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从2004年12月11日这天起,中国将全面放开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允许国外石油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从事分销和零售业务。中国石油石化销售市场从此真正被置入了国际化经营的大格局之中。也许,只有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才能真正体味到这一天来临所带来的考验和影响。给予外国公司贸易权和分销权,在中国石油石化产业这片宏阔的水域中,无疑扔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将久久不能平息。入世以来,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到底经受了哪些考验,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将面临哪些挑战,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如何适应
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复杂的市场竞争,大量的石油石化产品蜂拥而来,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准备好了没有?在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产业能像石油石化产业这样如此深切地牵动世人的神经;没有哪一种产品能像石油石化产品这样备受世人的关注和青睐。这就注定了石油石化工业始终处在激烈的政治和经济合作与冲突的波峰浪谷。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也如此。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市场成为国际资本的必争之地,国际竞争国内化问题进一步深入、升级,中国石油石化工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为严峻的挑战。市场竞争肯定要日趋激烈。由于全球石化产品生产能力过剩,近年跨国公司将其发展的重点和市场重点逐步转向亚太地区,中国内地市场正是其重中之重,除了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新建、扩建石化项目外,还直接投资中国下一轮石化接替项目。这样一来,国内企业在石化市场的占有率必将下降。据统计,国外石油石化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中,成品油、润滑油、液化气目前分别达到20%、25%、50%,合成树脂达到52%。几年前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石化集团三大类成品油市场占有率只有47%,汽油柴油零售市场占有率只有15%左右。更重要的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国家长期保护的成品油、化肥、化纤等产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如果想在狼来了的局面中冲出一条路子,就必须认清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主要差距体现为:一是制度上的差距。从总体上看,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的营销能力、产品与市场的接轨、产品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石化产品的流向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和明确。仅就产品与市场的接轨机制上说,国内石油石化企业没有完全建立起针对市场需求和产品用途发展趋势的产品开发机制,产品开发还是单纯的技术活动,没有与市场结合起来,一些产品和技术不得不依赖进口。二是原油加工地区分布不合理。中国油品消费高度集中在华东和中南地区,而东北三省却集中了31%的原油加工能力,西南地区基本没有原油加工,导致东北油品南运、西北油品南调,形成东北地区2/3的成品油需要外调的局面。三是改革后的原油和成品油价格机制仍不完善。过去,原油、成品油实行国家价格,不能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使石化企业的经营活动难以适应风云变化的国际石油市场,无论国际油价升还是降,石化企业始终摆脱不了经营困难的命运。当然还有生产技术、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差距。不过应该看到,差距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中国石油石化产业跟上国际石油石化发展的步伐还是指日可待的。问题是,有六大影响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经济效益的影响。按进口产品到岸价加上加入WTO后的预计关税计算产品价格,销售收入比实际要减少。市场占有率可能进一步下降。部分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弱、质量性能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要,营销体制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市场开拓能力将受到考验。投资风险的问题也会浮出水面。加入WTO后这几年间,国内石油石化产品市场饱和以至过剩的局面已经有所表现。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难度加大。国际超级跨国集团将从过去的资本垄断逐步转向技术垄断,更倾向于在中国独资建厂。难道我们就没有对策和办法了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专家在一份研究报告中,从国家层面和石油石化产业层面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包括,从国家层面上说,国家对重点石油石化产品实行进口专营,分销权的授让要在进程和规模上加以控制,对外商在储运设施方面的投资要从严管理;及早制定有关石油工业的法律,给予财税政策支持,规范财税环境,放宽石油石化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批等。从石油石化产业层面说,要实施集团化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长期坚持降低成本的战略;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市场营销能力;改革科技术体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石油集团,早在3年前就做好了迎接成品油等零售市场放开的准备。几年来,由于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和战略,中国石油集团显得从容而稳健。中国石油集团的决策者认识到,关税减让,原油从每吨16元减为零,汽油、润滑油从9%减至5%至6%,主要化工产品降低至10%左右。这意味着进口产品可能会挤占市场份额,一些产品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其次是取消非关税措施,包括逐步取消石油石化产品的进口配额和许可证,3年放开国内石油零售业务,5年放开批发业务,允许原油、成品油非专营进口每年递增15%等,打破了石油、石化两大集团专营的格局,将更直接地与国外大公司进行面对面的较量。面对日趋国际化的国内石油石化市场竞争,中国石油集团认真分析国际石油市场形势,尽可能把困难和风险估计足些,工作安排紧些,留的余地多些,力求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同时从战略的高度、用发展的观点辩证地分析认识环境因素,既看到现实的挑战和不利的一面,又看到机遇和有利的一面,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积极争取主动,使各种不利因素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中国石油集团的高层决策者认为,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发展,已经形成了颇为可观的经济规模和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油气储量、产量等,在国内占有明显优势,处于主导地位;掌握的勘探开发等主体技术,有不少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经过重组改制后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初步具备了应对国际化竞争的能力。重要的是,中国石油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12·11是个划时代的日子。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困难和希望并存,挑战和机遇共生。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可选择的路子是多方面的,加快油田企业深化改革的步伐、实施全方位的低成本战略、提高炼油企业的加工负荷、调整化工产品的品牌标号、建立新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两大集团的合作等等,都是可以考虑的战略之举。总而言之,国外石油公司进入中国成品油和其他石化产品的分销市场,绝对是一次历史性的抉择和较量,中国石油石化产业肯定不是输家。
行业动态我国建立石油期货体系亟不可待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姜洋在分析中航油事件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企业在海外衍生品市场上与跨国公司较量,就像是一场50公斤级对100公斤级的拳击赛。姜洋说,对手在自己制定的比赛规则下熏陶了多年,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缺乏经验和实力的中国企业才会输得这么惨。他指出,中航油事件表明,对于中国这样的石油消费大国来说,建立属于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体系并借此融入国际石油定价体系,已经亟不可待。
中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注定了中国同时会成为国际石油投机商们最感兴趣的对象。如果我们拥有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就会循序渐进地推进市场的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保护自己的企业。姜洋说。
实际上,利用属于自己的衍生品市场提高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交易中已经得到了清晰的反映。
姜洋说,中国只有发展属于自己的市场,拥有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才能使中国成为国际惯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石油这样重要的战略市场。
国际油价:明年主旋律还是上涨今年年初以来,国际原油市场笼罩在供求紧张的阴影之下,油价一度出现的螺旋式大幅攀升牵动了世界各国经济决策层的神经。市场分析家们认为,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明年油价上涨的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今年油价一路上行今年1月20日,纽约市场原油价格超过每桶36美元,创以往10个月以来最高纪录。5月10日,油价突破40美元,形成今年第一个上涨高峰。8月中下旬,油价向50美元冲刺,形成第二个上涨高峰,并于9月27日突破每桶50美元大关。10月22日和27日,油价更两次突破每桶55美元。之后油价出现回落,并持续至今。但总体说来,油价上涨是今年国际能源市场的主旋律。
今年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市场对原油需求不断增加。5月份以来,欧佩克多次提高石油产量,尽管如此,油价上涨仍无法抑制,而欧佩克剩余生产能力已接近极限。这一情况导致市场信心受到重挫。美林证券高级能源分析师米切尔.罗斯曼指出,上世纪90年代初欧佩克剩余生产能力为每天700万桶,目前只有100万桶,只及全球石油日需求量的1%多一点,从而形成市场的结构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突发性事件往往导致油价大涨,因为市场担心一旦供应链的某一环节哪怕临时中断,欧佩克也无法弥补原油供应的缺口。
进入11月份以来,国际油价开始下行。分析人士认为,主要是三个因素阻止了油价走高:一、美国国内原油库存不断增长;二、布什大选获胜后市场部分资金从能源市场转向股市,油价泡沫的形成机制被削弱;三、有迹象显示美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正在放慢,这有助于舒缓油市供需矛盾。
多因素影响明年走势目前石油市场专家的基本判断是,2005年国际油价回落至40美元以下的可能性有限,但过高的油价也很难持久。因此,油价在40-50美元这一区间内变动的可能性最大。专家们对油价走势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是市场需求是否有利于油价走低。由于欧佩克剩余生产能力有限,原油市场上的需求变化成为影响供求平衡的关键。目前多个国际机构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出现减速,这有可能导致原油需求增长放缓。欧佩克11月份的月度报告估计,明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将比今年增加149万桶,低于今年250万桶的增幅。因此仅就需求面来说,明年油价难以继续走高。
此外,突发因素对油价的影响不可忽视。欧佩克剩余产油能力不足,导致市场对石油供应中断异常担心,这一因素在明年甚至未来一个时期内都不会消失。如果说明年情况有什么不同,那就是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慢,市场对原油的需求增幅会相应减少,使石油剩余生产能力相对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突发性事件可能不会像今年这样对国际油市造成过度的冲击。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其国内原油库存的变化也是左右油价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市场对原油需求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每年11月到次年1月的冬季取暖油需求高峰,另一个是每年6月到8月的夏季汽油需求高峰。分析家们认为,如果今年冬季美国安然度过取暖用油需求高峰期,原油库存继续增加,市场信心就会更加充足,对明年上半年的油价就能起到一定抑制作用。而如果明年夏季来临前美国国内商业原油库存继续保持在3亿桶左右,对稳定下半年的国际原油市场也会有积极作用。
分析家们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是,市场投机力量明年是否继续像今年这样活跃。由于欧佩克无法通过短期内大量增加供应来平抑油价,今年原油市场的投机活动格外猖獗。但投机力量究竟在油价上涨中起多大作用,专家的看法并不一致。一些市场人士估计,在今年秋季油价暴涨过程中,投机造成的溢价超过10美元。不过,美国会议委员会高级经济师肯.戈尔茨坦等人认为,投机力量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或改变原油价格的走势。
经济观察明年GDP增长为8%发改委敲定我国经济发展蓝图证券之星12月11日消息: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提出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目标和宏观调控的政策。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明年GDP的增长设定为8%,这比200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提高了1个百分点。连续两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经济的快速增长阶段,此时修正经济增长目标正当其时。2003年,中国GDP增长为9.3%,2004年前三季度GDP增长为9.5%,按照经济学家的普遍预期,2004年全年应该在9.2%左右。如果此时还将增长目标设定为7%,给外界的预期并不明确。一位当天与会的经济学家说,从经济的惯性考虑,2005年经济增长不可能回落到7%左右,与持续快速经济增长形势并不太协调。同时,与预期相差太大的经济增长目标也将会受到来自全国人大的压力,明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的拟订的经济增长目标将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进行讨论。设定为8%的目标基本符合大家的预期,也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另一位官员表示,同时也将向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宏观调控的政策仍然趋紧,但并不是人为的压低经济增长率。目前中国仍没脱离投资驱动性的增长模式,因此从现实角度出发,调低经济增长率,仍需调控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马凯说,明年将继续控制总规模过快增长,防止某些行业无序建设、过度扩张出现反弹。按照发改委设想,明年固定资产投资的理想增长率在16%左右,这比2004年的25%左右的水平降低了大约9个百分点。长期国债数量的减少,也会消减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此前,多数人预期2005年长期国债发行将降为800亿元,这一说法在这次会议上得到证实。这比2004年的1100亿规模少了300亿元。同时,财政赤字也会得到消减,按照财政部的目标,2005年财政赤字降为3000亿人民币,比2004年降低了大约1000亿。两项合计,2005年财政支出将减少1300亿元。考虑这些原因,作为配套的信贷措施,明年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还可能会适当放松,以扩大生产和弥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但这两项指标将由央行和银监会进行研究决定,央行和银监会也分别派人参加了发改委的本次会议。取得的基本共识是,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16%的目标,信贷规模也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货币供应量则会维持在16%-18%的水平。作为另一个重要的指标--通货膨胀率,发改委希望2005年CPI增长控制在4%以内,这一目标与今年相差并不太大,今年前三季度CPI增长为4.1%。上述官员说,根据国际上通行经验,3%的通货膨胀率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中国尚有许多价格体系进行调整,稍微高一点也不会有多大的危险,怎么高也不会超过4%。且居民的承受能力也明显增强。他说,原因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将仍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可以预见,明年公用事业、电力、煤炭调价可能还会持续。不过,有一项指标可能完成起来比较困难,发改委将明年就业目标锁定为新增900万就业职位。在GDP增长8%的情况下,压力较大。上述经济学家说,目前中国GDP每增长1%,创造的新就业人数为100万人,完成900万的就业目标,可能需要经济增长至少达到9%。马凯还表示,2005年外贸进出口将基本保持平衡。按照发改委的目标,希望进出口贸易保持在15%-20%的增速。(来源:金牛期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