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触摸期货:准备不足看的不少做的不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 09:52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柏亮 发自北京 纺织品进出口政策的起伏把棉花(资讯 论坛)期货价格硬生生地打压到接近现货的水平,期货界人士指出,作为棉花购买方的纺织企业,面临着进入期货市场的良好时机。但是目前纺织企业进入期货市场的动静似乎并不大。
上海中期郑州代表处经理王志超近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目前期现价格接近,是纺织企业进入期货市场的时机。 “关键是时机,其他的都没有问题。”浙江一家大型民营纺织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纺织企业)进(期货市场)的不多,看的多。” “目前纺织企业(开户进入期货市场)并不是很积极。”苏物期货客户部朱真雄也告诉记者。 郑州商品交易所市场三部部长姬广坡感觉则有所差别,“近期有不少棉花仓单外流,说明这些棉花被消费了,表明纺织企业正在关注棉花期货并积极入市。”习惯现货交易 “目前纺织企业还是习惯于现货交易。”王志超说,一般而言,纺织企业购买现货都有比较固定的渠道,成本费用比较低,而期货市场手续相对复杂,成本比较高。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家纺织企业,其表示基本上只在现货市场购买棉花。 朱真雄表示,事实上目前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还没有完全持平,期货价格比现货价格还是略高一些。比如说,期棉是三级棉,如果纺织企业需要二级棉,在三级棉的基础上加上300元的升水后,还是略高于现货市场二级棉的价格,而且手续费还比较高。 地处中部的一家大型纺织企业高层人士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他还认为,期棉的品种比较单一,“如果我要购买四级棉,而期棉入库的棉花中,四级棉比较少,就未必能够满足需要。”他同时表示,事实上期货市场交割的比例很小,所以纺织企业做期货的就更少了。 他说,由于现在纺织企业的订单并不是大订单,接到的主要是零散的、不同要求的订单,因此对棉花的需求也是零散的,品质要求不一的,难以在期货市场进行套保。 纺织企业的思维习惯和观念也是其进入期货市场的阻碍。“国内有的纺织企业,宁愿囤货,也不愿套期保值。”朱真雄说。市场是否成熟 记者采访的几家大型纺织企业老总对记者表示,之所以没有进入期货市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棉花期货市场还不完善,市场不够规范,不能轻易进入。 那位民营纺织企业人士认为,国内棉花期货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仓单规定比较死,尤其是对外包装的规定有点过头,“我们纺织企业一般只看重里面的东西(棉花)。”二是仓单的数量还不够大,虽然近几个月增加比较多,但是与纺织企业的期望值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仓单少,价格就容易被操纵。” 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供销经理王纯璞认为,注册期棉仓单比较难,这与棉花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有关系。 “虽然期棉对外包装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是现货市场上统一的包装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王纯璞说,目前纺织企业在接货的时候对外包装也不太在意。 另外,他指出,在棉花检验方面,虽然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棉花检验标准,但是我国棉花质量从源头上控制就不严格,许多轧花厂没有遵循国家标准,而且工厂在接货的时候都是看货按质论价,而没有规范的标准,这也是纺织企业进入期货市场的障碍。 作为郑商所棉花市场开发调研、宣传培训、组织交易等方面的负责人,姬广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应。 “期货交割是一种大交易、大交割,需要一个公认的标准。”他说,对于棉花的外包装,国家有明文规定,即“国标”。很多期货交割是被动交割,只有严格按照公认标准执行,双方才不会产生疑问。他认为,上述纺织业人士对于棉花外包装的看法,是沿袭了一对一交易的惯例。 对于仓单多少的问题,他认为,多和少是相对的。目前郑商所的棉花仓单达10多万吨,价值10多亿元。“目前没有任何一家涉棉企业有这么多的存货量,而我们期货市场上就存放着这么多质量经得起考验的棉花。”姬广坡说。 王纯璞则认为,如果国内棉花的各种关系和规则理清,棉花体制改革到位,那么纺织企业就会更多地参与到期货市场。 记者手记 纺织企业准备不足 “我们不是不清楚期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也不是不愿意进入期货市场。”一位中部纺织企业高层人士说,纺织企业还没有足够的准备。纺织企业员工众多,“我们必须求稳,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导致大量员工下岗。”他说,事实上有的纺织企业并不缺少懂期货的人才。 这位纺织业内人士在企业里负责原料供应,谈及期货时驾轻就熟。较大的纺织企业购买棉花时涉及进口配额,早在郑州棉花期货上市之前,其就开始关注外盘,“现在我们内外盘都很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把成本控制得最好。” 大多数的纺织企业都没有设立贸易部,他认为,“要做期货,必须要设立独立的部门,不能让生产经营部门直接做期货。我们对期货市场很重视,认为进入期货市场很有前途。但是没有这样的机制,目前的购买程序不允许我们进入。”他说,只有当原料极度紧缺时候,才会通过特批进入期货市场购买棉花,而且是需要做交割的。 另外,激励机制也不到位。他很自信地对记者说:“如果进入期货市场,我每年为公司增加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的利润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这不会得到公司的认可。” “纺织企业本身还没有做好准备。”他同时对期货市场充满希望,“从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希望我们进入期货市场,但是我的工作不允许我这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