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市消费中国因素独木难支 短缺过剩转化提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3日 09:18 证券时报 | ||||||||
毕胜 供求关系是最终决定铜(资讯 论坛)价趋势性运行的根本因素。在供给增加的情况下,如果需求同步回落,将加速铜市供需状况由短缺向过剩的急剧转化。近几天,有关全球铜消费转眼间大幅下降的报告,实为铜市始料未及,并已成为铜市热点话题。各种迹象显示,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铜消费全面下滑的情况下,将所有铜消费增长的期望都寄托在中国身上是不
铜短缺/过剩转化时间提前 根据国际铜研究组织(ICSG)发布的最新报告,今年1-2月全球精铜产量过剩2.4万吨,而去年同期为短缺23.6万吨。造成过剩的主要原因,除了精铜总产量较上年同期增加4.6%以外,就是全球精铜用量的显著降低,今年1-2月用量较去年同期下降5.3%。该组织的数据显示,除了中国铜需求有所增长外,其它主要经济体都明显下降,其中铜消费的主要区域美国和西欧甚至出现高达两位数的降幅(见附表)。美国金属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美国铜杆产量在一、二月份年比分别下降13.3%和5.9%。黄铜制品的发货量一、二月份年比也分别下降2.4%和10.1%,这些数据均证实了美国铜消费领域的急速下滑态势;在欧洲,有初步数据表明,制造商的订单下降了5-1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美国的铜需求增速高达5.5%,日本增长6.4%,欧盟则增长2.1%。看来,全球供需从短缺转化为过剩,要比市场预期的时间提前许多。 其实西方国家铜消费的骤降,正反映了其经济的滑坡。去年美国实质GDP成长4.4%,但第四季度就开始放缓至3.8%,今年第一季度的初估值更滑落到仅3.1%,预计2005年全年将减速至3.6%。此外,欧元区和日本经济也显著放缓。根据IMF的预估,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由去年的5.1%降至4.3%,发达经济体将由去年的3.4%降为今年的2.6%。而有资料显示,当西方国家GDP增长率超过2.4%时,铜消费量才会增长,GDP每变化1%,铜的消费量变化3.24%。 中国消费低于预期 在全球其他地区铜消费急转直下的情况下,市场目光就更聚焦到中国的铜消费增长。中国需求真能一柱擎天吗?从中国各主要铜消费领域的状况来看,其需求展望并不像市场想像的那样强劲。 首先,电力行业是中国铜消费的最主要领域,大约占到55%以上。去年1-8月中国的发电设备产量平均高达103.6%,而从去年9月份开始至今年3月份的平均增速则放缓到63%左右。据发改委预计,今年全国在建电站总规模超过2.8亿千瓦,其中违规建设规模超过1.2亿千瓦。国务院于去年12月初转批国家发改委《关于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意见的紧急通知》,要求对在建或拟建的电站项目进行清查。随着大规模在建项目的陆续投产和以及部分违规项目的停建或缓建,占电力行业投资60%左右的电站建设及其发电设备行业的高速增长将风光不在。剩下尚有潜力可挖的只有输变电领域,会拉动铜导体或电力电缆的需求增长,但电网设备只占整个电力建设投资的30-40%左右。 其次,交通运输业的铜消费占到总构成的14%以上,但中国的汽车产量增长却出现明显的放缓。2003年至去年上半年的月平均增速高达31.7%,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平均增速下降到仅4%左右。 第三,2004年,中国建筑业铜水管、散热器、太阳能热水管用铜量约为12万吨,增速高达15%左右。但今年随着国家开始对房地产领域的投资过热进行重点调控,其增速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下滑。 最后,铜材产量是铜消费增长的最直观体现。2003年至2004年上半年,中国的铜材产量平均增速达26.2%,但下半年至今却降为11%左右。铜价居高不下对国内铜需求的抑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999年至2003年,中国铜消费年均增速高达15-17%,但去年开始小幅放缓至不超过12%。由于基数的增加,这样高的增长神话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今年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化及其政策效果的显现,经济减速当在意料之中,而铜需求增速也会随之放缓至5%-9%。根据ICSG的数据,今年1-2月份中国的铜消费同比仅增长4.3%,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过去的两年,正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铜产生巨大的额外需求,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和扩张相互配合,才造就了本轮大牛市。但在西方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和铜消费开始负增长的背景下,单靠中国来唱独角戏,显然有点势单力薄,更何况中国铜消费增长本身已经趋缓。正如ICSG的数据所显示的,如果剔除中国消费增长的贡献,全球的铜消费降幅高达7.7%,仅靠中国的消费来弥补,显然无济于事。因此,反复作为炒作题材的所谓“中国因素”,不可能继续支撑或推动整个牛市进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