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油”)亏损5.5亿美元,申请破产保护之后,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集团”)应该对其控股的中国航油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就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很多人认为中航油集团甚至中国政府应该对中国航油施以援手,对其进行重组。他们的理由是,如果任由中国航油破产,将会破坏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声誉,对今后的海外上市产
生不良影响;而且,如果让国外的公司接手中国航油,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但破产论者认为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并不存在;破产可以减少损失;也是遵循国际惯例,不会损害中国形象。
按照新加坡高等法院2004年12月10日提出的要求,中国航油已于2005年1月24日递交并公布了债务重组方案。但这个方案看来并不能完全平息人们的争论。
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中航油集团与新投资者将联合注入最多1亿美元新资金;先期偿付给债权人1亿美元现金,其中7000万美元来自新注入资金,3000万美元来自中国航油的现有资产;由中国航油分期8年还清1.2亿美元外部债务;中航油集团先前提供了1.18亿美元的股东贷款,应该被视同于债权人,但是作为善意的表示,它同意将股东贷款转化为股权。
从这个方案可以看出,中航油集团没有对中国航油撒手不管,但也未尽全力。中国航油前总裁陈久霖向与其相熟的《中国企业家》直言,方案有不足之处,将使中国航油负债太大,今后几年的现金需用于偿还债务,会导致发展资金不足。
如果新注入的资金增加,那今后几年的债务将减少,但中航油集团已经声明,与新投资者联合注入的资金将不会超过1亿美元;而且,方案处处强调中国航油必须自己承担,集团不会给予太多。
其实中航油集团的这种态度早有表露,2004年12中航油集团总经理荚长斌就签署了一份声明,表示“不可能承诺给予中国航油无条件的支持”。
可以说,中航油集团给自己留足了余地,它没有放弃,而是用几千万美元(可能是5000万)买下一个“面子”和一个海外的据点;但也做好了减持股份的准备,那些措施都表明,它不愿意与中国航油紧紧地绑在一起,而是希望更多战略投资者加入,分担对中国航油的责任。减持是救与不救之间的一个折中方案,虽然现在还没有新的战略投资者宣布加入进来,但可以预见,中航油集团将根据这样的思路对中国航油进行重组。
中航油集团已经有减持股份的行为,它原来持有中国航油75%的股份,2004年10月20日,将其中15%折价配售给国际投资者。目前对这次配售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中航油集团曾经表示融资是为了资助收购活动;但陈久霖却向新加坡法院作证,配售的目的是帮助中国航油筹集资金以补足其从事期权交易所需的保证金——为此中航油集团正被新加坡有关部门调查,母公司通过内部信息获知上市公司亏损,却隐瞒公众抛售股票,属违法行为。
这次配售的直接原因到底是什么,还有待新加坡方面的调查结果。但中航油集团减持中国航油的股票,却有更深层的原因,因此会是一个长期战略。
首先,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分担风险。此次中国航油亏损是因为从事期权交易,从事石油衍生产品业务,是违规操作;但这样的违规操作以及带来的风险可能以后也难以避免。正如陈久霖所说,期货、期权对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影响很大,必须参与其中。至少通过期货交易进行保值很有必要,而保值又很容易变成投机。深入国际市场,此类风险会增大,与合作伙伴共同分担是减少风险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国际上能源企业通常的做法。
其次,引入战略投资者能起到加强监管的作用。陈久霖好赌,他的个人意志直接导致5.5亿美元巨亏,中航油集团不能阻止他,甚至没有发现他正陷入到期权交易的泥潭中,显然是对中国航油监管不力。陈久霖对中国航油的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他的个人地位很高,是中航油集团在新加坡的代表,中国航油董事会的成员大多来自中航油集团,当然难以对他形成制约。在中国的母公司不能有效控制在海外开疆拓土的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陈久霖不会是特例,中航油集团可能还会遇到类似情况。丰富董事会的构成,虽然束缚了母公司,但也能使总裁们不致趾高气扬。
在中国航油和中航油集团之间发生的关系变化,也可能在其他海外中资企业和它们的中国母公司之间发生,发生在新加坡的这个事件,是海外中资企业战略调整的一面镜子。(来源:卓创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