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首今日之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是否若干年后,回首今日之铜,也会发出如此感慨呢?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目前的多头,似乎依然踌躇满志,原油可以在历史的高位上再冲40%,铜有何不可?
正如曹操百万雄兵压境,谁能想到弱小的吴蜀联盟能挽狂澜于既倒?非诸葛村夫,亦非倜傥周郎,而是东风!
目前的铜,同样面临着赤壁之战时的境况,国外的基金和供应商大兵压境,而消费大户的中国似乎必死无疑,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别无选择,只能引颈向天,任人宰割?
不尽然,2004年冬天出奇的冷,但元旦后的市场,还是给我们送来了一缕春风,虽然冬天还未过去,但春的信息是明确的: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就在不远。随着春天的深入,冲向天际的云雀,还能回来吗,是否将永远地被冰雪冻锁在云端?
(二)铜为什么涨?
一是美圆贬值,二是中国缺铜。若美圆升值,中国不缺铜,铜还会涨吗。
美联储在2004年6月30日实施了4年内的首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958年来的最低点1%提高到1.25%,标志着美国加息周期的开始。随后又分别在8月、9月、11月、12月连续加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上调至2.25%,累计提高了1.25%。加息对货币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清楚,美国加息的步子已经迈开,节奏稳定而迅速,这对美圆的贬值,还能推波助澜吗?
很遗憾,美国加息同时,美圆贬值继续,什么原因?很简单,政策的传导性有3-6个月的时滞,2004年6月到2005年1月,已经6个月了,政策的威力慢慢地显现出来,美国财长斯诺上任两年来,一直鼓吹他的强势美圆政策,但每次市场都不给他面子,美圆一跌再跌,1月7日,在美圆创周记录地上涨后,美国就业数据并不如愿的情况下,美圆不跌反涨,什么原因?是斯诺在唱多美圆,似乎市场两年来第一次给了美国财长面子,与此相对应,欧盟货币事务局专员阿尔穆尼也表示,新年开始的欧元走软是受鼓励的,这是欧盟官员从2002年初欧元上涨三年来首次清楚表示希望欧元走软。这是市场的蛛丝马迹,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一只无形的手,正在推动美圆走强。美圆走强,对商品价格利空。
1月20日,布什总统二进宫的典礼将举行,给世界展示一个强大的美国,在第一任已经做到了,一个荣誉的美国,是第二任要做的,所以,第二任期的政策,应不象第一任期那么急噪和鲁莽,恢复美国荣誉必然要求对美圆价值的重估,对美国信心的恢复,单靠贬值减少赤字鼓励出口毕竟是权宜之计,是表象,治标不治本,是邪招,而靠美圆升值吸引资金回流,才是本质,是长远之计,是正道,克林顿梅开二度辉煌显赫,不都是沾了强势美圆的光吗。如果说第一次当上美国总统是侥幸,是戈尔承让,连任则是综合控制力的体现,所以布什想做点青史留名的事,也就显得很自然,2005年就职没开始,斯诺就开始聒噪,为自大的布什总统、伟大的美利坚、强大的美圆呐喊。还别说,挺管用,美圆开门红,纵贯未来四年的强势美圆政策,也许从此开始。
(三)铜供求矛盾何以缓解
中国政府2004年10月29日也开始加息,幅度不大,但信号是明显的,加息是人民币升值的前奏,是为人民币汇率弹性化铺路的,此次加息,是第二次宏观调控的开始,一般地,加息是经济发展超过预期的产物,2004年是中国和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因此,若原材料需求不减,价格居高不下,加息继续是央行必然的选择,而加息的作用是吸收存款、抑制通胀、压缩投资。投资少了,对铜的需求自然也水落船低,需求少了,供求矛盾就能得到缓解,缺铜也能变得少缺或不缺了。
中国经济连续三年膨胀,经济膨胀的后果是危险的,若不冷却,就会爆裂,1992年到1994年的经济过热,使市场付出了六年的调整期,香港1990-1997年迎回归大跃进式的经济膨胀,97之后破灭,代价惨重,日本1985年到1990年的经济膨胀,泡沫破灭,从此一蹶不振,十多年过去了,萧条依旧。前车之鉴犹在,因此,对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决心,不容怀疑,2004年4月的政策调控和10月的加息调控,就是明证:不达目的,决不收兵。
中国加息,对中国经济影响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同样巨大,因为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车头减速,整车减速,所以,中国经济的减速具有放大效应,同样地,中国对原材料需求的减少也具有放大效应,10月中旬,因传闻中国加息,铜镍等创日暴跌记录,10月底,因加息兑现,原油从顶点飞泻而下,两个月跌去近30%,近期铜虽未跌,但10月中旬跌前的高点,巍然屹立,未被刷新。
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工厂,对能源和原材料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再加上长期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式经营,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短缺,使中国沦为资源进口大国。而西方国家和财团通过参股的模式控制着世界上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他们通过抬高原料和能源价格,同时压低传统工业产品的进口价格来掠夺中国产业工人创造的财富,虽然中国产品的出口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利润微薄,国内产业工人很难分享出口增长带来的好处。这是中国政府不愿看到的,中国人为外国人打工,投入产出比极不合理,而人民币的贬值,虽然对出口有利,但对进口不利,既然出口有利小,进口不利大,孰轻孰重,不言自明,因此,人民币加息和升值的趋势,是必然的、温和的,也是长期的。人民币升值,对商品价格,无疑利空。
中国铜消费增长领域主要表现在电力行业、汽车行业、家用电器和建筑业。据推测,2004年中国铜总消费量320万吨,其中铜导体的需求量为170万吨,2003、2004年是中国缺电最明显的时期,也是电力投入最大的时期,虽然电力目前还很紧张,但中央已经觉察到这种危险,开始限制电力的投资,电力建设有个周期,盲目上马,一旦将来投入使用,恶性竞争不可避免,这岂不是重蹈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老路,中央防微杜渐,是明智的,所以电力建设的减少,对铜的需求影响将是巨大的。同时,电力建设的铜,使用寿命相当长,一旦集中采购完毕,将来连续采购的概率极小,这对中长期铜价的影响是消极的。铜需求在中国电站和汽车的亢奋期过后,冷却是必然的,汽车尚可维系,电站则一劳永逸基本不用,这是可预见的现实。
(四)铜胶命运各不同
研究机构分析,由于铜价的走高,停产的企业复工和现有公司的增产,必然使产量增加,而高企的铜价抑制消费,加上2005年全球经济放缓,对铜的需求自然减少,这一增一减之间,将极大地缩小供需缺口,2003年缺口38万吨,2004年70万吨,2005年约20万吨(乃至平衡),相对于1700多万吨的消费量,比重并不大。
2005年1月7日,三大交易所的库存加起来13.7万吨,而2004年全年消费约1650万吨,即每月137万吨,也就是说,目前库存只够3天的使用量,倘真如此紧张,目前的铜价还不早就跨越3200,一飞冲天了?隐性库存的存在是显然的。97年6月铜价高点2600-2700时,LME的库存是7万吨,目前不到5万吨,同样在高处,3000-3200。
为什么国际铜价一直高企国内一直低迷?国外卖家明显带有哄抬物价、待价而沽的味道,几个月来为什么国内的现货不能去追赶国际铜价呢?很明显,需求不振,消费意愿不强,宁可到现货市场高价现抓现用,所以每到现货月,期价都要补涨,这从另一方面说明,购买是零星的,或说铜价占其产品成本比重很小的领域,而这些领域,是不足以长期支撑高昂铜价的。
铜和胶,都是上交所的品种,都是因中国经济膨胀而短缺,但,胶不可迅速生产,得7年种树,而铜矿呢,不须许久便可增产,中国厂家不会17000以上去大量买胶,自然也不会30000以上去大量买铜,中国企业不笨,政府也不傻,85年因为有广场协议,才有日圆的升值(美圆的贬值)和日本经济的狂奔,才有铜价的飞涨,今日之中国,非昨日之日本,90年后日本一蹶不振,中国会重蹈覆辙?宏观调控已非一日,惯性使得2004年下半年价格仍在顽强地上攻,但翻开图表看看,2004年4月中国政府调控之日,铜价在3000,至今仍未有效逾越,正如狼群(国外基金和供应商)有冲栏之意,羊群(国内消费商)有胆怯之色,但牧民(中国政府)在,就算加入了WTO,市场经济的规则自然要讲,一旦危及国家利益,共产党是决不手软的,一党专政的集中领导也决定了这种决策能顺利提出和执行,98年港股之战,可谓前鉴。
市场总有大鳄,相信钱比货多就涨,不相信货比钱多就跌,因为钱是数字的虚幻,只要有信用额度,招之即来,钱好弄,如铁本项目的资金,而货是物质的现实,要一点一点生产出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这是个和时间赛跑的问题。然而,天真和想象并不能扭转自然的规律,资金的优势也无法改变市场的格局,天胶的资金大鳄们,在没货的2003年一季度,敢于这么做,顺势而为,败了,在同样缺货的2004年一季度,向天借胆推胶价,顺势而为,败了,在不缺货的2004年二三季度,还是相信资金万能论,逆市而为,败了,铜呢?和胶一样,自产不足三分之一,都是汽车时代的消费品,是能源重工业制造业大发展时期的产物。其命运呢?会一样吗。
2005年春天,会给后人留下点什么?是中国队挺进了南极之顶,还是八国联军摸到了铜市之颠?(来源:和讯特约/关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