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8月29日电(记者张建松)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明确要求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上海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法规,对违规生产的厂家和使用、销售单位进行了处罚,然而记者发现,一次性发泡餐具的白色身影在上海至今仍随处可见,还远远谈不上消亡。
面对国家的明文规定和媒体的轮番声讨,包括一次性发泡餐具在内的“白色污染”为
什么就是迟迟不肯退出市场呢?其禁而难止的背后“症结”何在?带着这类问题,记者走访了上海的一些环保专家和业内人士。
“价格因素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是问题所有的症结所在。”上海市环境科学协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顾咏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发泡塑料在我国有着多年技术改进的基础,市场规模大,替代品一时难以在成本上与之抗衡,市场上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发泡餐具每个价格仅七、八分钱,甚至更低,而替代品价格要高出一、两倍,一些快餐店、熟食店的小业主当然不愿意“舍廉求贵”。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意丢弃垃圾的不良行为习惯,也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上海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高级环保工程师张存洁认为,上海以及全国各地的实践已经说明,仅靠单一的行政命令是难以最终消灭“白色污染”的,对“白色污染”的治理一方面要加强全民族的素质教育,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一次性发泡餐具的回收系统的建设,利用经济杠杆来自觉地引导市场行为。
上海市自去年10月1日发出“对一次性发泡餐具实行源头控制、回收利用、逐步禁止”的政府令以来,已相继在全市的各区县街道设立了回收站,然而运行了大半年,并未形成期望中的全民积极参与回收的氛围。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特殊废弃物管理科科长邹华说:“回收一个一次性发泡餐具仅一分钱,价格太低,除了一些流动的拾荒族,很难吸引一般的市民参与。”
如果按照一般的垃圾处理方法,将一次性发泡餐具填埋或焚烧,必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然而,如果将其回收利用,则可以变废为宝。据顾咏康秘书长介绍,回收后的一次性发泡餐具经过粉碎、清洗、挤干、重新再造成塑料粒子,可以炼油,制成涂料,也可以重新加工成各种再生塑料制品,如光碟外壳、鞋底、纽扣、塑料建材等多种产品。
据了解,目前上海已经有一些企业正在朝这方面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台资企业上福塑料制品厂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该厂专门成立了一个回收利用一次性发泡餐具的“保绿公司”,除了回收上海各区县街道的回收站的产品外,还在全市设立了四个回收中转站,成立了一支由五六十人组成的回收队伍,目前一个月可回收89吨、约1900万只一次性发泡餐具,经过工厂重新加工成再生塑料粒子,市场上销路十分看好。(完)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