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暂难逆转 为大宗商品价格提供支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 06:14 中国证券报 | |||||||||
本报记者 赵彤刚 尽管全球加息之声四起,但被公认为当前商品期货超级大牛市重要助推剂的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现象,短期内仍难以逆转。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宽裕局面将维持,并继续为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提供支撑。
近年来全球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实际GDP增长速度,产生了所谓流动性过剩现象。从经济学理论上讲,流动性过剩只有通过两个途径被消化,即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上涨。而大宗商品兼具一般商品和金融产品双重特点,所以无论是流动性过剩带来通货膨胀还是资产价格上涨,都会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有专家甚至提出,在本轮商品大牛市中,全球流动性过剩可能扮演了比实体经济方面更为重要的角色,其对商品价格上涨推动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 前不久,日本央行正式决定结束长达5年之久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此举曾一度掀起轩然大波。市场人士普遍担忧这会收紧全球货币流动性,并进而对商品期货市场以及股市、债市等金融市场造成冲击。但事实上,日本央行当时只是明确了最终将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而短期内日元利率将保持稳定,仍维持在接近零利率水平。日本央行迈出的“这一小步”,尽管长期看具有重要实际意义,但一些专家仍认为当前是“雷声大雨点小”,象征意义色彩更浓。 作为制造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另一重要来源的美国,经过了连续15次加息后,目前已进入了加息周期尾声。美国向全球输出外汇储备的“发动机”作用不会明显减弱,这是由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所决定的。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逆差,主要是由过低的私人储蓄率与公共部门巨额财政赤字所造成的。随着2003年以来美国经济复苏和房地产市场上涨,美国私人支出增加,净储蓄开始持续下降,尤其是2005年下降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目前美国经济增长依然相对强劲,失业率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美国国内消费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美联储持续15次升息,将导致美国家庭在房地产方面利息支出上升,所以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美国私人储蓄不会出现明显改善。 2005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达3190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6%,比2004财年有所改善,但仍为美国历史上第三大年度赤字。由于布什政府在未来几年将继续大力推动减税政策,同时美国军费开支也将保持相当高水平,所以2006年和未来几年美国财政赤字出现明显改善的可能性同样很小。以上两方面因素将会使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美国将继续通过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外汇储备。 在全球外汇储备有望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全球流动性供应还取决于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即各国金融机构信贷创造能力。从目前来看,世界各主要国家金融机构信贷创造能力依然强劲。美国国内信贷增长当前仍然保持平稳上升,当然,随着美联储升息紧缩作用逐渐显现,美国国内金融机构信贷增长增速将会有所回落。相比之下,欧元区和日本两大经济体信贷变化趋势更加值得关注。日本经济从2004年开始走出谷底,2005年在内需回暖和出口回升刺激下,经济进入明显复苏阶段;而欧元区经济进入2006年以来,同样出现了加快复苏势头。在此背景下,2005年以来日本和欧元区信贷增长速度均开始明显加快。只要这两大经济体继续保持复苏势头,其金融机构信贷创造能力便将仍然强劲,从而保证工业国家流动性供应充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