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10月12日当周见顶以来,郑棉期价在15000~15750元高位振荡整理了7周之久,随着11月28日603合约期价跌穿15000元,市场走势似乎在短期内趋于明了,但郑棉中长期走势如何,多空双方仍有较大分歧。
一、利空因素
1、 国内国际棉价的差价有1000元左右很大。国内棉花价格高于国外棉花价格。
2、 据消息将有滑准关税的300万吨的配额即将发放,不论信息是否属实,配额的大量增发几成定局,而且将对国内棉价形成巨大压力。
3、 一直盛传的陈年商品棉拍卖的传言能否成真?
二、利多因素
1、 今年的国内棉花减产,
2、 整个棉市依然在大的牛市周期之内,下跌的空间比较有限。
利多因素:
一、从国内棉花总体生长情况来看减产已成定局
1、新疆棉区今年再现高产稳产的特点。
统计数据表明,新疆受其特定地理位置的影响,多数年份基本上都体现出高产、稳产的特征,今年更不例外,不仅丰收形成而且棉花质量好、色泽佳,二级棉将成为主流等级。目前北疆棉花收购进度已经超过70%,南疆进度稍缓,也已超过20%。新疆棉区种植面积1730万亩,比去年稍增,产量180万吨应该是一个保守的估计,由于科技进步因素导致单产增加,部分地区达到128公斤,平均单产突破110公斤,预计新疆总产量将达到190万吨。但是关于中国棉花产质量的测算办法,相对于内地新疆变量更倾向于相对稳定,内地棉区的重要性参数大于新疆。理由有二,一是棉花的销区在内地,棉花的主要产区也在内地,产量关于内地和新疆的通常比例是2:1;二是影响棉花产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气候,是生长关键期的气候指标,而这个指标作用于内地的影响力大大的大于新疆,这是地理因素造成的。
2、内地棉区是“屋漏偏逢连阴雨”。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全国种植面积减少11.7%,具体到内地种植面积减幅更大,流行版本15%。再加上棉花生长关键期的绵绵阴雨,即使后期气候平稳,内地棉区大幅度减产降质也已经成为事实。8月上中旬黄河和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出现长时间阴雨寡照天气,棉花产量和棉花品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8月中旬中下旬中期,黄淮和江淮西部、江汉、江南中西部地区出现异常低温天气,并伴随间断阴雨,致使部分棉花蕾铃脱落,棉铃难以开裂,对产量造成一定损失。进入9月下旬到10月1日前后,连续10天的阴雨天气笼罩了几乎全部的内地棉区,这对内地棉花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减产25%已经是一个谨慎的估计。这样统算内地棉花的总产量将不超过330万吨。而且质量方面更不令人乐观,能形成3级以上棉花的数量将减半,也就是内地棉花的主流品级是中低等级棉
3、.籽棉价格的高居不下和对仓单棉潜在的强劲需求使期价的下跌空间有限。
年度棉花产量预计520-530万吨,较去年减产180万吨,受此影响籽棉收购价格一路攀升,从9月初的平均收购价4.8元/公斤,到9月底的5.6元/公斤,截至11月底今年籽棉平均收购价格在5.8元/公斤左右,使皮棉仓单成本维持在14300元/吨之上,质量尚佳的仓单棉将成为涉棉企业补库的最佳选择,因而期价下跌的空间将非常有限。
二、纺织企业生产能力的刚性需求使得国内供应缺口张大
1、2006公历年度的纺织品出口贸易是增长态势。
中欧纺织品贸易协定的结果是在包含2005年前三个月基数增长基础上的8-12%的增幅,10月6日商务部关于输欧纺织品部分出口许可数量第一次招标结束,输欧纺织品配额已在落实中,需要注意的是输欧配额的使用今年下半年存在“寅吃卯粮”特殊情况。中美纺织品最终将得到解决,另一个角度,即使美对我所有纺织品设限,根据入世工作组报告书242条款,1年期是上限,而且7.5%的增长速度仍然存在,但是问题是不确定性也存在,毕竟稳定的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双方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要求。如果中美达成相互谅解的双赢协定,2006年的出口贸易背景将是稳定增长,增长角度改变了,增长的性质不变。总的来看2006年的纺织品总体出口形势的前景对棉花经营构成钢性利多。
2、 国内棉花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
纺织工业协会、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等预计,2004年度全国纱产量1263万吨,如2005年度按增长10%预计,纱产量将达到1380万吨左右,但是考虑到高油价对宏观经济的反向制约作用,以及纺织行业战略调整的要求,和国际竞争加剧因素,笔者认为纱产量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也就是达不到上述数字。纺纱用棉比例按64%计算是比较适宜的,再加上纺纱以外用棉,2005年度棉花总需求仍将在900万吨左右徘徊。那也就意味着2005年度棉花产需缺口380万吨左右,比上年度的230万吨缺口扩大150万吨。
3、如何看待美棉低位的影响。
美棉低位的成因是美国政府补贴政策直接发挥作用的结果,同时在低水平层面也反映了国际棉花的供求状况。美棉长期以来徘徊于5.3美分一线,折合国产棉在11000附近,从表面看这似乎对国产棉构成向下牵引力,在配额存在,滑准税发挥作用下,这种影响力仍然不可小视,因为,一是纺织企业进货有个成本效应,二是纺织终端产品的竞争是无国界的。美棉低位会造成纺织企业不堪承受内棉价格上涨的幅度,也会给棉花流通企业带来恐高心态。但这只是一瓦晨霜,因为矛盾是会转化的,不能刻美棉的舟,求中棉的剑。用全球供求平衡的算式来分析一下美棉,在去年全球棉花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美棉震荡走势的结果是重心上移,今年美国农业部对全球棉花的预测是供略大于求,发布这个预测的时候还没有发生后期美国飓风和中国内地后期的阴雨。所以供求平衡应该是今年全球棉花的主调,明年将供不应求是经验数据的推算。美国是市场经济,是贯穿着美国国家战略的市场经济,美国棉花的生产补贴和出口商补贴政策本身也是个变数。美棉低位事实上是一个多头安全的信号,而且即将演变为一个重大利好。行情数据分析方面,美棉期货1995-2002年的跌势循环已经在2002年12月结束,前期的震荡市是对主升浪的夯实准备,美棉的关键压力位在58-60美分一线,这个位置正是中国的滑准税政策底线。长期分析图表告诉我们,美棉同样也在一个涨势循环中运行,短期来看近期美棉期货基金净多头率也出现了逐步上升的态势。在郑棉期货和美棉期货的对比分析图中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感受到,中国购买力的强大,对比分析图看到另一个现象是郑棉期货的波段启动点总是领先于美棉。如果认为经济运行存在趋势的话,这也是一个趋势,而且是一个有理由的趋势,理由就是我国棉花产业链背靠三个最大---最大消费量,最大的生产量,最大的纺织产能。
三、棉花库存储备低位运行。
棉花国家储备维持在低水平状态,2003年度国家按照13100元/吨的价格保护性轮进棉花30-40万吨,2004年度按照11500元/吨和12000元/吨的价格轮进8-9万吨,托住并稳定了04年度棉花价格,后期为了不和工商企业争抢资源安排进口棉花若干吨,充实了国家库存,具体数量不详,只能根据港口到货粗略预计,但累加起来总体上国家储备在低水平上。棉花工商储备基本见底,流通库存上年结存可以忽略,国庆节后纺织企业平均储备在不足20天的水平上,工业库存见底反应在纺织企业增殖税上缴额上,是8月份纳税额快速上升,这是构成抵扣项的原材料库存减少的结果,这也印证了工业库存基本见底。
四、“十一五规划”对棉花种植和产量的提法。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农业部官员在2005年度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国家把如何促进棉花生产恢复发展,适当增加棉花种植面积,进而保持稳定发展,着力提高棉花质量,满足纺织工业的需求,作为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提出在今后几年内,我国棉花面积要恢复、稳定在8500万亩左右,并通过增加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努力使棉花保持在68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棉花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农产品,用经济的办法来稳定棉花生产能力,就需要把棉花价格稳定在农民增种的积极性上。
五、内需的进一步启动。
扩大内需,增进国内消费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最终消费支持的经济增长才是良性增长、才是可持续增长,国家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10亿农民的购买力是一个大基数,耕地收入的稳定增加对宏观经济的支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近年来国家在稳定和保护农产品价格,减少农民负担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经济越发展,大宗纺织品消费水平越高,二者正相关。美国年人均用棉量33公斤,近三年一直保持此水平,亚洲人均用棉5.6公斤,中国人均用棉量5.1公斤,并且近三年持续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是个逐步增长的潜力。
利空因素:
一、高油价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抑制力。
国际油价居高对全球经济是一种抑制,历史数据表明,原油价格的每次快速冲高对次年或后一年的宏观经济运行都是一种压力,原理是高油价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成本,使宏观经济不堪重负。1980年冲高后的81-82年全球GDP增长出现回落,90年后的91年也是这样,2000年后的2001年回落幅度更大,今年石油价格再创新高,后期的经济增长要用谨慎的思路去看待。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更大,原因是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40%,而且是单纯的商业买方,不象美、日拥有大量海外石油投资。2004年中国GDP单位石油消耗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给零售能源产品提供价格补贴的做法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受到的高油价的冲击得到缓冲,但政府却要面对更大的财务负担。高油价对宏观经济的后续影响力目前还难以量化,一般推算是50美圆以上油价每上行1美圆将对中国GDP构成0.1个百分点的压力。
二、纺织企业当前处于“腹背受敌”的尴尬困境。
出口导向型的纺织企业下半年受到美欧设限的影响,2005年下半年出口额度枯竭,生产能力部分被动转向内需,但短短半年的时间显然难以消化,部分透支明年配额,会对明年潜力产生抑制,纺织企业眼下的困难是不难想象的,这是其一。第二,中国纺织业的对外竞争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同时内部竞争也是非常剧烈的。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至7月份,在纳入统计的39个工业大类中,纺织业首次跻身新增利润最多的五大行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88.7亿元,新增利润为63亿元,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这是总量的增长和速度的增长。单位产品的盈利能力早已步入跌势,激烈的竞争稀释了单位产品价格的上涨动力,以生产低支纱为主的中小型纺纱厂,吨平均赢利率今年8月份已经收缩到500-800元/吨的水平。目前棉花价格上涨千元,而纱价及后端产品价格并没有全线跟上,部分产品有所跟进,但幅度有限。纺织企业的承受能力再度受到考验。也就是随着近期棉花价格的上涨,纺织企业成本压力增大。纺织企业是棉花收购的一个重要买方,当前的资金困难对棉花行情的后续上升高度构成压力。同时应当看到另外四方面。一是这种困难是暂时的,进入2006年出口的压力将转变为动力。二是纺织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也是变动的,均衡成本的原则使得中国的价格机制最终是不会拖民族工业后腿的,纺织工业的出口利益是国家核心利益之一。三是纺织工业的行业调整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重复的、落后的生产能力需要淘汰,需要上档次,上质量,上竞争力,调整是增长中的调整,增长是调整中的增长。四是国际棉价也是变动的,竞争的起点最终是基本均衡的。
均衡因素:
一、全球棉花供求仍在总体平衡中。
9月初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的预测数据,2005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2440万吨,比上年减少180万吨;消费量2390万吨,比上年增加47万吨。考虑到9月以后气候的负面影响,本年度总产量和需求量基本平衡。另外全球棉花库存104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50万吨。近年来,全球棉花产量和贸易量均呈增长的趋势,2002?2004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分别为1930万吨、2071万吨、2619万吨,贸易量分别为661万吨、725万吨、754万吨。预计2005年度全球贸易量达800万吨,其中美棉出口量将达到325万吨。今年美国棉花预计产量463万吨,比去年低8-9%。印度、巴基斯坦年度棉花产量预计与去年持平,合计约620万吨。
二、中国需求对国际棉花价格的影响力是一个增大的趋势。
近10年来,仅从国内棉花产需的角度来看,缺口经济运行状态是持续的,而且这个状态也将长期存在,弥补这个缺口的调节阀是进口,棉花进出口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棉花进口的潜力大致在350万吨,这个数额占全球棉花产量的比重是14%,占国外棉花产量的比重大致是18%左右,这是个举足轻重的数字。同时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认为,国际棉花价格对国内棉花价格的影响力也同步增大。从战略的角度,这个比重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就为中外棉花价格并轨创造条件。当然这个对接将会产生在高水准上,也依赖多方政策壁垒的拆除,所以当然不是今年。和轮储政策一样,配额和棉花进口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棉花价格的措施,内地棉花收购期,大规模发放配额显然不是时机,目前全球棉花供给形势基本定型,从安排全年棉花供给角度,可以考虑从国际市场入手,锁定棉花资源充实储备以增加后续调控能力。
三、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一对对冲因素。
7月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人民币对美圆汇率升值2%,,11月29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一度跌破1美元兑8元人民币的整数关。受美国压力的影响和我国外汇储备的进一步增加,人民币后续升值仍有预期,这对经常项目下进口较为活跃的棉花品种,影响比较大,其对国内棉花价格是一个向下的影响力。同时近年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也出现了刚性上升,即使在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的干预下。今年汽柴油等动力成本也出现幅度较大的上升。这一对因素构成对冲,阶段性会有轻重缓急,但如果过分强调任何其一来指导操作,都会陷入追高杀低的误区。
四、收购期棉花大量上市与收购资金配比的对冲。
收购期棉花大量上市,是很自然的农产品收获季节性周期规律。主流收购资金的到位情况是一个政策因素,其中农发行信贷是主导。收获季节的资金支持力度是影响收购期间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十一过后农发行资金将进一步到位,这是2005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做出的部署。这里需要关注的,一是棉花收购季节保护农民的利益是一贯的政策导向,今年的价格势头似乎不需要国家使用价格机制托盘了,反而出现了市场力量推动的棉价上涨速度较快的情况。二是农发行资金更倾向区域化运作,和限价收购运作,这应该是避免局部或阶段性价格大幅波动而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如果棉价过快上涨这个作用将逐步显现出来。这里顺便向有关宏观部门提出一个相关建议:棉花期货的推出是中国证监会贯彻落实《国九条》的举措,国九条对于资本市场的政策性提法是大力发展。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同时价格发现机制也能够起到市场导向作用。允许广大涉棉企业介入和积极参与这个市场,对其现货生产和经营是有利的,西方人认为,单纯的现货经营和单纯的期货投机经营存在同样的风险,西方银行甚至把是否参与期货套保和是否投放信贷资金联系起来。没有涉棉企业充分参与的期货市场不是一个完整的期货市场,没有期货机制这个保值手段的现货市场价格风险更大。目前市场发育逐步成熟,笔者认为允许拥有信贷资金的涉棉企业在有管理的条件下涉足期货业务,尤其是套保业务是适宜的。当然这也是贯彻落实国九条的一个问题。
总结:
一、本轮国内价格涨势的基本特征是,期货撮合引领现货,陈棉推新棉,新棉拉籽棉,内地减产降质的预期,带动新疆,新疆价格高收最终使得晚收的内地棉价也高位盘旋。
二、棉花行情走在一个大的涨势循环中,今年棉价总的走势特征将是底部抬高,重心上移,幅度受限,难创新高(2003年)。过高过快的上升会使得政策面、金融面的压力产生。
三、行情波动以脉冲形式运行,波动率加快的观点已经得到印证。理性经营是非常重要的,跌下去要看到机遇,涨上去要看到风险,是经营工作的硬道理。
四、高等级棉是现货经营的重点,表现在期货上,可形成仓单的主要潜力在新疆棉区。3近期的基本面状况可能带来高等级棉花的供应短缺在我国三大棉区中,只有新疆棉区有90%以上为高等级棉,其它两大棉区只有50%~60%为高等级棉。也就是说,在新疆棉外运困难、国外高等级棉花没有大量到港的前提下,国内只有约40%的高等级棉供应市场;再加上今年天气因素造成东部两大棉区的减产、质量偏差,高等级棉花的供应更是短缺。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欧美圣诞期间订单高峰的到来和国内涉棉企业节前集中补库的需求,高等级棉花极有可能出现供应短缺。4.籽棉价格的高居不下和对仓单棉潜在的强劲需求使期价的下跌空间有限今年籽棉平均收购价格在2.9元/斤左右,使皮棉仓单成本维持在14300元/吨之上,质量尚佳的仓单棉将成为涉棉企业补库的最佳选择,因而期价下跌的空间将非常有限。
五、从“期现结合”角度,目前走在正向套利的买期组合循环中,今年期现套利和去年的差别已经凸现,去年是“显性”,今年是“隐性”,也就是期货和现货价格走势的相关放大系数发生了浓缩。
技术面分析
1.美棉连续周线图分析
从美棉连续周K线图来看,期价遇到长期趋势线以及0.382回调位的复合支撑,期价下行遇到的支撑较强;况且,NYBOT期权高达15000手的净多头量也极大限制了期价的下行动能。所以,美棉在测试支撑后,振荡走高的概率较大。
2.郑棉603合约周线图分析
从郑棉3月的周K线图看,期价仍处于中期的上涨中,现阶段向下调整的压力较大,期价在14650?14800元区域将会有较强的支撑,并且期价有望在向下探明支撑后于12月初展开新一轮的向上拉升行情。
综上所述,短期内棉花价格会在政策性利空因素的打压下振荡回落,且有望在14650~14800元区域得以企稳;但从中长期看,棉花价格仍将以振荡扬升为主,期价有望在明年3~4月份前在16000元之上创出新高。届时,2006年初棉花的播种面积、天气因素以及“走出去”的中国纺织企业的棉花需求将是决定后市棉价能否持续上涨的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