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价高企是否还要买入保值 现货供应状况堪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 06:46 第一财经日报 | ||||||||
陆祯铭 “跌下来了怎么办?做保值不是亏钱了吗?”,这是前一周笔者在与国内一家铜(资讯 论坛)消费商聊天时,这家公司的老板所说的话。当时,尽管铜4月合约价格已经达到32600元/吨左右,但因现货紧张状况依旧,现货升水高达1200元/吨,所以笔者建议适量买入4月合约,以通过建立期货库存或者说“提前采购”的方式来锁定2~3周的铜购买成本。但是,显
从这个例子中也反映出了一些套保的问题、一些消费商的想法。一方面,他们觉得现货价格已经太高了,不愿意大量备库存,只是采取“现用现买”的策略,而这种策略在出现消费商集中购货时会对现货价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容易被国外基金所利用;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意参与期货买入保值,因为毕竟3000美元/吨——这个国际铜价30多年来的“铁顶”——在广大消费商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觉得在那么高的价位参与保值风险很大。还有就是因为不了解期货,索性就不保值了。因此,大部分的消费商还是选择了“现用现买”的采购方式,这也直接导致了3月中旬以来因消费旺季集中采购引发的现货铜价暴涨,当然前期有效进口量(扣除国储用于补库的进口铜)的不足也是铜价大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截止到4月1日,上海现货平水铜价格已经达到34000元/吨以上。显然,消费商对买入保值只考虑“跌下来了怎么办”而没有想“涨上去该怎么办”的思维模式,令其蒙受了不小的损失。 从历史来看,国内铜消费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是十分必要的。如下图所示,企业通过期货市场不仅可以达到保值,即锁定成本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基差交易来获取额外的收益。虽说,如果企业不参与保值的话,也可能会因铜价的下跌而获利,但是这种利益往往是短期的,况且还要冒着铜价上涨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从经营的角度看,企业会根据其生产和市场开拓的情况制订工作计划,但是往往由于成本的大幅波动导致了计划的最终流产,这对企业长期的、稳定的经营是非常不利的。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不保值就等于投机”,因此作为铜加工企业参与保值是完备其经营链的重要一环。 国内铜价在30000元/吨以上的确属于高价区,大规模买入保值的风险确实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用保值了,因为铜市场存在两个偏低:其一,国内铜价偏低,由于国内精铜需求的进口依存度较高,而自去年5月份以来国内铜价一直大幅低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导致了长期进口不足,国内现货供应紧张;其二,上海期铜远期价格偏低,近远月隔月基差已经扩大到1000点,也就是说5月份的铜要比4月便宜1000元/吨,巨大的基差对买入保值者提供了很好的风险缓冲。其实,以上两点较为直观的表现就是上海、伦敦两市过低的比价和上海期铜过大的近远月基差。 因此,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个逻辑:LME铜价高于国内现货价格,而国内现货价格又高于上海期铜价格。仅从相对价格的角度来看,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做买入保值是很划得来的,但毕竟价格已经很高了,所以消费商可以采取适量“提前采购”策略。即:当现货处于高升水时,消费商可在当月或者近月做入适量多头,用较低的价格来锁定未来2~3周铜原料的成本,这样做一来可以稳定住短期内生产的原料,较原先的“现用现买”模式更利于生产的持续性;二来,即使铜价出现下跌,也有巨大基差作为保护,可降低保值亏损;其三,保值占用资金较小,对企业的现金流影响不大。当然,做入买入保值之后并不是高枕无忧了,还应该根据比价、基差、库存、进口、政策和企业生产等情况作出适当调整,利用动态保值来达到稳定甚至降低成本的目的。(本文不代表本报观点,作者为东亚期货信息部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