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内盘资讯 > 正文
 

中国国内石油消费需求旺盛增长的态势仍将保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 14:28 世华财讯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由于消费需求持续旺盛,中国石油产品将长期货紧价扬。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石油消费需求旺盛增长的态势仍将保持下去。

  综合媒体4月15日消息,从近期召开的中国石油、橡胶、铜(资讯 论坛)等初级产品的中远期市场发展趋势报告会上获悉,以2005年石油价格跃上55美元/桶、2005年铁矿石价格再涨71.5%为标志,全球范围内初级产品的低价时代已经结束,我国将进入一个初级产品长
期货紧价扬的局面。

  陈克新等业内专家人士认为,寄希望于初级产品价格的深幅回落,甚至重新回到以前的偏低价位时代,如石油价格为20美元/桶以下是非常不现实的。对此,专家提醒认清石油等初级产品中远期走势,采取应对措施规避短期市场价格波动风险,重新制定发展规划、进行战略投资已成相关行业发展的燃眉之急。

  综合专家意见认为,我国石油、橡胶、铜等进入一个初级产品长期货紧价扬的格局,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初级产品的消费需求一直保持旺盛增长态势。石油等重要原材料的消费量均出现了成倍或成数倍的增长,并相继进入了世界前列或者占据了重要位置。预计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接近3亿吨,比10年前增加很多。在今后数年内,我国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费量将达到17.4亿吨,是2004年能源消费量的1.5倍。

  专家分析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石油消费需求旺盛增长的态势仍将保持下去。主要依据:一是据权威部门预测,今后10年内,我国经济仍可以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我国人口众多,尽管许多原材料消费总量很大,但人均消费量却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而孕育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二是我国的重化工业阶段刚开始不久,单位国民经济所需要的原材料数量更多一些。资料显示,我国万元GDP的物资消耗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如能耗水平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三是今后10年内,将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随之而来就是城镇住宅、公用基础设施、物流需求的急剧膨胀,原材料的消费相应增加。四是我国低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将继续吸引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为满足世界其他地区产品需求所派生的原材料的消费也随之向我国转移。

  消费需求的旺盛增长,促使原材料生产供应紧张。一些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资源也获得开采,从而提高了总体产品的生产成本。如石油生产由陆地转向海洋等。预计随着消费需求的进一步膨胀,品质更差、自然条件更劣、运输距离更远的资源将得到更多的开发与利用,因而原材料的产出成本也会不断的提高。

  许多原材料的产出,受到了自然资源、资金和建设周期的限制,不能无限制地增长或者是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难以在短时期内迅速增加。一些专家认为,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的日增长量为265万桶,而炼油能力增长量只有70万桶;2005年全球石油需求的日增长量为180万桶,而炼油能力每天只增长100万桶。预计到2020年将会出现全球性的石油产需缺口,这就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世界范围内的供应紧张。特别是从目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全球初级产品供求格局的根本改变,我国的资源组织,特别是境外进口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石油、矿石等国内缺口很大的初级产品供应紧张,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

  同时,由产品市场扩展到原材料市场,我国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全方位竞争局面已经形成。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人均占有量方面,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原材料消费量的增长部分,愈来愈多地指向境外资源。据对有关数据进行的测算,目前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占全部需求的三分之一,铁矿石占全部需求的35%,天然橡胶占70%以上,铜占40%以上。我国对境外原材料依赖度的提高,不可避免地与其它经济体发生摩擦,并且矛盾越来越大。近些年来,一些国家与我国争夺油气资源,大幅度提高矿石价格等都已经显示了这方面的迹象。因此决定了全球范围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基础非常坚实,具有长期向上的趋势,或者说将长期保持高位运行局面。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