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供给忧虑需求上升推升国际原油价格再创新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 01:37 美尔雅期货

  需求上升是推动油价的根本原因

  伴随着中东地区的隆隆炮声,国际原油价格又创了新高,17日亚洲交易时间的油价站到了77美元以上。

  拨动市场心弦的是中东武装冲突带来的供给忧虑。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俘虏了以军士兵,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大打出手,战火越烧越旺。美国明确表示,伊朗和叙利亚要为绑架事件负责。如果中东局势持续恶化,西方国家和伊朗就达成核问题妥协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制裁、甚至军事行动都会提上议事日程,必然会对伊朗乃至于整个中东的石油出口产生负面影响。

  需求增长是根本

  尽管最吸引市场眼球的是武装冲突和伊朗核问题,不过,推动近期油价上升的根本因素还是需求上升,地缘政治问题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只要需求没有出现疲软的迹象,即使未来几天油价冲高回落,今年第三季度达到80美元只是时间的问题。

  今年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非经合组织成员国。今年上半年,中国原油累计进口同比增长率达到16%,远高于去年全年4%不到的增长水平;6月份,中国

成品油累计出口同比降低18%,进口累计同比增长16%,而去年全年进口降低17%,出口增长22.2%。上半年的进出口数据说明两个问题:
中国经济
持续增长和去年的库存消耗决定了今年石油表观需求必然会有较大跃升;今年国家数次提高成品油批发和零售价格并没有打击需求,反而促进了石油企业提高国内供给量。对于2006年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长幅度,不同机构有不同的预测,从5%到11%不等,我们认为,年初预测的50万桶的增长幅度可能偏低了。

  机构对供给增长预测分歧大

  现在各大机构之间对非经合组织国家的需求迅速增长和欧佩克供给增长乏力都没有是么太大的争议,差异出现在对非欧佩克国家、尤其是以俄罗斯为主的前苏联国家石油产量的预测上,国际

能源署的预测与其他组织的差异尤其大。

  国际能源署认为,今年非欧佩克国家石油日产量增长幅度会达到110万桶,其中前苏联国家增幅为50万桶。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数据,这些增长几乎全部出现在第三和第四季度,非欧配克产量在这两个季度的同比增幅分别为150万桶和230万桶,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增幅只有30万桶和20万桶。

  上半年增幅只有20到30万桶,下半年增幅突然跃升到150万桶和230万桶,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笔者认为,国际能源署的增幅预测是偏高的,必定要向下修正。首先,第一和第二季度的产量数据说明今年的开局就不好,在生产和投资环境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怎么能指望下半年的同比增幅有十倍跃升呢?第二,今年北海油田的产量下降速度和美国墨西哥湾的产量恢复速度低于预期,下半年的生产只会恶化,不大可能改善。第三,俄罗斯政府控制国内能源产业的政策逐步推进,丝毫没有动摇的迹象,石油业面临的问题不会在下半年出现转机,产出增长后继乏力的状况还会持续下去。

  作为一个权威机构,国际能源署不会连这些基本情况都不了解,问题出在他们的预测方法上。国际能源署认为,意外事件很难预测,不如等事件发生了再评估其影响。因此,他们的预测,是根据“正常情况”作的预测,只关心油田的产能,不考虑意外事件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的预测建立在油田正常开工和老化、建设项目如期投产、没有意外事故的基础上。

  石油市场从来不缺乏意外事件,所以他们的预测向来偏高。例如,国际能源署根据钻井平台的数目和产能、储油量等因素来预测墨西哥湾石油产量,不会把加勒比海的飓风增加考虑在内,但去年影响美国石油产量的最大因素就是飓风,根据气象预报,今年又是一个飓风多发年份。

  笔者认为,投资者没有必要为国际能源署的偏空预测所困或,真正需要关心的倒是近期全球中央银行收缩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中央银行收缩流动性对能源市场的影响虽然不如贵金属和基础金属那么大,而且能源价格最终还要受供需形势制约,可能依然居高不下,但至少在市场气氛转变之初,能源价格会受到不利影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