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勇
北京市人事局做出新规定,用人单位登报招聘时,不用再加上“应聘人员必须具有北京市户口”这句话。尽管北京市人事局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杨永和一再表示,“招聘不要求北京户口”不是一条政策,不意味着放松了户籍制度,但是对于“漂”在北京的外地人才而言,仍然是个利好消息。因为对他们来说多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北京的大门向人才敞开
杨永和主任解释说,登报招聘不再明示户籍要求是“水到渠成”的事。近年来,开放户籍制度、引进人才正成为北京发展经济、推动城市发展的重心之一。在开通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绿色通道”、启动“引进人才直通车”的大背景下,本市人才流动与户籍分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此举打破了人才归某一单位、区域或省际所有的传统模式,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了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事实上,北京市人才引进打破户籍限制的脚步早已起步。今年,北京市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而以往作为选拔条件之一的“北京市城镇居民户口”的要求首次消失了。
据北京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办公室副主任孟令华介绍,1995年、1997年,北京市两度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拥有“北京市城镇居民户口”。直到1998年8月,北京市再次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才将目光锁定在一直坚冰未破的“户籍政策”上。规定了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归国人员等几种人可以“不受户口限制”。同时作出决定,凡通过选拔者,优先解决配偶分居问题,未满18岁的子女也可将户口迁入北京。今年的这次公开选拔,北京开始了真正的放眼全国。应该说,作出这一决定也有很现实的考虑:有些人才资源,北京是缺乏的,比如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工程师。而在北京的许多重要单位、部门,“三总师”的作用又是巨大的、不可缺少的。
进京“绿卡”亮起“绿灯”
到中关村高科技园工作,是国内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实现自己创业理想最满意的去处。但由于进京、留京指标的限制,真正能找到一个可以将户口落下的单位实在是凤毛麟角。于是,毕业后只身来到北京闯天下却将户口留在原籍便成了许多人无奈的选择。据了解,目前以这种打工者的身份居住在北京的人数大约有40万人,而在中关村地区就达10万人,同时每年还有5万多人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纷纷来到北京寻找创业机会。这些打工的大学生戏谑地将自己的打工生涯称为“漂着”。但没有户口所带来的不便显然还是给他们造成不小影响。对于“北漂族”来说,就因为没有本地户口,于是没有资格参加很多单位的招聘,小孩没法就近上学,甚至连公共汽车的月票也无法办理。正因为如此,几天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一个条例,就因为其中涉及到户口问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8月3日审议通过的《北京市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条例》第二十条规定,长期在本市经营并有较大贡献的私营企业的负责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及其配偶和一名未成年子女可以办理本市常住户口,不受进京指标的限制。据悉,去年,上海市引进人才和资金的数字都已经超过了北京市,这些也正是北京市对外地在京私企放宽户口政策的主要原因。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王振华表示,上海采取措施比较早,力度也相对比北京要大一些。现在北京用户口如果能够换得一些北京急需的高科技人才,或者其他方面的人才,这还是值得的。
人才流动———英雄莫问来路
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韩光耀说,提高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的措施之一是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的政策和思路,而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行不迁户口,来去自由。现在户口的作用已越来越小、越来越微弱了。城市和城市之间,同一城市之中,人户分离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市场化条件下,人才按照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流动,所以,没有开放的户籍管理政策,人才的社会化是不可能的。但是,目前我国在人事管理中对引进人才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解决户口迁移的基本方式。针对这个现象,韩光耀指出,这仍然是在用计划经济的办法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是在强化户口的作用。户口不可能无限制地迁入,户口也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力,以迁入户口的办法去吸引人才,路只能越走越窄。所以,发展的方向不是放宽迁移户籍政策,而是淡化户口的作用和观念,取消对人才流动实质性限制,把户口的作用仅仅限制在统计人口的作用上。韩主任认为,应聘求职的个人、招聘人才的单位、政府管理部门三方面都要淡化。人才流动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要求应聘求职者做社会化公民,哪里有发展的机遇就到哪里去择业发展,不
必人走家搬。“常住”的概念是相对的,以后人们不会只有一个居住的场所、一个居住的城市。招聘单位惟才是用,不必问户籍在哪里。地方政府部门更是要海纳百川,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