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内盘资讯 > 正文
 

铜价狂跌历史能否重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6日 09:24 证券时报

  编者按 新年伊始,基本金属市场一开市就遭受了暴跌的洗礼。1月4日,LME期铜在一天内跌去了250美元,LME期铝则跌去了150美元。过去的3个月内,LME铜价3次站在3100美元的时间都没有超过1个星期,而且很快就出现剧烈的“跳水”。常言道“事不过三”,这次的下跌能否成为铜价转势的契机呢?市场各方对此仍然存有分歧。

  牛市盛宴”高位终结

  □中国国际期货 梅运桃

  重大节日成为行情的转折点,新年的到来很有可能已经成为铜(资讯 论坛)价转势的契机。铜价的走势充满戏剧性,3次3100美元之上的阶段性头部,3次剧烈的暴跌行情,在技术图表上留下一个关于铜价“三重顶”的猜想,铜价牛市是否已经结束?

  “挤仓”时代可能终结

  2004年铜价虽然整体处在高位运行的态势之中,但年初年尾的运行格局却有很大不同。铜价在3月1日见顶后出现的阶段性调整预示着一个分水岭,当时LME铜的期货库存为281500吨,现货升水为35/41,在此之前的上涨完全表现为人心所向,资金不断涌入推动价格上扬,市场对于价格的上涨达到高度的认同,这一阶段随着铜价的大幅回落早早结束。铜价随后出现了3波明显的趋势性上涨行情,后来的上涨很明显都是伴随着基金挤仓、库存下降,上涨的过程一直表现为多空双方对后市判断的巨大分歧,源源不断的空头因为对于行情的不认可大举入市,多头利用高现货升水和低库存持续挤仓,基金人为操纵铜价的痕迹非常明显。

  回顾最近的三次头部形成,3个月铜价均在3100美元之上,现货升水均在100美元之上,大跌之前空头都面临“挤仓”的厄运。10月11日,铜价创出3177.5美元的新高,现货升水为153/163;10月20日到期的持仓为18273手;12月1日,铜价在3140美元附近止步不前,现货升水为138/148;12月15日到期的持仓为21473手;12月31日,铜价再次摸至3170美元的高点,现货升水为109/119;1月19日到期的持仓为23493手。分析三次铜价大跌前的状况,离当月到期日的时间越来越远,到期合约的持仓量越来越大,现货升水越来越低,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多头基金三次明显的挤仓过程,遭遇的阻力越来越大。如果单从LME市场持续下降的库存来看,铜价的“牛市盛宴”似乎好戏还在后头。10月11日,LME铜库存为92000吨,12月31日已经降至48875吨,LME铜库存相对应到期日的持仓,挤仓的条件似乎更加成熟。

  铜价的再次暴跌提醒我们,铜价持续处于高位带来的供需关系的变化,正给铜价带来无形的巨大压力,而这种压力来自于市场本身。“牛市盛宴”在高位崩盘不仅验证了市场关于隐形库存的传言,而且很有可能标志着LME市场基金挤仓时代的结束。目前铜市场运行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段,由于期货价格的“金融性”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商品性”本身,所以我们仍需继续观察现货升贴水的变化状况来验证这种判断。考虑到中国市场的春节因素,基金即使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可能也要在春节之后,阶段性的跌势很难逆转,对于在2004年伤痕累累的铜市空头来说,铜价的暴跌无疑是一份新年的厚礼。

  不可逾越的宿命

  为何商品价格总会在不同的时点出现相同或者相似的头部?为何CBOT大豆(资讯 论坛)的顶部总是在1000美分左右,LME铜价在3000美元之上总成为不可逾越的宿命?铜价持续冲击高点一度让笔者产生怀疑,铜价有没有可能越过一个历史性的台阶,突然的暴跌终于让浮躁的心绪平静下来,历史其实一直在简单地重复着。

  2004年是我国历史上电力建设速度最快的一年,电力建设审批项目从2001年的2140万千瓦猛增到去年的6110万千瓦,而投产装机预计从2001年的1929万千瓦提高到5100万千瓦。电力工业的扩张直接导致了中国市场铜消费量的大幅提升,但从中国铜进口的数据分析来看,中国市场消费的增长已经很难对国际市场高铜价形成足够的支撑。2004年前4个月,精铜进口集中到货,月均进口高达13万多吨,比上年同期激增45.12%,但自5月份开始,进口量却骤然下降,5-10月份的月均进口量仅为7.78万吨,环比下降40%左右,11月份进口10.76万吨,结果导致前11个月的累计进口量仅为109.9万吨,同比下降9.5%之多。另一方面,中国去年的废铜进口量激增,1-11月中国进口废铜354.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22.6%。基金总在炒作中国因素,炒作中国的资源瓶颈,但中国去年的进口量不增反减说明市场已经出现了变化。2004年供需缺口的扩大已经在市场中达成共识,这促成了铜价在2003年和去年年初的大涨。但随着产能的持续增长,供需环境正在悄然转变,铜市场正在经历由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转化。商品期货价格暴涨到最后,许多高点的形成都不是市场化的结果,而是资金在作怪。资金作怪的背后其实暗示基本面已经  开始发生改变,但基金仍在抓住牛市里最后一根稻草,基金的挤仓行为延缓了期货价格下跌的时点,却无法阻挡这一时刻的到来。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