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玉米市场一扫长期低迷走势,成交活跃、价格稳步上扬,市场人气重新得到聚集,主力合约5月仓量更是巨幅增加,总持仓量由上市初期的13万余手拓展至目前的27万手的较大规模。与此相反,CBOT玉米反弹遇阻,再创新低,重回下跌通道中,基金看空气氛浓厚。内外盘玉米期价走势出现分化。
CBOT玉米处于历史低位
从CBOT32年玉米月线连续图表纵向价格空间角度看,总体在370-210美分间宽幅震荡,振幅100-350美分,波段趋势清晰。370之上属高价区,210之下属低价区。很明显,期价位于200美分下方的时间只有大约5%的份额。目前作为参考的12月价格已经跌至191美分附近,尽管即将作为这张连续图参考的3月合约目前在203美分左右,但那显然也是相对偏低的价格。美盘玉米价格不仅突破了2002/2003年度的低点,而且开始挑战2000/2001年度的低点174美分。
供求矛盾突出
最近,国际谷物理事会(IGC)发布月报,预测全球2004/05年度的玉米产量为6.96亿吨,比上月预测值高出了1010万吨。IGC将2004/2005年度美国玉米产量调高到2.98亿吨,比上月预测值高出300万吨,将中国玉米产量调高到1.28亿吨,比上月预测值高出600万吨。相比之下,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4年中国玉米产量1.317亿吨。
美国农业部10月份的报告预计,2004/05年度全球玉米消费量将达到67776万吨。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提高,玉米消费呈刚性增长之势。1991至2003年,全球玉米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是2.22%,比世界玉米总产量的增长率高0.4个百分点。未来随着全球加工产业的发展,对玉米的消费需求还会增加,产需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随着世界玉米产不足需的突出矛盾,世界玉米库存作为平衡供需缺口的主要方式,处在不断下降的过程中。自1999年以来,全球玉米库存连续5年下降,目前全球玉米库存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2003/2004年世界玉米库存仅6760万吨,为本世纪最低点,比上年的10250万吨下降34%;其中美国玉米库存为2275万吨,占世界玉米库存的24%。按照上述数据推算2004/2005年度期末库存应在8560-10260万吨之间,这个数据也仅恢复到02/03年的水平,离99/00年度的1.71亿吨的库存还差得远。
与其他农产品的比价存优势
玉米与小麦的消费比价关系,它可以通过小麦/玉米价格比率来表示出来。玉米和小麦都可以作为饲料,消费替代关系明显。小麦价格倾向于保持在玉米价格的115%左右。按照这一比率,以DCE玉米5月的期价1150推算,小麦的价格应该在1325元/吨附近,对照郑州小麦1600-1700的价格,显然对玉米有利多的作用。
而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大豆和玉米的主产区,农民一般通过比较两者的种植比价关系,来选择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面积,因此对玉米的价格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大豆和玉米的种植比价在3:1左右,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得到这样一个经验公式:2.525<大豆价格/玉米价格<3.27。然而从近年来的数据看,波动的范围基本都处在大豆价格(CBOT)是玉米价格2-3倍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在过去的两年多,大豆和玉米的平均比值是2.499。国内的大豆和玉米的现货比价基本维持在2.1-2.4之间。由此观察中国玉米和大豆的比价基本合理,大豆A505的价格稍有偏低。
美国玉米处于竞争弱势
虽然美元汇率不断贬值,理论上会导致美国玉米对外出口竞争能力逐渐增强,但资料显示,美国玉米出口规模不但难以扩增,而且可能逐渐缩减。事实上,原油价格坚挺,使得船运费大幅提高,而中国的地理位置优势在竞争中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导致美国玉米出口成本显著提高,出口竞争能力显著减弱。目前美湾至日本和韩国的巴拿马级别货轮运费达到60美元/吨,以韩国起运的巴拿马船舶12月船货为例,自美国进口玉米的成本接近每吨170美元,而自中国进口的成本仅为148-153美元。事实上,中国至韩国的运输费用仅为15-18美元/吨,价格仅为125-130美元/吨,中国运输至日本的报价为140美元/吨。由此则不难推测,在韩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美国玉米竞争力弱于中国玉米,继而对大连玉米走势产生利多影响。
高企的油价和低廉的玉米价格还为包括燃料乙醇的玉米深加工带来机遇。1吨燃料乙醇大约需要3.2吨-3.3吨玉米。国家规定乙醇汽油价格与同标号汽油价格一样,扣除770元/吨的加工成本,在原料玉米价格不超过1308元/吨的情况下,乙醇汽油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因此玉米价格的下跌进一步使燃料乙醇生产获利丰厚。根据原油价格的现状,市场对乙醇燃料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这也将极大地提高对玉米的需求。
虽然今年为满足国内玉米需求消费,玉米出口配额数量相对较小,同时受禽流感和国际玉米技术壁垒等因素影响,国内玉米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近期商务部出台相关促进农产品出口扶植政策,由此将对玉米出口规模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导致国内玉米在供应旺季难以大幅下跌,逐渐显现抗跌特性。(吴守祥/证券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