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冲击中国期货业 开放步伐不可遏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2日 16:11 《财经时报》 | ||||||||
早在2002年,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就宣布要在中国设立金属交割仓库,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不久前透露,中国首个LME注册仓库有望在年底获批,这无疑将对上海期货交易所构成直接竞争 □ 本报记者 李文科
中航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的刘先生从网上获知自己已经通过香港证券及期货从业员资格考试,高兴之余,感触更深。 刘是参加该类考试在内地举行的第一批考生,多数内地证券、期货、基金等行业的专业人员,是抱着增进对香港金融市场了解的目的报考复习,刘先生也同样。对他们而言,获得该资格考试,就相当于获得进入香港期货业的入场券,但刘对最后报考人数只有270人感到很诧异。 在他看来,中国期货业迟早要开放。既然如此,为什么国内参加香港期货从业考试,并以此介入国外期货市场的热情并不高? 步步催紧 刘先生认为,中国期货业自身竞争力弱及人才匮乏,是制约目前期货行业开放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自1994年国家禁止境外期货交易(俗称“外盘期货”)代理,至今已11年,中国期货业现在面临的是一个联动的国内外市场,以及频繁的进出口业务。尽管业界、监管层都期望中国期货业的开放是渐进、逐步的过程,外围压力的存在已经在不断催促期货业的开放步伐。 早在2002年,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就宣布要在中国设立金属交割仓库,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不久前透露,中国首个LME注册仓库有望在年底获批,这无疑将对上海期货交易所构成直接竞争。 香港的大福期货从去年也开始做准备,拟参股内地期货公司;日本某会社和法国的银行也表示要介入中国期货业,很多国外金融公司已在国内设立办事处,为抢占期货市场份额铺路。 在业内看来,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一家外资参股内地期货公司,其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的欠缺。尽管如此,国外资本已通过各种“灰色手段”向中国期货市场渗透,尤其在金属期货市场。 期货开放的试点 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CEPA协议的扩大开放磋商纪要》内容,内地期货行业于今年初即向香港资本开放。但香港资本似乎迟迟未踏足内地,即使是在去年就为此做准备的大福期货,至今为止并无消息。 不过,其他外资却在努力绕道香港以取得准入资格。 刘先生告诉记者,港资有可能还在等待中国证监会更详细的配套政策或实施细则。在刘看来,境外资本不会在政策不够明朗的环境下,贸然进入,这样风险太大;而国内监管方也要充分考虑外资进入后的各种可能。 中航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的周林告诉《财经时报》,如果放开,内地期货业将面临来自管理、服务、理财业务等多方面的挑战,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内地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他分析说,国内外期货业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体制和功能方面。另外,作为期货参与的主体之一——现货企业还没有完全参与到期货业,开放势必给他们带来经营上的风险。 短期开放的可能性 但在业内看来,中国期货业开放的步伐已不可遏制。有消息透露,证监会正在考虑选择10家左右资质较好、综合实力较强,且股东背景好的期货公司,作为代理外盘期货交易的试点。 这意味着国内期货业对外开放为期不远。河南万达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副总陈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中国期货业放开的一个信号,但他更认为,要在短期内实现放开中国期货业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陈看来,国内期货经纪公司要想获得海外交易所的席位相当困难,要重开外盘期货交易,国内经纪期货公司没有席位,只能扮演二级代理商的角色。另外,资金的汇兑和出入境亦是开放外盘交易的很大障碍。 目前参与境外期货的都是大型国企,由于对境外期货的操作模式等不了解,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全面放开期货市场,在国内监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可能更严重。 【链 接】境外灰色交易猖狂 目前的一个现实情况是,国内投资者通过非正规渠道参与境外期货,不仅不利于投资者自身利益的保护,也不利于市场监管。 中国目前只有26家大型国企有进行境外套保的资格,但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国内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或个人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境外交易”。 有数据表明,2004年LME的交易量中,有15%-20%来自中国内地。 刘先生认为,最可行的做法就是让更多的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去境外期货市场从事套保业务,但据他们了解,可能参与试点的10家期货公司对自己今后能拥有多大的业务范围,还都没有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