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宗商品演绎长牛神话 移动金山何时成冰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 11:13 中国证券报 | |||||||||
本报记者 王超 受上周铜、铝、黄金等期货价格创历史新高影响,近日,有色金属类股票大幅度上扬,昨日,云南铜业开盘即封于涨停板。白糖、天然橡胶、有色金属、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今年以来,国际范围内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期铜价格涨至百年来历史高点,原油、黄金、白糖、天然橡胶也处在过去20多年来最高点。受此影响,国内股市中驰宏锌锗、天通股份、云铝股份、中金黄金和山东黄金等今年累计涨幅已达50%以上。 专家指出,近期能源、原材料等商品价格上涨,是2003年以来大宗商品“超级大牛市”的延续。其暴涨已脱离基本面,原因在于“货币泡沫”背景下国际资本调整投资结构,并涌入商品期货市场。只有当这些被称为“移动的金山”国际资本另外找到归宿,变为“冰山”,大宗商品价格才会摆脱炒作,回归合理区间。 “货币泡沫”哄抬商品价格 “货币泡沫”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向进行新一轮调整,纷纷流入商品期货市场,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社科院金融所专家巴曙松认为,2000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全球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美国巨额逆差带来美元发行量泛滥;日本为了经济复苏而采取的刺激性货币政策也导致货币供应量成倍增长,全球资本进入了空前的富余时代—即“货币泡沫”时代。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目前,国际游资大约在7万亿美元左右。这些巨额资本为了追求利润,必然在全球流动,以达到最佳资源配置。如此庞大的数量,就像一座“移动的金山”,趋利避险,飘浮不定。它飘向哪里,哪里的商品价格就有可能暴涨。 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指出,2001年至2004年,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利率降至半个世纪以来最低点,通货膨胀风险与日俱增。为对冲这种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期货市场上买入商品,因为期货市场并非完全的虚拟经济,受实物交割的制约,它跨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且更多地反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这使得国际资本这座“浮动的金山”的一部分流向能源、原材料商品期货市场。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公布的历史持仓数据显示,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原油期货的投机性净多仓量长期远远高于非投机性净多仓量,有力地证明了,油价频创新高主要是炒作所致。而美元贬值、“中国因素”、资源不可再生、地缘政治局势不稳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等,不过是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次要因素。 一条藤上苦乐不均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相关产业依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不同而苦乐不均。基础原材料行业和相关服务业因涨价而盈利增加,具有资源优势的企业更是受益匪浅。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达48.26%和91.53%。 中间产品生产商受影响程度取决于其转移成本的能力;终端产品生产商的定价或议价能力则是关键。一些石化中间产品,如化工和化纤等企业,可以通过扩大提价的幅度增加盈利能力;而轻工和家电等生产企业却因行业竞争不能同比提高售价,无法转嫁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负担,从而亏损增加。例如,因为行业竞争激烈,空调和冰箱制造业很难消化掉铜价上涨所增加的成本,去年头7个月,国内空调制造业产量下跌幅度达21%。 “移动金山”何时变“冰山”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大宗能源、原材料价格长期盘踞高位是不合理的、也是无法长期持续下去的。那么,价格什么时候回落呢?答案就是国际资本何时能够找到安全的“家”。 不过,社科院世经所覃东海博士认为,从目前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看,国际流动资本暂时还没有找到一个比能源、原材料为代表的期货市场更好的投资场所。首先,商品具有真实资产类的属性,在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背景下,有着股票和债券不可比拟的优势。此外,商品期货投资本身具有内在收益,如现货收益、展期收益和抵押收益等,持有商品会在长期获得增值。因此,今后一段时期,仍会有大量资金在大宗商品市场兴风作浪,其价格仍有冲高的可能。其次,国际资本仍在快速进入商品市场。据国际投资机构麦格理银行估计,2001年商品指数基金的投资额尚不足100亿美元,但2005年已经接近800亿美元,但与数额庞大的国际流动资本相比,仍是九牛一毛。再以具体商品而言,2005年,指数基金持有伦敦期铜的比例约为9%,期铝约为24%,期锌约为18%,期镍约为33%,期铅约为16%,持仓比例并不高,未来仍有较大的增持空间。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曾秋文则预计,当美联储终止加息时,通货膨胀预期会减弱或消失,商品指数基金会战略性撤出大宗商品市场,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超级牛市”将真正转入熊市。他介绍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过去两年来,抑制通胀的美联储加息行为却成为判断国际商品价格的反向指标。从2004年6月30日美联储首次加息起,截至目前的13次加息中,总计引发了10次原油价格上涨。因为投资者并没有理会加息对经济的抑制效果,反而嗅到其背后正是通货膨胀的危险在日益放大,因而加倍起劲地买入商品以对冲风险。 然而,更多的专家认为,全球范围内持续加息,终将抑制国际资本的流动性,降低泡沫,使得“移动的金山”变成“移动的冰山”,并最终将其慢慢融化,结束对商品市场的炒作。毕竟,供需以及生产成本是决定价格的终极力量。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