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人才瓶颈:制约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02:46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国际金融报记者 祁和忠 发自上海 编者按:今年9月27日以来,本报在每周一期货专版刊发周小舟的文章———“商业银行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系列报道”,至上周已有十期。该系列报道自见报之日起,就获得了广大读者特别是银行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业内专家认为,系列报道在取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首次就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是十分有
尽管国内现在还没有交易所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但无论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等,都已不同程度地普遍参与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这既是中资银行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外资银行展开竞争的应对举措,也是为了适应国内居民理财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毕竟,这是一个日益重视“钱生钱”的时代,居民对利率水平高低越来越敏感,商业银行能否提供更高收益率的产品或服务已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向前推进,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与管理将显得更加重要。”日前,高级经济师、上海资深金融专家罗文广向记者表示。 而对于如何发展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罗文广提出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并应重点做好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 制度应该先行 “商业银行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系列报道”的作者周小舟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国内商业银行看到金融衍生品业务相对于银行传统业务来说,其利润较高,因此都比较重视这项新业务的开展,有的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在总体水平上,还处于跑马圈地阶段,风险控制手段仍显不足。 “国内外文化的差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针对这种情况,罗文广剖析说。“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一般都是先要制订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然后再开展业务;而在国内的做法往往是先将业务做起来,然后在发现问题后再来完善制度。” 采取前一种做法,需要事先将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都考虑进去,并用法律制度予以规范,这样做风险会相对得到降低,但发展速度也比较慢;采取后一种说法,业务发展得会很快,但一旦出现问题,往往造成严重的影响。 就拿国内资本市场来说,中国用1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路程,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由于制度不完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出来,从而阻碍市场的向前发展。如股权分割造成的流通股股东权益屡受侵犯、行政垄断造成的券商盈利能力下降等。 现在,与券商过去大量从事委托理财业务有些类似,商业银行也在加大参与衍生品交易的力度。如果我们不能及时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将来商业银行也有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问题。 令周小舟感到担忧的是,商业银行发展衍生品业务还没有相应的会计制度。对于这个问题,罗文广认为这种担忧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的《财务会计制度》没有考虑到衍生品交易,使得对于该项业务全国没有统一的会计规则。各家银行现在只能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对原有的会计科目进行改良后使用。这在银行衍生品交易量较小时尚且可以勉强应付,但一旦交易量增大,就会难以适应。” 巴林银行当年在新加坡“翻船”就是因为将交易结算混在一起,从而给里森造假以可乘之机。事实证明,在有大量资金进出的地方,如果没有一本账,出事是迟早的事。因此,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领域,全国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与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制订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人才机制的建设 无论是制度的建设,还是制度的落实,都需要人去执行。一位海外专家说,在金融市场,即使是再好的企业、再好的制度,如果一两个重要员工出了问题,就有可能令几十年、上百年时间打造的品牌在一夜之间受到严重损害。 周小舟调查发现,在金融衍生品的估值、定价方面,国内商业银行还没有独立的评估体系和报价能力。罗文广表示,这实际上凸显了商业银行的专业人才匮乏问题。商业银行在管理会计的应用方面还做得很不够。银行对于其开展的金融衍生品业务,由于缺乏有效的计量经济模型,因此不能客观地揭示其风险与收益。具体表现为在市场上销售的外汇理财产品,很多不谈风险只讲收益,容易产生对投资者的误导。 而在中航油巨额亏损事件中,引起一些专家注意的是,中航油在新加坡聘请的交易员都来自海外。虽然这些海外交易员在专业上具有较高水平,但如果缺乏对中航油企业文化的认同,就有可能在这场事件中扮演有违职业道德的角色。 因此,在企业开拓新业务时,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培养人才更为关键。罗文广总结说,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也很重视人才的本土化。同时,这些外资银行都有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重视对新员工的企业文化熏陶,经过三、五年时间还能留下来的员工都对其所效力企业的企业文化存在很强的认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