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滚动新闻 > 国储铜价之争 > 正文
 

谁是国际铜市幕后操纵者 控盘基金才是罪魁祸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 08:29 中国证券报

  张荣辉

  今年以来,LME铜价屡创新高,各种谣言也不绝于耳,而陷入传言漩涡的国储局似乎成为推涨的“罪魁祸首”。但不少国外有识之士指出,少数几家控盘基金才是真正的幕后操纵者。

  David Threkheld先生曾在1994年首先指出住友挤兑当时的铜市场。他在今年7月严肃指出,铜价之所以严重偏离基本面而持续暴涨,是由于少数几家控盘大户(有人认为是欧美三大家)借助所谓的基本面恶意挤兑市场所致。他们蛊惑众心,大肆散布各种关于国储局的谣言,人为扶植高铜价。尤其是近期,每当铜价摇摇欲坠开始下调时,这几家基金轮流在COMEX铜市场尾盘大肆拉升价格。且这些基金长期做多,在期、现两线同时开辟战场,既持有期货多头,又在现货市场囤积库存,造成铜库存非常紧缺的假象。他们还在期货市场中利用远期低于近期的期差,不断把近期的多头往远期移仓,以赚取巨大的差价。

  同时,一些西方媒体也有意无意地配合基金,把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归咎于国储局的抛空。如“国储局在LME大量空头”、“国储局移仓”、“国储局竞拍铜”、“国储局无铜可交”等。可是我们却未见任何一篇关于基金举动的报告,甚至没有提及某一基金的名称。而实际上,这几家控盘基金早已在市场“臭名昭著”。

  也许我们对

索罗斯、Herbert Black、Dean Witter这些名字并不陌生。当1997年住友铜事件彻底结束后,上述名字逐渐浮出水面。正是这些基金在1994—1996年大肆围攻住友,致使后者亏损26亿美元。虽然目前还不能断定谁是此次幕后操纵者,但我们应重点关注Red Kite,David Lily,Hommert Andreas这些名字,也许当“战争结束时”,这些名字将“载入史册”。

  我们不敢质疑LME的“三公”原则,但与上海期交所相比,LME的公开性显然无法相提并论。众所周知,目前LME并无实施电脑撮合交易,而是实行圈内公开喊价交易和电话交易(经纪公司之间、经纪公司与客户之间通过电话进行交易)。与国内期货经纪公司最大的区别是,LME的经纪公司都是做市商,在代理客户时,可以成为客户的“庄家”,而不必进场交易。另外,LME不公布客户的持仓,如经纪公司及具体客户的持仓数量、持仓的具体日期等。对于LME100多年来形成的“优秀交易规则”,我们不敢妄加评论。也许正如一些经纪公司坦言:“如果把牌都公开,那还有什么可玩?”但不可否认,正是这种市场的不透明性,为基金幕后操纵市场提供了绝妙的机会。

  我们更不敢质疑一些经纪公司的公正性。在铜价不断上扬中,这些基金仍大肆鼓吹国际铜市基本面“太好了”,“供应太紧、库存太低”,事实真的如此吗?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可谓业界的权威研究机构,它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今年头10个月,欧洲铜消费同比下降8.7%至247万吨;日本同比下降5.3%至79万吨;美国同比下降8.5%至151万吨;唯一强劲的只有中国,但其1-10月铜消费只有248万吨,同比仅增长10.9%而已。看空基本面不止ICSG一家,英国著名的商品研究机构—商品研究所(CRU)和世界金属统计局的数据都表明,今年全球铜消费增幅并不大,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全球的铜究竟去哪了?恐怕只有问一问那几家控盘基金,真象才能大白于天下。

  因此,我们可以说,目前国际铜市场的真正“罪魁祸首”毫无疑问就是为数不多的几家控盘基金,而沸沸扬扬的“国储铜事件”无非是基金用以拉高价格的“炒作题材”罢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