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国内期货评论 > 正文
 

华南期货:02月01日国内期货及时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 18:45 新浪财经

  棉花(资讯 论坛) 花谢花开终有序

  华南期货研发中心 苏东荣

  中国加入WTO已整整三年,棉花市场化改革也走过了三年多的历程。总体看,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是成功的。依靠市场调节的、多元结构的棉花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市场形成价格
的机制逐步建立,棉花期货交易开始运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也已启动,棉花产业化经营正在积极推进。但是,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建立一个完善、成熟的棉花市场还有待时日。

  一、 棉花价格大起大落不利于成熟棉花市场的建立

  2004年3月以来,增发的棉花进口配额大量到港,市场价格开始下跌,内外棉差价缩小,棉花价格出现理性回归。但5月份以后,国内棉花市场出现异常情况,棉花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对产业链各环节带来严重影响。由于国家对部分行业实施银根收紧的调控政策,企业缺少购棉资金,棉花流通企业因面临还贷压力,加快销售棉花,造成本应在工商库存中的棉花集中涌入市场,形成短期供大于求,加剧了市场压力,棉花价格开始快速、大幅度下降。棉花价格从最高点的18000多元/吨,下降到12月底的11000元/吨左右,每吨价差超过7000元,棉价波动的频率、幅度,对产业造成的伤害,是国内棉花市场放开以来、也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年。目前棉花价格正在回暧,郑棉主力合约0504已从12180反弹到最高13080,上涨900元,昨日继续反弹行情,以13020收盘,预计节前仍会延续反弹。棉花价格大起大落不利于成熟棉花市场的建立

  二、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2004年7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财政部农业部、农业发展银行六部门在河南郑州联合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拉开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序幕。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盛霖在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采用科学、统一、与国际接轨的棉花检验技术标准体系,在棉花加工环节实行仪器化、普遍性的权威检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科学权威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

  三、国家出台多项调控政策稳定棉花市场

  农发行发放棉花收购贷款大幅度增加。为确保收购资金到位,防止出现“卖棉难”和“打白条”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早准备,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准备了充足的收购资金,截至2004年11月20日,全国20个产棉省(区、市)分行发放了2004年度新棉收购贷款180.52亿元,同比多发放106.59亿元,增幅144%。支持企业收购皮棉3064万担,同比多收1661万担增幅118%。

  2004年8月,为制止2003年度棉花价格过度下跌,保护农民利益,国家以公开竞价方式,收购了部分储备棉入库,稳定了棉花市场。新棉上市以后,为稳定棉花市场,保护棉农利益,经报请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于12月1日发布棉花储备计划通知,决定公开收储部分2004年度生产的棉花。收储数量暂定30万吨。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开设专场,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收储。国产标准级棉花以每吨11500元作为收储的最高到库价格,按竞价当日的最低报价成交。收储棉花的品级差率按4%、长度差率按1%计算。 至2004年12月15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储备棉竞买累计成交11300吨,成交价均为11500元/吨的最高限价。

  四、 纺织品出口配额取消,机遇与挑战并存

  2003年12月8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关于纺织品配额一体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的相关条款,从2005年1月1日起,原来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的国家将取消对我国的配额限制。这标志着长达40年的配额管理体制将彻底终结。商务部宣布,中国政府将采取包括对部分纺织品采取从量税计征方式加征出口关税等一系列措施,确保纺织品一体化的平稳过渡,推动我国纺织品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变计税方式,主要是为了避免纺织品配额取消之后,国内企业一哄而上降低出口价格,导致国外对我国出口的纺织品设置反倾销门槛,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外,国家也希望通过采取这一措施,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进一步优化我国纺织品出口结构。

  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受惠国,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际形势看,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给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众多不确定因素,使我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为迎接后配额时代来临,欧盟和美国已经开始加速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特别保护"等措施,以求保护本国产业。

  我们认为2005年配额取消后,虽然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仍具备继续增长的基本条件,但发展的环境会比2004年趋紧。配额放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一定是大于挑战的。优化我国产品结构,实现整个行业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