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滚动新闻 > 正文
 

纺织品特保与民企平面扩张战略困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 08:57 第一财经日报

  傅白水

  加入WTO后,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中国被认为是最大的赢家,以民企为生产主体的企业更是欢呼雀跃。但好日子还没咂摸出滋味来,欧美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就纷纷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使我国纺织业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尽管6月11日签署的《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备忘录》终止了欧盟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衫等10类纺织品的调查,并决定到2008年,欧盟将对中国“全面开放”纺织品市场,从而避免了一场即将爆发的贸易战。这无疑将给中国纺织品行业带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利用这段时间,反思中国纺织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尽快完成重组,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现实”,是非常重要的。

  “低价低利”模式的困局

  不可否认,欧美搞特保等贸易壁垒,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因素在里面,但我国纺织品出口量增价跌,引起欧美等国的敏感反应,也是引起欧美特保的诱因之一。这反映出我国民企此前一直实施的“低价低利”贸易策略越来越难以维系。

  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品出口总体增长只有15%左右,但部分纺织服装品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出现“井喷”也是事实。截至4月底,我国对美国出口的裤子、衬衫、内衣增幅分别为1422%、600%、917%,与此同时,单价却分别下降了24.7%、20.5%和43.1%。纺织品出口量增价跌,引起欧美等国的敏感反应。

  目前,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多是贴牌、定牌生产,中方企业只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又如作为中国第一民企大市的温州,其打火机的总量虽占世界市场70%以上,但在欧洲,温州产的打火机只能卖到2欧元一只,同样的打火机外国人买回去贴上牌子再拿到欧洲去卖,价格都在20欧元以上。

  温州市鞋革协会秘书长朱峰认为,一些出口民企为了挤入国际市场,多以低价策略为先导,而且没有长远打算,不注重产品开发,最终使中国鞋在国际上戴了一顶“低价帽”。

  正是由于低价低利策略的实施,使得民企生存和贸易环境越来越不容乐观,从1995年到2003年,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仅2004年上半年,世贸组织内共有16个成员发起了101起反倾销调查,其中针对中国的有23起,占到22.8%,中国仍然是反倾销的第一对象国,而在受到反倾销的企业中,民企占了90%以上。

  无须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一些民企所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多为仿制产品、缺乏或是没有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开发能力,在高端市场上形不成竞争力是民企不得不实施“低价低利”策略的基本原因。

  一个国家或地区依靠低成本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是正常的,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必然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但这条路是有尽头的,不可能一直走下去。如果不及时调整发展模式,必然会发生衰退,使自己的生存和生产状况越来越不利。

  平面扩张战略

  既然民企低价低利的生产经营模式不断遭遇各种困境,那么民企为什么对这种生产经营模式抱着不放呢?这要归结到民企在低价低利背后的平面扩张战略,正是民企能够不断在国内尤其是在中西部进行平面扩张,从而使得民企可以延续低价低利的生产经营方式。

  近两年来,在民营经济的发源地温州,频频出现民企强强联合扩张的现象。正在进行中的温州民企的做大并没有实施兼并、控股等通常方式,而选择了温州特有的方式,通过平等合并、或组成经济共同体、或组建松散的联合体等来使温州民企迅速做大做强。

  温州民企的联合做大之风,始于2003年5月。2003年5月底,强强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温州民企在“内忧外患”中,开始了独特的联合做大之路。

  2004年2月28日,温州家具业又开始了联合。温州家具集团进行合纵连横,以契约结盟方式联合了65家家具企业,成立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经济联合体。

  接着,又一个由温州民企联手打造的行业航母浮出水面———温州市华迪、江南等9家不锈钢龙头企业正式对外宣布,将联合筹建浙江中特钢业集团有限公司,初步确定注册资金为6600万元,预计一期工程投产后,中特钢业年产值可达150亿至200亿元。

  2005年3月,温州市拉链商会和40多家理事企业提议,出资组建温州拉链集团。由此,温州拉链行业将出现一家年产值达2亿元的航母企业。

  由于温州民企产业升级乏力。面对“内忧外患”,温州民企不得不走上联合之路,实施平面联合扩张战略,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版图。

  民企除了在温州和浙江本地进行联合扩张外,还积极在省外尤其是中西部进行平面扩张战略,以在不能升级产品结构的前提下,在中西部获得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延续低价低利的经营方式。

  据统计,目前百万浙商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已经超过2500亿元,这些民资除了从事一些房地产开发,以及短期投资于煤矿、油田等产业被媒体喻为炒煤、炒油外,绝大多数都是克隆民企在总部的生产方式,进行平面扩张。

  陈旧路径依赖的惰性

  民企在东部的土地、人力等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向中西部进军以获得在东部难以获得的低成本,在中西部不断克隆民企原先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得民企依旧能在不及时进行产业升级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低成本生产,获得一定利润。

  从长远角度来看,民企的这种路径依赖似的平面扩张,对其自身来讲无疑是慢性自杀。因为民企通过平面扩张,能继续实施低价低利的生产经营模式,这导致民企产生了路径依赖的惰性,难以在产业和产品的结构上,尤其是积极升级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等方面下工夫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使得产品结构难以及时升级。这样,一旦南亚和非洲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由于其具有更低的成本优势,到时中国的民企将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无疑,民企应从积极的平面扩张态势中转移发展方向,重点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以科技和质量取胜,才是民企走出低价低利经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作者为浙江区域经济研究学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