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铜市评论 > 创元期货专栏 > 正文
 

创元期货:期铜高位震荡仍将维持消费启动初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 09:31 创元期货

  创元期货 王一多

  2006年的铜市在经历了年初的快速上涨以后,47000元/吨的价格令市场走势显得扑朔迷离,根据国家发改委3月3日发布的有色金属预测报告称:目前的高铜价已经令江浙一带中小型加工企业亏损而停产,这种现象对于市场消费的影响已经反映在市场消费的萎靡,进入3月实际上从现货市场看,消费启动依然在等待。

  价格高企和消费萎靡的矛盾多数人认为这已经构成了铜价见顶的标志,在中国农历新年以后市场又开始出现了陆续的抛售压力,但是周三以来的价格持续上涨又开始对于做空者给予了打击,市场又将何去何从?

  铜价连续的上涨却和现货升水相悖,周末价格虽然终盘仍然实现了快速的上涨,但是现货升水快速回落令我们对于价格的上涨背后的消费感到担忧;根据现货消费的规律,一般周末消费会是一周相对集中的一天,但是当前市场的情况却很难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说本身市场的担忧还是存在,实际上我们一直等待的消费并没有出现。

  价格上涨的原因:库存的下降

  库存的下降实际上构成了铜价上涨的直观原因,2月的最后一周,上海交易所库存下降16500吨,下降幅度超过20%,但是库存下降原因又是什么哪?

  按照传统分析,库存的下降一般都是由消费导致的,但是消费未见显著启动的前提下,库存的下降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哪?我们认为当前库存的下降是对国储12月交割库存的消化,从节前市场情况看,多头在12月和1月毅然接货;但是库存并没有大幅度下降,而现在库存的下降很可能就是对于国储交割的现货消化。在此推论下,我们认为如果消费不能快速启动,库存预计将进一步下探到3万吨。但就此分析,库存短期虽然还是有空间,而下降幅度将显著缩减。

  LME铜市场库存在2006年出现了持续的上涨,很难说其原因在什么地方,但是短期看铜价并没有受到该因素的影响。铜价虽然一度远离了顶部,但是近期持续的上涨我们认为价格反弹的本质还是比较显著,特别是库存的上升,对于价格的影响我们认为将在库存进一步上升过程终逐渐体现。

  综合库存状况,在LME市场历史性低库存出现持续翻转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对于当前的价格表示绝对的乐观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就短期中国市场的库存下降趋势来看,我们认为其反映的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不一致性,可能将令3月的市场铜价维持震荡;当然,如果消费的启动可能令市场出现转机,但是前提还是现货升水的上涨,我们很难想象在现货升水没有出现实质性上涨的前提下,铜价可能再有进一步的上涨。

  3月现货消费将有多少的变化?

  历史上的3月消费往往是市场的转折,04年现货消费在3月达到低点的极至,而05年3月成为消费启动的起点,06年3月在价格持续上涨以后,我们认为今年消费可能将出现类似04年的状况,如果现货升水持续下降,那么3月的价格可能出现的至少是回落或者平衡。

  但以上仅仅是我们的预测,对于3月的消费一定是影响当前市场价格的关键,所以投资者必须重点关注升水的变化,如果升水出现转头上涨,那么价格走势延续就成为必然;而相反升水持续低迷,我们认为当前价格的上涨的持续性就值得怀疑了!

  精铜净进口的下降影响着市场的库存,这肯定是当前的主要利好因素,但是1月进口的重新抬头对应的铜精矿和废铜进口的下降基本上意味着市场供应基本维持稳定,而此时产量因素就成为影响供应量关键。我们现在很难确定2006年市场供应量到底怎样,但回来看,直观指标还是现货升水。所以,总之供应实现的饱和程度也必须在现货升水上得以表现的话,我们认为价格是否持续上涨,还是得看现货升水。

  3月市场我们预计将维持震荡为主,单边下跌和基本面存在得矛盾在于短期库存的下降以及3月消费得逐渐启动,快速下跌很可能会令消费集中出现而对于价格构成支持;但是快速上涨,在没有高位承接买盘得前提下,我们很难想象这种趋势能否持续,特别是供应不明和消费不振的前提下。

  3月的市场操作建议维持震荡思维,高抛低吸;还有可结合沪铝价格波动,采取短期的铜铝套利,头寸选择上可以以1:2来把握;有兴趣的投资者可以将铜铝价格作简单的比值图来测试两者间价差变化;笔者认为这种价差交易短期关注意义颇大。

  铝市牛市并没有就此结束

  创元期货 林玮清

  市场特点:

  Ø二月份国际市场铝价冲高回落整理

  Ø现货升水与目前的库存达成一直,但是可能会随着需求的转旺,市场将会有所改善

  Ø资金涌入整个商品市场是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Ø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同步回落较大,但升贴水结构却在价格下跌过程中回升

  Ø价格较低令市场没有引发恐慌,反而引起生产厂商的惜售

  二月份国际市场铝价冲高回落整理

  二月份伦敦金属在国内欢度春节的时候,再次将价格拉制了历史高位,期价最高已经达到了2677美元,但是这样的强势并没有一直延续,期价似乎在这个位置有所止步,市场以后期铝就在基金结算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下,期价大幅调整,整个市场变得扑朔迷离,市场的局势一下子就变得没有方向,市场也迷离在是否熊市开始的疑惑之中。

  铝市一直都是处于远月贴水状态,但是当现货对三月期货的贴水收窄至20美元/吨时,由于库存大幅增加,铝价弱势平台整理,现货贴水再次扩大到30美元/吨以上。目前这种大幅方容贴水状况已经是2000年10月份以来的最大值。我们说贴水的不断扩大,库存的因素是表面看最主要的因素,但是我们看来,目前的贴水扩大,主要还是由于消费淡季,随着消费旺季的逐步到来,市场现货贴水一定会有所改善,并且有可能会向着升水转换。

  供需矛盾目前还没有深化,但是由于西方减产消息不断传出,市场的供应还是可能被暴露。伦敦2月20日消息,国际铝业协会(International Aluminum Institute,IAI)初步数据显示,除中国以外,1月日均原铝产量降至6.5万吨,12月为6.52万吨,2005年1月则为6.19万吨。除中国外,1月全部铝产量则为201.5万吨,12月为202.1万吨,2005年1月为192.0万吨。环比产量西方还是在增加,但是同比产量却在减少。产量减少还会继续。

  产量减产在二月出现,但是我们看到伦敦3月1日消息:国际铝业协会(IAI)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1月底西方国家生产商持有的各种形式铝库存(不含最终完工产品)增至326.3万吨,去年12月末为319.2万吨,去年1月为322.7万吨。1月未加工的铝库存亦增至186.8万吨,去年12月和1月分别为179.8万吨和185.4万吨。

  我们一直都知道目前铝的库存还是较为庞大,这主要是由于前期盲目扩产导致,库存的因素目前并不是主要因素。

  资金涌入整个商品市场是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2005年8月,高盛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追踪商品指数的基金资产规模已经达到800亿美元(2003年中期只有150亿美元,两年时间膨胀了4倍,其中养老基金占据了90%的资产份额)。近期,根据芝加哥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edge Fund Re-search of Chicago)的最新数据,对冲基金行业目前控制资产逾1万亿美元,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

  这些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涌入商品市场的可能性也就不断增加。一些较大的养老基金、指数基金等都是采取一揽子的买入为主,从而使得资金的充裕令商品市场的涨幅扩大。目前铝53万多手的持仓仍处于历史的相对高位。尤其铝在本月的快速回落整理行情中,持仓量并没太大变化,市场的资金并不会很快转换方向,因此铝回调的空间较为有限。

  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同步回落较大,但升贴水结构却在价格下跌过程中回升

  我们看到由于在春节期间伦铝的大幅上涨,国内市场也出现了较大的补涨,但是伦敦突然大幅下挫,令国内沪铝也出现了较大的跌幅。期货市场的下跌,也令长江市场的本周现货价格依旧出现了较大的下挫,市场在在达到最高点22000元/吨之后,就在下旬彻底跌破了20000元/吨的整数位,市场一度直奔19000元/吨,市场整体走势较弱,但是在价格下跌的同时,价格的升水却出现了回升,本周曾经有升水的出现,最高可以达到200元/吨的升水。现货市场还是会有一定的支撑。

  价格较低令市场没有引发恐慌,反而引起生产厂商的惜售

  由于期货价格高企,本月市场的库存大量涌入期货市场,但是由于期货价格的下跌,市场库存增加的幅度明显减缓,价格下跌令较多的生产商来较为惜售,市场的供货量并没有因为价格的下跌而变得恐慌。市场这种状况,令期价在19000元/吨的支撑较为明显,市场同时也在这个价位展开反弹,市场的振荡区间也将会上移至19400-19800元/吨。但是由于国内的产量较大,价格可能还是会有一定的压力。

  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伦敦的大幅下挫,国内沪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市场的整个走势都较伦铝要弱,市场的比值一度跌至了8附近。沪铝有过渡下跌的可能,因此在目前这个时候,沪铝的率先反弹也不令人吃惊,市场整体走势还是较强,主力合约在19400元/吨的压力冲过,令市场将会又一此有上升的空间。目前我们可以逢低买入为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