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内盘资讯 > 国储铜价之争 > 正文
 

商品指数基金持续入市 期铜市场未到曲终人散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 08:45 中国证券报

  国联期货 陆承红

  铜市目前供需基本面没有1995年住友和基金对决时那么宽松,畏惧于长期高企的现货升水,做空资金没有重磅出击的能力。而商品指数基金和隐藏的主流控盘资金,仍将长期影响铜市。

  商品指数基金持续入市

  2004年3月至5月,对冲基金、宏观基金在铜市场上全面获利退出,而这刚好给了指数型基金低价格进入铜市的契机。同时,能源产品也在2004年二季度迎来全面买入机会。正如分析师所言,一退一进之间,标志着指数型基金与其它传统基金不同的战略眼光和交易策略。如果当初在铜市底部区间只有少量指数基金进行了第1波买入,那么可以认为,指数基金在2004年5月陆续进场,开始第2波买入。此时伦敦持仓量最低为15.5万手,纽约持仓为5.6万手。缺少了宏观基金推动后,铜市就此进入缓慢爬升牛市。

  从共同基金资本每月流入商品指数基金图表中可以看到,2004年3月前后有大量资金流入。铜价在6月到12月期间维持震荡,持仓量趋于稳定。此时伦敦持仓为18万手,纽约持仓为8.5万手。2004年底指数基金再次买入,铜市持仓再次迎来一轮增长。

  2005年2月开始,再次出现共同基金较大规模资金流入,铜价突破上行,持仓再增。不过这次铜价上升遭遇了商业卖盘顽强阻击,技术性多头在久攻不下后选择平仓。然而正如图表中显示,4、5月份的指数基金继续得到大量共同基金资本流入支持。2005年5月,铜价在3000点构筑了回调买入点。自此,铜市进入了上升快车道。而在今年9月,铜价出现回调走势时,再次被指数基金新增买盘承接。

  指数基金背后是主流控盘资金

  可以看出,在铜价历次大幅振荡和回调中,指数基金在多头阵营中均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但是指数基金并不是行情推动者。因为当指数基金新增资金买入后,就进行被动性持仓。而多头主流控盘资金正是看中了指数基金集中买入、稳定持仓的操作模式,在行情关键位置让指数基金进场承接,支撑价格。

  2004年,由于大型基金退场后持仓分散,形成了较大的“权力”真空,主流控盘资金需要一个慢慢集聚过程。因此,它借助指数基金进行持仓再收集。而其间的多次当日暴跌,既是清洗筹码过程,也成为培养长期对手的土壤。

  2005年主流资金实力得到扩张,其控盘能力日趋强大。这只无形的手不仅仅利用价格图形进行行情诱导,更是在供需紧张基本面情况下,通过吸纳库存来维持高涨的现货升水。而现货升水下的换月溢差收入,却是指数基金愿意长期驻守铜市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充分建仓之后,主流资金开始拉升铜价。今年前四个月铜价涨幅达18%,5月以来涨幅达到50%,清晰展示了主流资金建仓与拉升关系。

  未到曲终人散时

  原油、金属和农产品期货,是指数基金商品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今年农产品遭到指数基金嫌弃,不仅仅是因为其不断下滑的价格,更因为其迁仓时付出的换月升水。原油市场在结束了70美元的“狂欢”之后,价格也开始不断滑落。价格上涨时,每月迁仓付出升水并不觉得有多大损失;但是价格滑落后,迁仓成本则让一些指数基金考虑转身了。

  也正是这样,不论是黄金市场还是基本金属,除了大幅飙涨过的锡以及库存不断增加的镍,锌、铝等品种都开始了自己的“狂欢”。而金属铜不管是在彼此的呼应之中还是自身的独立走势中,都使空头陷于艰难境地。

  12月的庞大持仓,是9月以来期铜行情上涨的主要原因。中国在铜市场中的需求地位,使国外基金对国储抛铜这样的政府行为并不感到畏惧,而一个月来的交锋也确实表明了国外基金的实力。距离12月的第三个周三只有一周时间,1月合约上的持仓3.6万手也即将停止增仓脚步。针对12月的持仓进行紧逼后,确实有可能迎来一个休息阶段。但是“此曲终”而“人”并不会散,因为目前持仓广泛分布在2006年4月以后的时间区域内。与3个月以前比较,期铜持仓量从8万手增加到10.5万手,未来战争依然将会持续。

  主流资金在这轮战役中借助了场外资金力量进行推升,但是这轮挤仓行情结束后,利益分配将使主流资金不甘心场外资金参与抢夺。而某些做空的传统基金,也会寻找机会进行反击,后市行情将会变得复杂。

  期铜这样长时间的牛市,是所有参与者以前均未体验过的,以前的经验更是无法运用到现今市场中去。而有了商品指数基金的参与,行情时间长度将会得到延长,投资者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