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盘资讯 > 原油期货大涨 > 正文
 

投机仍未停止 中国应采取四大政策应对挑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 12:45 《环球财经》杂志

  现在石油期货市场同当年网络泡沫形成时期非常类似,许多对石油期货一无所知的投资者也迫不及待地卷入这一市场。问题在于,谁也不知道这个泡沫何时破裂。

  难见油价顶

  展望今后的国际石油市场,如果仅从供求关系看,石油价格似乎还不至于猛涨到每桶
60美元的新高。过去一年的油价上涨已经影响到人们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将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从4月份预测的4.4%下调为4.3%。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目标能够实现,这将表明世界石油需求可能有所减弱。实际上,国际能源署在11月10日已经将2005年全球原油日需求量预测由上个月的8390万桶下调到8380万桶。

  与此同时,全球石油供应状况今后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一方面,如果油价长期居高不下,在巨大利益驱动下,大型石油公司和产油国会想方设法增加石油产量;另一方面,目前影响石油供应的不利因素今后可能会逐步减退或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助于全球石油供应的增加。

  尽管市场对石油期货价格由升转跌的看法比较一致,但在明年开春之前对各种短期因素仍会十分“敏感”。从短期看,石油价格预计难以大幅回落。

  这是因为:一方面,抬升油价的各种短期因素并未消失,而且会在近期对市场情绪造成严重影响。如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国尼日利亚今后有可能会发生全国大罢工,从而会影响到尼日利亚每日250万桶的石油出口。

  另一方面,北半球目前正进入冬季,取暖用油增加将会进一步拉动石油需求增长。在正常情况下,北半球每年第四季度的用油高峰期会比淡季需求量增加3%。此外,世界高油价已经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但是全球石油需求却没有明显下降,这表明世界经济对油价的承受能力已经得到提高,有关国家也许不会采取节油措施。这样一来,石油需求仍将保持旺盛势头,油价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

  皮肯斯仍未退出

  进入11月中旬,世界油价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不过,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油价最近下跌主要是因为投机者见利回吐,等到油价回落到一定的低点之后,对冲基金等投机商又会卷土重来,在石油市场上大量吃进并再度抬高油价。

  在正常情况下,利率上扬会加重对冲基金的筹资成本,所以有可能会迫使对冲基金减少投机炒作。不过,金融界人士认为,美联储最近几次的升息幅度甚微,仍不足以迫使对冲资金撤离石油期货市场,对冲基金仍会继续在石油期货市场上兴风作浪。所以,只要油市存在过度投机因素,石油价格就有可能会呈现持续走高的态势。

  美国著名能源市场经济学家弗勒格甚至作出了全球石油危机风雨欲来的预言。专家担心,由过度投机导致的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时间越长,越难下降。

  看起来,人们的这种担忧不无道理。现有迹象显示,像皮肯斯这样的石油期货投机商目前似乎仍在做石油期货的“多头”。这部分石油投机商认为,低油价的年代已经过去,全球产油量在2008年前将会见顶,估计期油价格在12个月内可升至每桶60美元,在2010年前更会升至每桶100美元。

  他们这样看的理由根据是:随着世界经济恢复正常增长,特别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石油需求会持续增加,世界石油需求量今后将会持续上升。与此同时,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石油供大于求,油价偏低,而石油勘探、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从而造成了跨国公司、各产油国石油生产投入不足,生产能力增长受限。目前,占全球石油供应量约40%的欧佩克成员国,实际剩余产能只有区区150万桶,增产限价的能力大大削弱。

  过去,石油价格上涨都曾导致石油公司增加投资和产量,结果石油产量大增,石油市场供大于求。但是,今后也许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因为今后将更难发现石油,石油的开采成本也会上升,因此石油市场供大于求也许会成为历史。

  同样,人们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促使各石油进口国大量进口,导致油价进一步非理性高涨。纽约一位资深交易员表示,现在石油期货市场的投机火爆,同当年网络泡沫形成时期非常类似,许多对石油期货一无所知的投资者也迫不及待地卷入这一市场。问题在于,谁也不知道这个泡沫何时破裂。

  油价上涨,中国别慌

  - 安邦集团高级分析师 贺军/文

  国际石油“大鳄”所犯的重大错误是,忽视了中国在煤、气替代上的巨大潜力。中国应采取四大对策。

  这一轮油价高涨,正值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各国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在持续、中国作为“世界加工中心”正在形成之时。这一定位又带动了中国对于原材料及能源的需求迅速上升。

  面对石油涨价带来的能源安全问题,难道中国真的无路可走,只能委曲求全、任人“宰割”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非理性恐慌

  “中国需求”给全球带来了发财的机会。自199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03年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高达36.1%。上半年中国成品油进口1985万吨,预计全年将达到4000万吨。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预测,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将达1.2亿吨,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石油贸易逆差将超过300亿美元。

  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各国尤其是控制全球资源的国家,它们纷纷希望从中国市场上分一杯羹,或者拿中国的石油需求做筹码,来换取更多的战略利益。让我们看看以下一些例子。

  一是俄罗斯在向中国提供石油问题上反反复复,谋求自己最大的战略利益。最典型的是俄罗斯在远东输油管道上,由于俄罗斯在战略上对中国的怀疑,以及日本提出的其他方案的干扰,使得中国最终失去了安大线。更有甚者,原来俄罗斯尤科斯公司在受到政府控制后,前不久还一度中断了对中国的石油供应。目前,中国在中俄石油合作中,已经处于不利局面。

  二是国际石油金融“大鳄”借中国需求增长之机,在全球油市兴风作浪,不断抬高价格,以中国石油需求为炒作题材大赚其钱。推动今年国际油价上涨的,除了基本的需求和一些偶发事件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百亿美元的国际对冲基金在油市兴风作浪。

  三是日本在中国的东海油气勘探和生产问题上不断挑衅。中国于2003年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对于油气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日本这个资源需求大国感受到了威胁。目前,东海油气资源争端,已经成为中日争端中的一个新焦点。

  四是中东国家借机对中国要价。由于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对中东石油的需求上升,据称中东国家对中国的石油出口,每桶石油要贵1美元。

  目前,全球石油大鳄正环视中国,使中国石油安全面临“威胁”。

  油价高涨的直接影响就是冲击一国的经济增长。在中国,高油价与国内的“煤电油运”瓶颈问题叠加起来,形成了不小的非理性恐慌情绪。

  另外,高油价对中国石油巨头们的经营策略也有所影响。一方面,它们借着油价上涨来大赚其钱;另一方面,油价上涨也触动了中石油与中石化收购国际石油资产的步伐。需要指出的是,从企业角度来看,在油价高企的情况下,加大海外石油资产收购是一种明显不明智的投资行为,要支付不必要的“溢价”和过大的风险。这背后体现出了中国石油企业的焦急心态。

  高油价带来的恐慌,还加剧了中国石油进口的失序。过去中国的石油进口一向有“高点买进,低点卖出”的非市场化行为,而今年的情况也没有明显的改观。2004年1-10月,全国进口原油9959万吨,超过去年全年的进口水平,全年有望达到1.2亿吨。有预测称,今年全年中国石油贸易逆差将超过300亿美元,其中一部分就是为高油价支付的。

  从种种情况看,今年的油价大幅上涨,加上国内“煤电油运”的紧缺,使得国内高层对能源安全问题的紧迫感大升,也使得国内从政策部门到企业和普通消费者,对于高油价表现出了一种非理性慌张心理。

  有路可走

  非理性慌张情绪之所以盛行,是因为我们确乏明确有效的战略,没有找到解决方法。而战略研究的原则之一就是:除非从来根本没有战略,否则通过战略研究一定能够找到解决方案。

  在对中国国内的能源状况进行研究之后,安邦集团的研究人员认为,中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来解决能源问题,打碎石油瓶颈的约束。安邦的研究人员认为,国际石油“大鳄”所犯的重大错误是,忽视了中国在煤、气替代上的巨大潜力。因而,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基本方向应该是:用煤炭和天然气来替代石油短缺,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煤气资源的家底。中国虽然石油资源相对匮乏,但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保有储量高达1万亿吨以上。据国土资源部2004年6月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称,截至2002年年底,中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1886亿吨,按全国年产19亿吨煤炭计算,中国煤炭资源可以保证开采上百年。

  从天然气资源来看,中国的蕴藏丰富但勘探、开发和利用不够。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供的数据,经过20多年的勘探研究,目前中国天然气远景资源量可达47.14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14万亿—18万亿立方米;目前中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86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47万亿立方米),其中开发动用仅占1/3的储量,还有2/3的储量没有动用,可供开发的资源基础雄厚,剩余可采资源量11.5万亿立方米。此外,尚有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资源(与常规天然气资源相当)作为接替和补充。按目前的可采储量算,以每年开采1300亿立方米的速度,只可开采20年,但按可采资源量来算,可开采100年。

  因此,从资源量来看,中国并不是没有退路,而是需要调整战略,把目前对石油过多的关注,转向对于煤炭和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是说,要用煤、气替代战略,来缓解甚至消除目前的石油安全危机。

  有人会问,煤炭与天然气能够替代石油吗?回答是肯定的。目前,不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工业生产,以及从经济上看,用煤气代替石油都有可能性。简单的估算显示,按照目前对石油业(包括收购海外石油资产)的投入,未来十几年,中国为完成大型的石油项目,需花费的资金将高达3000亿—4000亿美元(平均每年300亿美元),而中国2003年对煤炭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413亿人民币(约50亿美元),2002年只有288亿人民币(约35亿美元),也就是说石油与煤炭的投资相差约5-10倍。这也与中国目前煤炭占能源消费构成的66%以上的比例极不相称。

  基于以上分析,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对于中国未来的能源战略,有以下基本建议:

  首先,中国要加大征收能源税。采用“多消费者多交税”的原则,这将在促进合理利用地球资源的同时,扩大财政在能源方面再投入的基础。

  其次,在价格高峰期积极扩大生产,出口煤炭,合理对冲石油进口价格。同时开征资源利用税,利用税差调节出口价格,抬高煤炭的出口价格。

  第三,全面制订并落实能源替代战略,扩大煤炭生产和天然气的生产,鼓励相应技术设备的开发,降低或稳定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

  第四,在维持产品竞争力的前提下,鼓励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根据石油进口价格浮动产品价格,使部分成本透明化,在提高中国企业利润的同时,变相地向全球征收能源补贴。

  中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毫无必要对石油涨价感到恐慌,更不能因此乱了方寸。现在看来,我们的慌张不是来源于资源的绝对短缺,而是来自于缺乏深入的战略研究,以及没有好的战略选择。

  相关报道:

  国际炒家们的2004 投机因素可能再度炒高油价

  走近高油价元凶皮肯斯 油价飚升背后的国际炒家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石油战略储备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