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正文
 

暗换交割空单 国储铜事件收尾铜再次爆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08:39 中国经营报

  【作者:黄嵘 】

  沪期铜市场再次爆发“井喷”行情。

  7月5日,主力9月合约价格已自6月30日的59260元上涨至66870元,期间还经历了连续两天的涨停板,短短4天涨幅高达13%!

  而在期铜价格不断上扬的同时,坊间又开始出现国储计划抛铜的传闻。7月3日,一外资投行发布报告称: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将自7月5日起再度向市场抛售总量达25000吨的铜。

  该报告再一次将投资者的视线引向了期铜市场上久违的操作题材——“国储铜事件”。而据记者了解,有迹象表明,国储正在通过换铜交割即将到期的空仓。

  并未大量抛铜

  上述外资投行在报告中还称,中国国储从2006年初迄今已投放了约86000吨库存铜,其中包括1月份投放的20000吨,3月投放的10000吨以及5月底至6月初投放的31000吨。

  7月5日,记者采访了国内现货铜交易集中地——上海物贸大厦的众多铜现货商,所有接受采访的现货商都告诉记者,当日并没有国储抛铜。

  “因为国储投放的铜质量都非常差,都是一些时间久远的旧铜,在市场上卖出的价格很低,一般我们在买入和卖出时都会说——‘这是国储铜’。因此,对国储铜的鉴别很容易。当天我们没有买入也没有见过这类铜。”一些现货商说道。

  而针对在2006年内国储已抛出61000吨铜的说法,很多现货商也认为不可能。“的确,我们在四五六3个月中拿到很多国储抛出的铜,但加起来顶多也只有5000吨,而且很多是去年拍卖时流拍的铜,不应该会有上万吨吧!”一些现货商表示。

  据一些现货商透露,在这三个月中,国储主要是通过浙江的万向集团抛出铜。

  另据万向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其实并不是他们买下了国储的铜,而是同国储进行了交换。“我们把质量比较好的、可以交割的铜,比如智利的3C铜给国储,国储则将一些品质差的老铜换给我们。”

  换铜准备交割

  国储换铜用意何在?

  2005年11月中旬,国储局交易员刘其兵突然失踪。他于该年的八九月间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市场上,以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建立了约15万至20万吨空头头寸,而这批头寸的交割日是去年的12月21日。

  据悉,在去年这批头寸交割日之前,国储局选择了结部分头寸,并将剩余部分展期至今年及明年。

  对国储展期的那部分头寸,目前坊间有传闻认为,国储可能会采取“交割”而非“斩仓”的方式。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LME的韩国釜山仓库多了几万吨铜。”一位期货业内人士透露说,“一般亚洲仓库的增加基本都是由中国运入的。因此,当时就有很多猜测认为,可能是国储运出用来交割的铜。”

  虽然过去国储经常通过这种同现货商换铜的方式调整其库存,(俗称换库),但由于这几个月换库的铜的质量都非常高,很多市场人士也猜测可能是用去海外交割。

  而目前市场上的另一种说法则同国内的现货大鳄——江西铜业(600362)有关。

  据悉,今年4月份,江西铜业曾出口了总量比较大的铜。当时便有一些期货人士认为,可能这一部分出口是为国储交割而用,因为江铜的质量很好。

  但国储在LME的这些头寸到底怎样,虽然期货市场人士根据种种市场现象做出了很多猜测,但截至目前,国储局依然在保持沉默。

  期铜市场摆脱困扰

  期货市场可能已经摆脱了国储事件的影响。按供求关系分析,国储在现货市场抛铜,应该会让铜价下跌,但事实上,期铜价格并没有受到有关传言的影响,仍旧在一路上扬。一些期货分析师认为,这次期铜再次上扬的原因并非由供需状况决定,而更多的是因为货币的流动性所致。

  “日前

美联储货币决策会议上宣布将利率调高25个基点至5.25%,符合市场预期。而美联储会后的声明显示可能会暂停升息,说明市场资金不会像预期的那么紧张,于是投机性资金再度进入商品市场,推高了铜价。”上海东亚期货分析师陆祯铭指出。

  曼氏金属7月3日的一份报告中也指出:大多数等待美联储货币政策决议的基金目前可能重返市场。

  不过,从目前LME的交易情况来看,新加坡乐淳实业金属研究员伍锋认为,价格上涨同时伴随持仓减少的现象表明空头平仓成为推动期价的主要动力。

  “前期在铜价大幅下跌的时候,有部分追空的资金介入到市场当中,当铜价反弹的时候触及了这些空头的止损位置,空头止损则进一步推动了铜价上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