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正文
 

美国因素助推大宗商品疯狂 中国付出昂贵代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3日 17:56 财经时报

  李文科

  除一直被超级牛市周期论所采用的“中国因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美国因素”。由于美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不盯住货币供应量,因此造成了很多美元充斥在市场上,这些美元为了追逐高额的利润,开始寻机在商品市场上牟取暴利

  在沪铜市场浮动中,上海某期货经纪公司的客户王先生赚的钱已翻了四番,可他仍坚持不平仓。从这几天沪铜的走势来看,他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铜市疯了,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分析铜市了。”北京德润林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李磊的感叹,或许能体现目前铜市的疯狂和迷茫。

  就在半年前,5000美元还是期铜的心理纺线,现在已经冲上了每吨8790美元的高峰,但没人敢说现在达到了铜价巅峰。

  《财经时报》在采访中发现,除一直被超级牛市周期论所采用的“中国因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美国因素”。由于美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不盯住货币供应量,因此造成了很多美元充斥在市场上,这些美元为了追逐高额的利润,开始寻机在商品市场上牟取暴利。

  中国付出昂贵代价

  截至5月10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综合铜从2005年首盘的4352.5美元涨到了8790美元,5个月内上涨了4437.5美元,涨幅达100%,但铜价上涨的步伐似乎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与2001年11月时的每吨1400美元相比,现在的铜价上涨了近6倍之多。其中,从5000美元上升到6000美元只用了25天。而自6000美元到8000美元,也只用了一个月。

  据海外媒体报道,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在过去两个月内,对其在LME持有的大量空头头寸进行了回补,此轮铜价从上月初至今上涨50%则是其直接表现。如果事实成立,国储局必然为此付出高额的代价。

  “吃完中国还要吃印度。”冠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的田宏鹏告诉《财经时报》,在此轮行情中,回补空头的资本不仅有来自中国的,还有印度、日本和韩国的,而最大的赢家是欧美资本,特别是欧美的对冲基金。

  在高铜价中,受损的不仅是空头资本,更直接的是用铜行业。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组成的所谓“金砖四国”,构成了基础原材料消费的绝大部分增量,也不得不为铜价上涨而付出更大代价。

  以中国为例,仅今年年内,铜价就已经上涨了近4500美元,如果按照中国年消费420万吨计算,中国将为此多付出180多亿美元。

  尽管商品的高价必然抑制消费,也会产生更多替代品,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必然导致需求相对缓解,但宏观调控的影响似乎无法对铜价产生足够影响。从铜价此轮上涨的过程可以看出,虽然国内铜价较低,但一直在跟涨国际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受制于国际市场。

  “美国因素”助推牛市

  欧美对冲基金做多铜等大宗商品有三种武器,即“中国因素”、对冲基金的资金优势以及其纯熟的市场技巧。现在有专家提出的“美国因素”,多是指因美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不盯住货币供应量而使得大量美元充斥于大宗商品市场,以牟取暴利。

  首创期货公司金属分析师宋立波告诉《财经时报》,“全球大环境向好对基础原材料的消费增长起了根本支撑作用,而铜供应不如预期则加强了这一力量。”

  在资深分析师东南看来,大宗商品的价格已经不能单以供需状况来定价,而是一个“定位空间”的问题。无论铜价继续上涨还是掉头回落,关键是铜的价格已经不可能把三年前的价位,即每吨约500美元左右作为正常价位,而必须考虑“或许铜价在每吨5000美元是正常”的概念。因为随着经济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影响市场的因素已经不仅是供需状况,还有货币等因素。

  实际上,有业内人士分析比较后得出结论,尽管2000年以来的牛市使得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巨大,但目前主要商品价格之“高”只是相对的。如果以1995年为基准的不变价美元来衡量,包括各类有色金属、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不仅没有一种价格创出历史新高,而且与历史高点的差距还很大。这是因为,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美元便开始了其贬值历程,从这个角度而言,自2000年以来的大宗商品的“高价”只是相对的。

  另一方面,在考虑铜、黄金等大宗商品具有商品属性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其金融属性。全球的货币供应及充裕的流动性变化,正在对商品价格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全球货币供应的宽松带来资产市场的全面牛市,以及越来越强大的通膨压力,推动商品价格不断上涨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因此,与其说是“中国因素”带给此轮商品牛市的巨大影响,不如说是“美国因素”正在更大程度、更深远地影响商品市场,推动商品牛市的前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3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