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和全国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项目组及中国棉花协会的调查显示,今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较去年扩大、单产提高、总产增加,新棉上市价格较去年同期下跌20%。目前新棉市场表现为棉农惜售、收购加工企业不敢轻易入市收购、棉市交易十分清淡。中国棉花协会提醒棉农和涉棉企业,当前应认清市场形势,确保棉花平稳购销,共同实现棉花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多赢。
记者从中棉所和全国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项目组获悉,2004年我国棉花预计总产593.8万吨,比2003年486.0万吨增107.8万吨,增幅22.2%,但却低于早期630万吨的期望水平。
今年1至9月,中棉所和全国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项目组的170位专家对15个省市区150个定点基地县5000户定点农户进行全程苗情监测,获得大量一手信息。9月至10月上旬,项目组专家又对湘、鄂、皖、苏、冀、鲁、豫和新疆棉区进行了现场调查,走访了定点样本县市50多个,访问了100多位棉农,几十家棉种繁殖基地与收购企业,听取了业主的意见和建议,并就结果征求了政府有关部门意见。据项目组全程监测,2004年棉花总体形势好于2003年,差于常年。专家们用“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总产增加”评价2004年全国棉花生产。项目组公布的中国棉花生长指数(CCGl)2004年年均为119,比2003年增19%,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中棉所研究员、全国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项目组首席专家毛树春说,今年的棉花生产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棉花播种面积扩大。2004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达到8626.0万亩(中棉所修正数),比2003年增加961万亩,增幅12.5%。
二是棉花生产开局良好,前中期呈早发丰产的势头强劲,中后期单产提高的势头被严重削减,单产低于预期。今年我国棉花播种出苗期棉区普遍气温高,降水偏少,棉花早发。7-8月,全国主要棉区光照不足,雨日数多,雨量偏大,营养生长偏旺,光合产物分配不尽合理,造成2004年棉花铃重偏轻,衣分率偏低。8月之后多数产区棉花因病虫害大面积早衰,全国早衰面积达到4000万亩,包括长江中游、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北疆,严重地区9月已叶片脱落成光秆,时间提早了30天。而长江下游丰产势头强劲,增产幅度大,高产面积大。预计今年我国棉花平均单产为68.8千克/亩,低于前3年平均71.8千克/亩的水平,比2003年63.4千克/亩增5.4千克/亩,增幅达8.5%。
三是总产增加,2004年总产达到593.8万吨,比2003年486.0万吨增107.8万吨,增幅为22.2%,但低于早期630万吨的期望水平。
四是棉花早熟性好,纤维色泽洁白,霜前优质棉比例增加10个百分点。
从以上四方面总体评价,2004年棉花总产增加,早熟性好,这将大大缓解棉花资源的短缺,满足“高等级”棉的需要,对我国纺织企业提高纺织品后配额时代市场竞争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来自全国各棉区的情况显示,虽然今年棉花丰收,但棉花市场却出现了棉农惜售、收购加工企业吸取去年教训,不敢轻易入市收购而等待观望的状况。新的“卖棉难”、“打白条”和“棉贱伤农”等风险已经显现。
今年我国新棉市场很清淡,收购开始时间推后,收购数量极为有限,旺季不旺,收购热潮迟迟未到。个别主要产区10月中旬才开秤,交售零散,历史罕见,当前一些产区收购已经停止,全国收购热潮迟迟不能到来。目前全国籽棉收购量占总量不足20%。
据中国棉花协会调查,经历了棉价的大起大落后,今年开秤后的收购价格比上年度平均收购价格下跌20%-30%,接近去年同期棉价暴涨前的水平。据中棉所和全国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项目组调查,今年新棉收购开秤价4.4-4.6元/千克,同比2003年的5.4-6.0元/千克,比去年同期下跌18%-20%。8月下旬至9月初短时走高,达到5.0-5.2元/千克,山东市场达到5.4-5.6元/千克。10月中旬以来继续走低,当前价格回落到4.4-4.6元/千克。按衣分36%,籽棉价1300元/吨计算,相当于皮棉9911-10467元/吨。这一价格低于Cotlook A指数10月4-8日周均价53.5美分/磅(相当于11342元/吨)、10月11-15日周均价52.62美分/磅(相当于11155元/吨)、10月18日CotlookA指数52.45美分/磅(相当于11119元/吨)。10月19日,河北棉花加工企业收购价降到3.90元/千克,按衣分36%,籽棉价1300元/吨计算,相当于皮棉8728元/吨。市场价与棉农期望价5.4-5.6元/千克的差距越来越大,交售与收购都在观望。
在新棉收购价格大幅下降的同时,棉区粮食价格和肥料价格却在上涨。据调查,长江中游中稻收购价从2003年的1.0元/千克左右涨到了目前的1.6元/千克,涨幅达50%。黄河流域小麦收购价从2003年的1.06元/千克涨到了1.56-1.60元/千克,涨幅达40%-50%;玉米收购价从2003年的0.96-1.0元/千克涨到了1.16-1.2元/千克,涨幅达20%左右。与此同时,各种肥料的价格也大幅上涨。尿素价格从2003年的1200-1300元/吨涨到了今年的1500-1800元/吨,旺季最高达到2000元/吨,最高涨幅达到50%以上。地膜从2003年的8000元/吨涨到今年的1.2万元/吨,旺季涨幅也达到了50%。
中棉所和全国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项目组的专家用“三个鲜明的反差”来概括这两年国内棉花生产和市场情况:一是今年棉花早熟丰产与去年晚熟减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二是今年棉花市场的冷淡、低价与去年的热销、高价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三是新棉价格大幅度下降与粮食、化肥价格普遍上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专家分析认为,造成今年棉花价格下跌、棉花市场交易清淡的主要原因:一是资金短缺困绕整个棉花产业链条。二是粮棉比价不合理,棉农惜售。三是棉花收购企业对后市无法预期而慎收。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将再一次导致“棉贱伤农”,其最终的结果是加剧我国棉花资源短缺矛盾,使整个棉花产业链受损。
中国棉花协会提醒棉农和涉棉企业,今年棉花增产已成定局,尽管增产部分不足以弥补国内缺口,但全球棉花资源充裕,棉价走低是正常的。目前棉花收购价格大体在550-600元/担,在此价位上,棉农能够保本有利,收购加工企业快购快销也有利可图,纺织企业可以接受,国内与国际棉花的价差也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过低地压价或过高地抬价,都不利于产业各方利益,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希望棉农和涉棉企业认清市场形势,共同确保棉花平稳购销,这是顺利实现棉花产业链各个环节多赢的最佳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