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国内期货评论 > 正文
 

中国期货业质疑美国黑嘴 看空华尔街油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8日 10:27 格林集团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某些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发布最新分析报告,称原油期货将升势不止,直达60、70美元;国内期货业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庄托’造市”;面对原油期货连创新高,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建议此时更应增加石油储备;而国内期货人士认为,如果中国增加石油储备作为应对措施,不仅将对愈演愈烈的石油期货行情火上浇油,更可能成为石油涨价中的受害者

  “目前,连创新高的国际原油期货行情,简直就是2003年国际大豆期货行情的翻版,
而行情操纵的目标所指也惊人一致:中国这个全球大买家。”某期货界人士对《财经时报》说。

  持此类观点的人似乎不在少数,如“逼仓中国”、“讹诈说”、“阴谋说”等。尽管这些说法多少有些“情绪化成分”,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发布最新分析报告,称原油期货将升势不止,直达60美元、70美元“很有可能是‘庄托’造市”。

  面对原油期货连创新高,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建议此时更应增加石油储备,有详细的储备计划。

  国内期货人士强调指出,如果中国真的采取增加石油储备的应对措施,不仅是对愈演愈烈的石油期货行情火上浇油,更是可能成为石油涨价中的受害者角色。

  据了解,此类悲剧早在2003年的国际大豆期货市场上就上演过。

  什么石油卖54美元一桶

  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正被一种逼近每桶54美元的石油期货搅得不安。而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种产于美国西德克萨斯、在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上市、美国政府不允许其出口的中质油(简称WTI)。换句话说,在期货市场上,它只不过是全球诸多石油期货品种(如英国布伦特原油期货、亚洲迪拜原油期货)中的一种,在现货市场上也没有参与国际流通。

  “这样一种看起来无足轻重的石油期货的价格变动,之所以能牵动全球神经,是因为按照惯例,目前全球贸易商都以此期货价格作为现货贸易的定价基准。”某期货界人士对《财经时报》说。

  从理论上讲,NYMEX的原油期货价格反映的只是美国一个特定地区、一个特定质量标准,即WTI的石油价格变动。“先不论全球石油市场以此作为定价标准是否合理,仅从价格本身看,它已经高得有点离谱;而对期货市场的投资者而言,看重的只是价差,并非价格越高越好。因此,对于NYMEX石油期货后期走势,我看空。”该期货人士说。

  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的此轮升势,可以从2004年6月底算起。6月1日,WTI原油期货收盘价为42.33美元/桶,创下自1983年NYMEX推出原油期货合约21年来的新高;8月,上涨到49.40美元;9月下旬,突破50美元;进入10月,更是连续上涨,目前已逼近54美元。

  究其原因,最基本因素是石油供应带来的一系列担忧:伊拉克政局继续动荡、尼日利亚(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国、非洲第一大石油生产国)工人大罢工、“伊万”飓风使墨西哥湾的石油生产量减少约30%、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出口公司尤科斯公司破产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等。

  面对连创纪录的WTI期货价格,某些国际知名的投资机构和专家预测,接下来国际石油价格将突破60美元、70美元。对此,国内期货界人士普遍提醒:这不排除一些参与NYMEX石油期货的多头“舆论造势”,希望借此吸引跟风盘,以便自己获利出逃。

  舆论造势涉嫌“庄托”

  据传,美国最近流行一个笑话:政府安全部门报告总统,说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外星人来到地球要吃人;好消息是只吃记者,然后排泄出石油。

  媒体一窝蜂地追逐“石油热”固然有过分渲染之嫌,但真正推动“石油热”的应该是知名投资机构的石油专家们。如早在9月底,美国WTI石油期货价格还未突破50美元时,就有知名投行机构公开发布预测报告,提出60美元的目标;近日,又有美国“石油专家”称明年石油价格将达到70美元。

  一般来说,国际投资机构对外公开提供的市场报告,反映的是其客观分析和判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与此同时,这些投资机构又是国际资本市场上重要的股票投资者和期货投资者,即利益相关者。

  据武汉中期研究部经理金国强介绍,“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公开发布的资料显示,自6月WTI石油期货价格上涨以来,多头持仓量显著增加,从6月29日的92407手增加到131602手,而净多单(多单减空单)更是从14646手猛增至37179手。

  多头持仓量和空头持仓量,是用来反映市场投资者持仓方向(做多还是做空)的指标;净多单和净空单则是反映市场变化的指标。净多单的增加,证明做多资金的进场。

  金国强举例说,假定做多资金是40美元进场的,其获利目标是每手10美元。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在50美元退场,因为退出市场是需要成本的。同时,他们的退出还需要后来投资者的跟风接盘。

  所以,“造市策略”,历来都是中外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上庄家退出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庄托”、“黑嘴”等也因此而生。

  据了解,目前中国除了几家大的石油公司以套期保值目的获批可以参与国际期货市场交易外,政策还不允许其他投资者参与。因此,在期货投资上,中国的投资者不会有什么重大损失。

  美国政府的调控工具

  在石油现货市场上,单就价格本身看应是公平,因为中国、美国、日本等所有石油需求国面对的是同一个价格,更何况美国每年的原油进口量约3倍于中国。但不同的是,对于这个统一的国际价格的形成和变动,各国政府的左右能力则相距甚远。

  “美国能源署(EIA)的石油库存报告,已成为国际油价行情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市场对其数量变动的关注度,超过了对欧佩克(OPEC石油生产国组织)产量增减的信息。可以说,美国对于油价的实际影响力,甚至明显高过了欧佩克。”某经济学者对《财经时报》说。

  浏览近来国内外有关石油价格变动趋势的分析文章,无论是学者、分析师还是记者,无一例外地将美国的石油库存数据作为其首要的判断依据之一。某种程度上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变动,成了美国石油储备数据的晴雨表。

  如6月1日,WTI原油期货创下42.33美元/桶的21年来新高。而后EIA公布,截至6月18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地大幅度增加250万桶,是2002年8月2日最高库存水平。WTI原油期货价格于6月底,降至36.24美元;到9月下旬,美国原油库存数据又连续8周下降,并跌至7个月低点,直接原因是“伊万”飓风。于是,终于引发WTI原油期货突破50美元大关。

  因此,国内期货界人士普遍的看法是,目前发生的石油涨价风波,表面看是国际投机基金哄抬石油期货所致。但投机者最为关注和利用的市场信息之一,是美国政府通过其原油库存数据所体现的市场调节动向。

  面对美国政府的做法,国内有学者指责中国的石油进出口政策由行政控制,不透明;有关的计划和石油库存等方面的基础数据都属于绝密资料,不公布。因此,中国的需求变动对世界来说“始料未及”。于是,加剧了国际石油市场的“动荡”。

  但对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来说,美国石油储备数据真实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就认它。

  “全世界都知道,一旦美国政府宣布动用石油储备,看空就是定势。”期货业人士坚定指出,此时此刻,中国需要弱化对石油储备的渲染。

  中国石油采购重蹈大豆覆辙? 专家指:政府需要战术思考

  某中国石油巨头海外公司经理曾透露过一个数字:中国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油成本,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约50%。其中,比同样是石油进口国的日本高出60%,更是新加坡航油价格的两倍多。原因何在?从国内看,是由于中国航油行业的垄断供应所致;从国际环境看,中国长期以来就缺少石油储备的战术性考虑

  本报记者 杨眉

  “本轮石油期货行情的运作,其中有没有美国利益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绝不会在这个价位上购买石油,无论其石油储备量如何减少。”一位期货界人士对《财经时报》说。

  反观中国行动,无论学者、专家还是政府机构,忽然提出抓紧增加石油储备,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战术。“这几乎已成惯例,即国际市场什么商品价格上涨,我们就大量买什么商品。”学者王建(化名)对此批评指出。

  期货业专家同时提醒,中国的石油采购,不要重蹈2003年高价采购大豆之覆辙。

  曾经的“大豆悲剧”

  “目前的石油期货行情,就是2003年大豆期货行情的翻版。而中国企业从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高价采购大豆的后遗症延续至今。”一期货界人士介绍说。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一直是全球大豆市场的定价中心,中国国内的大豆压榨企业在采购国外大豆时,也普遍以CBOT的黄豆期货价格作为参考价。自2003年至今,美国政府和一些跨国公司就利用CBOT近乎完美地上演了一幕“操控大戏”。

  据期货界介绍,他们主导期货行情涨跌的主要手段,是包括美国政府机构在内,所公布的所谓的分析报告和数据统计。如2003年初,美国就有报告称,中国豆粕需求增长40%,豆油需求增长60%,大豆需求增长25%。言外之意,中国缺少大豆。

  就在中国即将开始采购之际,美国农业协会又提供“有倾向”的预测报告。比如在其本国大豆收割月份之前,提供产量减少、需求增加等“利多”信息,导致CBOT期货价格大涨。结果,2003年中国企业“高价抢购”了高达2074万吨的进口大豆,比2002年增长了80%多。

  凸显战术思维缺位

  面对连创新高的国际油价市场,“十一”长假后,国家发改委居然宣布将增加4个石油储备基地,并公布了相关的地点和计划。

  对此,国内期货界的反应是:期货市场炒作的就是信息,中国作为石油购买大国,这一消息对目前疯狂的上涨行情无异于火上浇油;中国如果因为担心油价继续上涨,而此时大量采购石油现货,那无异于主动扮演受害者角色。

  某中国石油巨头海外公司经理曾透露过一个数字:中国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油成本,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约50%。其中,比同样是石油进口国的日本高出60%,更是新加坡航油价格的两倍多。

  原因何在?“从国内看,是由于中国航油行业的垄断供应所致;从国际环境看,中国长期以来就缺少石油储备的战术性考虑。”王建指出,既然是战略储备,采购方式当然就应该是常规的,而不能是应急性的。“买涨不买跌”显然不是明智的战术举措。

  落后的采购模式

  中国买家正成为国际市场上一道“显眼”的风景。中国买什么、买多少、什么时间买等商业机密,好像全世界都知道。

  “零星、短期的采购方式,谈何保密。”某石油公司人士介绍说,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石油采购一般采用远期供货合同,即固定客户、固定数量以及相对稳定的价格;而中国作为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一个后来者,目前还是出于寻找供货伙伴时期,采购合同基本是在半年之内的短期合同。于是,每一次购买行为,就意味着一次“大范围的国际询价”。客观上,给国际市场充分传达了“狼来了”的信息,被动局面可想而知。

  “在国际市场上,石油、大豆等战略性物资的商品属性逐渐淡化,而其政治属性日益突出”,武汉中期研究部经理金国强进一步解释说,政治属性的增强,不仅体现在市场波动备受政局、外交等非市场化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也要求政府从国际市场角度给予“有效调控”。美国政府通过其相关机构的信息公布,就是成功经验。

  至于有人对美国政府及协会所公布信息的可信度提出质疑,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国际市场上首先是智慧的较量(政府之间、企业之间),其次才是道德的评判。(来源:财经时报/杨眉)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