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价格上周一度逼近每桶50美元大关。高位振荡之后,上周五,油价开始出现大幅回落的迹象,纽约商品交易所3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下跌1.66美元,降至每桶47.18美元;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3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每桶下降1.49美元,降到每桶44.95美元。
当然,未来的油价到底走势如何,目前还是未知数。不过,专家们一致作出判断:2005年,国际油价仍将在高位继续振荡。中石油集团总经理陈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油价
高企将有利于保持上游较强的盈利能力,同时也给下游的发展增加了较大的压力。对国内市场来说,随着国际化的进程加快,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国际油价今年仍将保持高位
“2004年是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屡创新高的一年,油价上涨无疑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展望2005年,促使油价回落的局面已经形成,但是促高因素依然没有消除,今年仍将是一个高价年。”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中心油价市场室副主任单卫国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认为。
单卫国分析认为,在今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促使油价上涨和回落的因素同时存在:因素之一是2004年的高油价负面作用逐渐显现,石油需求增长可望得到抑制;因素之二是非欧佩克产量继续增加;因素之三是欧佩克增产的滞后效应可望显现;因素之四是消费国的原油库存趋于好转。
单卫国说,以上因素都会促使国际石油供需紧张状况缓解、国际石油价格趋于下降,估计2005年二季度全球石油需求季节性下降之时,油价很可能出现回落。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尽管促使油价回落的趋势明显,但油价不可能深度下跌。也就是说,促使油价保持高位的因素并没有消失。首先,欧佩克减产可能促使油价上行;其次,石油供应瓶颈短期内不会消除;第三,伊拉克的石油生产依然波动很大;第四,主要产油国的供应安全形势还不容乐观。
单卫国强调,总之,2005年石油供需的形势将趋于好转,油价总体形势将是先高后低,而所有油价回落的希望最终要看各国政府、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发达国家需要改变其经济刺激政策。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也成为市场关注的重要因素。二季度季节性需求下降可望成为油价回落的开端,但是促升的因素会继续发挥作用,限制油价回落的幅度。但假如以上促升的因素长期存在,特别是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而石油供应的瓶颈以及地区性和结构性的供需矛盾得不到解决,油价则会随时反弹,并可能演变为真正的石油危机。
国内石油市场竞争格局酝酿巨变
中国石油集团总经理陈耕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国际油价保持高位振荡,有利于保持上游较强的盈利能力,同时也给下游发展增加了压力。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05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将继续上升,达到每天8380万桶,比去年增加150万桶左右,增长幅度有所降低。世界原油供应量每天在8520万桶左右,比去年增加210万桶,基本能够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但供应依然偏紧,国际油价总体上将继续保持高位波动。高价位直接带来上游销售收入和效益的提高,而对下游炼油化工业务来说,尽管国内需求旺盛会带来加工负荷率的提高,但由于原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毛利空间会受到挤压。高油价是一把双刃剑,需要石油企业全面辩证地予以认识和应对。
陈耕指出,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石油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成品油零售市场去年底对外资开放,明年还要放开成品油批发市场。国际石油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国内一些民营企业也开始进军石油石化市场,并在润滑油、成品油零售、燃气开发等领域初具规模。去年12月近百家民营石油化工企业还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我国石油石化市场已初步形成以国有石油公司为主导,国外大石油公司和国内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
陈耕认为,世界油气资源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为我国石油企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全球油气资源总量丰富,发展潜力较大。非洲、南美和中东地区的一些石油资源国进一步加大对外合作力度,希望与多家石油公司和石油消费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中央提出实施更加务实的能源外交政策,将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从税收、信贷、保险和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动国外能源和资源的合作开发。这些,都为企业加快发展国际业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消费国相互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世界跨国大石油公司继续控制国际石油资源与市场的欲望强烈,围绕资源和市场的争夺将更趋复杂,“走出去”的风险和难度不可低估。(来源:卓创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