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市场上原油价格跌宕起伏,原油主要生产国局势动荡不安,原油运输渠道存在各种变数,而中国对进口石油依存度持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正计划进行战略石油储备,以防不测。但是有专家认为,战略石油储备,耗费并占用巨额资金,其实际意义远不及其象征意义。
中国过去二十多年来对石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从1993年以前出口产量高达每年3千
万吨的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此后,中国的石油进口随着经济增长而直线上升。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有关数据,中国今年头7个月石油进口量为706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9.5%。即使今年以来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持续飙升,达到每桶50美元的情况下,中国仍然在进口大量石油。有关方面预计中国2004年的石油进口量将突破1亿吨大关,达到1亿2千万吨。
中国石油进口持续剧增,从过去石油供应尚能自给自足逐渐发展到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膨胀,目前已经超过百分之四十。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石油安全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并着手制定和实施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以缓冲国际石油市场供应或运输出现无法预测的大动荡时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的重大影响和冲击。
*建设石油储备基地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导,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首期工程已经在辽宁省大连、山东省黄岛、浙江省镇海和舟山全面展开,一些相关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也在拟议之中。预计,这四大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将在2008年前竣工,并在2015年完成可供使用90天的战略石油储备。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中国能源问题专家茅于轼说,随着中国石油消费越来越依赖进口,确保石油安全问题,刻不容缓。他说:“中国石油进口的安全问题是很值得担心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国内储备。一直到今年年初刚刚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就是国家要建设战略石油储备。但是,光是建这个库,恐怕至少得一年,再把库里装满油,恐怕还得两年,所以要能够用上中国的战略储备油,恐怕还得三年。”
茅于轼说,美国、日本等石油进口大国目前都有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但是他指出,战略石油储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付一旦石油供应中断,确保一定时期的国内石油供应需要,而不是为了平抑石油价格。因此,即使今年以来石油价格不断波动和暴涨,美国、日本等国都没有动用任何石油储备。
*美专家:买石油比石油储备划算*
丹尼斯·奥布莱恩博士是奥克拉何马大学能源经济和政策研究所所长,曾经担任过[国际能源经济协会]的国际会长,在国际能源界享有盛誉。这位前美国能源部负责国际能源安全的助理部长帮办曾经参与了1970年代美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工作。他认为,美国为了应对1970年代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国家实施的石油禁运,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失误和愚蠢的决策,耗费了纳税人数千亿,乃至上万亿的美元。奥布莱恩认为,从经济角度来看,按照市场价格购买石油远比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划算得多。他说,“这不仅需要按市场价格进购石油,投入巨额资金修建储油设施,还要支付包括基础设施和人员在内的大量保管费用,以及所有这些沉淀资金的机会成本。”
奥布莱恩说,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目的虽然是为了缓冲一旦石油供应全部中断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但是这种政府官员和专家教授构划的幻想,在现实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而且全球石油供应全部中断的可能几乎等于零。奥布莱恩说:“除了显示和威胁以外,美国从未动用过战略石油储备。这就象拥有原子弹一样,美国此前几次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只是为了在心理上对市场施加影响。”
奥布莱恩说,即使产油国出现政局突变等重大事件,新的执政者都会抓住石油出口这一他们必不可少的经济来源不放,因此,石油供应中断影响的并不仅仅是石油消费国,对石油生产国的影响同样很大。奥布莱恩说,他但愿中国在战略石油储备的问题上,不重蹈旧辄,重复美国30年前犯下的愚蠢错误。
北京的[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清议研究员也同意奥布莱恩博士的看法。他说:“我认为,石油储备跟当年的军备竞赛没有什么两样。建立石油储备完全是建立在类似冷战思维的基础上。它的假设是一旦发生战争,由于石油供应短缺,你会及早地去妥协,投降,退出战场。这是很危险的。他们认为,如果石油消费大国有足够多的储备,他们在跟石油输出国的商业谈判中,就占有有利的地位。”
清议认为,虽然从战略角度来看,中国也应当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掌握这种威摄手段,但中国千万不要去步美国和日本的后尘,以冷战思维对待石油安全问题。清议认为,全球化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来源:中国石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