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变成恶梦 100美元不再是原油价格天方夜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 02:43 美尔雅期货 | |||||||||
问题在于,产油国没有而且在短期和中期内并不打算进行充分的投资,以满足石油需求,尤其是来自中国和美国的需求 尽管尚未殃及世界经济,21世纪的第一轮石油冲击波正在降临。 这次灾难更多地由政治因素引发:委内瑞拉收紧石油政策,伊朗触动核问题“雷区”
预言何时变恶梦 经济遭殃恐怕只是迟早的事。油价上涨10美元将把世界经济增长削去0.5%的说法虽然还停留在预言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恶梦不会成真。世界还沉浸在经济增长的喜悦中,而忽视了这样一个存在:假如世界经济能承受每桶70美元的负担继续前进,那么油价就不会回落。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收取额外燃油费,通货膨胀的幽灵开始在一路高攀的汽油价格上方盘旋。 更糟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油价新时代正在降临:每桶100美元。高盛分析师阿骏·摩提和布赖恩·辛格2005年3月(当时的油价在每桶47美元附近徘徊)作出了令市场震惊的预测,认为在未来一两年的某个时候,如果发生任何重大突发事件,国际油价将冲向105美元,并称这一价格将维持5到10年。尽管这一看法去年刚刚出现时被视为天方夜谭,现在却已经颇为盛行,并得到市场的重视。 新一轮天价预言之所以具有如此惊人的说服力,是由于其基础并不是流行却缺乏证据的缺油论。“石油高峰”派人士认为,世界已经或即将达到石油开采峰值点,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减少。由于没人能用X射线测量整个地球以确定到底还存在多少石油储量,“石油高峰”理论多少建立在悲观情绪之上。与这种情绪相对立的是,乐观派坚信:石油储藏仍大量存在,只要提高技术,人们就能找到。 某些焦虑的分析师现在假设乐观派是对的:地球上存在足够的石油。但仅靠技术并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在短期内如此。巴克莱资产管理公司分析师保罗·霍斯内尔说:“石油高峰是一个伪事实,讲的全是基础性理论。”问题在于,产油国没有而且在短期和中期内并不打算进行充分的投资,以满足石油需求,尤其是来自中国和美国的需求。石油大开发时代的过度投资使企业“十年怕井绳”,他们至今仍然选择坐拥资金,或回报股东,而不是把钱投入到新的产油和炼油项目中去。辛格和摩提还指出,石油终究是一种可循环商品,其价格终将回落。但两名分析师预测高油价时代将持续到2009年,之后将逐渐走低直至2014年。现在,美国加油站前已经排起长队,人们追逐着最便宜的汽油。 “旧经济”的复仇 历史显示,现在的情况与上世纪70年代极其相似。高盛的研究表明,产油国和石油公司投资期间,油价往往飙升,当投资开始产出,原油供应增加后,油价就开始滑落。如此这般,70年代末随着投资的增加,油价激涨,到了80年代,由于投资导致产能过剩,油价下跌,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冷却了石油领域的投资,而市场则把更多资金投入“新经济”时代的技术新星身上。在过去20年中,全世界的石油剩余产能已经由15%下降到1%,而且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高盛分析师杰弗里·居里认为,未来10年,石油行业需要投入惊人的3.5万亿美元才能满足需求的增长,他说:“我们称之为‘旧经济’的复仇。” 要说那时与现在有何不同之处,应该在于现在的全球石油投资的不确定因素高于从前。独立石油顾问洛厄尔·弗尔德说:“当误差范围等于零,墨菲定律就会发挥作用,即任何可能发生的错误都会成为现实。”要是与伊朗开战让原油日供应量减少250万桶,“就没人会忽略这个可能性”。德意志银行分析师亚当·谢明斯基称,每天仅仅减少200万桶原油供应就足以把价格推至100美元。环球透视机构首席经济学家纳瑞曼·贝拉维什的观点走得就更远了:“只需要发生一次地缘政治事件,比如袭击伊朗,石油供应就会出现短缺,油价甚至会达到每桶120美元。” 这是1/4个世纪来石油产业投资不足的结果。石油投资到产出的时间间隔为7年,所以即便现在开始投入资金也不能阻止价格飞涨。让我们来看看全球10大产油国中的前5名,他们控制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石油储量。储量最丰富的沙特阿拉伯拥有几乎全部的剩余产能,虽然产油设施最近遭到攻击,但供应仍相对稳定。该国计划投资10亿美元,在2009年之前把日产量由目前的960万桶提高到1250万桶。 其他4个国家的态度仅仅停留在试水阶段,甚至更糟。储量仅次于沙特的伊朗目前日产量少于30年前,由于核问题而影响到国际投资者的进入。伊拉克2003年被美国入侵后,其产油量骤减,产油设施平均每3天就受到一次武装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自然避而远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石油投资一度热火朝天,但之后便趋于平静。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行业联合会主席Gennadiy Shmal公开指责政府在油气勘探方面投资过于吝啬。 投资石油VS推行福利 在第五大产油国委内瑞拉,其国有石油公司自2003年来产量减少了50%,而总统查韦斯还在继续对外国石油公司收缩政策。查韦斯表示,到2012年将在产油和炼油设施上投入560亿美元,但分析师们持保留态度。哥伦比亚大学的亚当·路易斯·施赖尔认为查韦斯“把石油当作政治工具来用”,以推进自己的社会改革计划:医院、学校、员工福利等。施赖尔说:“那家国有石油公司的任务并不是生产石油或是挣钱。” 虽然石油投资开始回升,但人们仍然有理由担心,现在投入的数量和速度均逊于过去。一个重大的原因是多重政治因素,从中东到俄罗斯的产油国政府正在增加石油税收,以便推进本国福利计划,巩固当局地位。一方面福利开支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在偏远的老油区开采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昂贵。投资疲软时期大量离职的产业工人使成本越发高昂。 社会福利计划和石油投资的竞争遍及整个中东,这是世界上少数人口仍在增长的地区之一。弗尔德指出,随着年轻人的涌入,沙特阿拉伯劳动力激增,该国需要把油价至少维持在每桶40至50美元,才能支撑目前的食物、住房、教育和员工补贴体制。伊朗新总统内贾德也承诺将石油收入用于社会福利计划,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决心用油钱消除贫困。以上种种都从增加产出的石油投资中吸取资金。 这些情况也吓退了石油巨头,他们拥有大量资金,但也面临着险象环生的投资环境。为了推进福利计划,查韦斯把外国石油公司的所得税率由34%提高到50%,版税也几乎翻了一番,达到30%;上个月,他收回了法国石油公司道达尔开采的油田,并中止了与意大利Eni石油公司的合同。居里指出,俄罗斯的石油税是如此之高,以致于跨国公司必须卖到每桶80美元的价格才能实现15%的资产回报率。 在某些方面,跨国石油公司投资动力不足,部分原因在于无法预知油价动向。施赖尔指出,直到2003年,他们还以每桶15美元的假设价格为基础进行投资决策。事实上,许多公司确信油价绝不会达到30美元,所以他们同意一旦油价超过每桶30美元,就在西非上缴100%的累进税。施赖尔估计,各大石油公司已经把长期价格预测提高到了每桶35美元,这意味着石油产业出现了“重大转变”,从而打开了未来投资之门。但这并不能减缓油价上冲的趋势,而这一趋势显然已经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