民营经济加速了发展步伐。在发展民营经济的实践中,浙江省委、省政府破除“拾遗补缺论”,立“重要组成部分观”; 破除“水火不相容论”,立“相得益彰观”;破除“放手不管论”,立“重在引导观”;破除“既定比例论”,立“辩证比例观”的“四破”、“四立”,不但使全省的民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且还创造了著名的温州模式。
八十年代初期,温州人除了人均三分地,啥也没有,他们是靠白手起家干起来的。温州模式有三个特点:起点低;自发性强;活力无穷。它产权清晰,动力机制特别强,又彻底面向市场,注意技术开发,紧跟世界潮流。现在温州几乎家家户户有工厂、家家户户有楼房,而且还产生出一批真正的企业家。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省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目前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贸出口总额等均居全国前列。
入世,谁最收益?
数字是最枯燥无味的,但数字又是最有说服力的,数字能反映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渐变与突变性,从数字的变化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民营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000年,中国的民营经济(包括外资经济)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一半,在一些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如广东、浙江等,已超过60 %;在广东、浙江、福建、山东、江苏等省中,已有相当多的市、县,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经济主体。中国的民营经济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殿堂:从资本主义的“尾巴”——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发展。从它跌宕起伏的命运中,这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时代的巨变。
入世在即。中国的企业要扬帆远航世界,世界的巨富要逐鹿中国。今年五月,在《财富》全球论坛香港年会上,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民营企业的杰出代表——搜狐网总裁张朝阳先生隆重受邀,在这次经济巨头的盛会上,登上论坛台。我们也看到,在五月鲜花盛开的季节,各国政要和600多位商界翘楚,在汇集湘江的之时,不约而同地也把眼睛投向了中国的未来,一句话,世界看好中国。同时,我们还看到多少中国的企业家摩拳擦掌,表达了振兴民族经济,进入世界500强的强烈愿望。
2000年,中国有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电力、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电信、中国银行、中化、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粮等9家大企业列入世界500强企业,比去年增加了四家。这当然是很令人振奋的。但是,我们还没有理由沾沾自喜、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这些企业的业绩主要是靠国家授予的专营权(其实是垄断权)等国家直接干预的权力所形成,不是在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中形成的。
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企业将越来越受到严格国际经济准则的约束,中国政府打破垄断的决心已经下定,国有企业会越来越失去国家政策的保护而直接地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这种严格的挑战就在我们面前,我们不能不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我们那些蓬蓬勃勃,抗风险能力强,船小好调头的民营企业。
逐鹿中国称雄世界
面对中国近二十年经济腾飞的世界奇迹,国内外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史学家常常感概不已:如果中国早在50年代不实行消灭私有制的政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那么,今天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就会有一批中国民营企业了;或者说,如果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把私营经济合法化,与国有、集体经济同等待遇,平等竞争,那么,今天中国的经济就会更强大了。
“民营之路”,是中国的“不归之路”(不再会回到旧体制),是中国“民富国强”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之路,是中国成为世界富国之路。中国已沿着这条路迅跑,并进入民营经济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扬帆启航逢盛世。现有的民营企业,经过艰难的“原始积累”后,正进入二次创业的时代。我们欣喜地看到,联想集团、万向集团公司、东方集团、上海新高潮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新希望集团、福建德亚集团公司、正泰集团、山东金锣企业集团总公司、德力西集团公司、吉利集团有限公司,这些去年营收总额排在全国民营经济前列的十大企业,正继续加大投资,上规模,创名牌,开发高新科技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我们看到青岛的红领、巴龙、好事中、一诺、即发这些在岛城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正扬帆启航;我们看到,长期观望未敢踏上“民营之路”的人们,像开闸之洪流,涌向各地工商局,注册办个体私营企业。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时代的呼唤。现在,中国的决策者和学者、名流,都在为就业、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等困扰中国的难题寻找“良药妙方”,其实,“灵丹妙药”有许多,其中很重要的一剂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通过大创业,解决大就业;通过大办个体私营企业,让千万个民营企业吸纳亿万就业大军;通过个体私营企业的大投资、大创业,使大量民间资本投入,既拉动投资消费,又带动生活消费;通过“全民”的大投资、大创业,既可以消解通贷紧缩,又可以兴旺市场。
中国即将加入WTO,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大发展的极大机遇。加入WTO,中国民营企业可以在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与世界富豪们进行全面合作,建立跨国公司,既可逐鹿中国,也可称雄世界。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