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价格飙升下的制造图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2日 17:53 新京报 | |||||||||
在有色金属价格大涨的情况下,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由于对原材料的大量需求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摄影/冯磊 国际市场铜价三年上涨三倍多,国内原料企业业绩高涨,五金、汽车、家电企业面临成本压力 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从2002年底开始上涨,至今已历时3载有余。这期间,价格纪录不断被刷新,虽然中间也出现过几次大的回落,但总体呈现加速上扬的趋势。
2005年伦敦金属交易所里除锡以外,铜、锌和铝的价格一路飞涨,涨幅分别为46%、55%和23%,铅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涨幅为9%。 在有色金属价格大涨的情况下,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由于对原材料的大量需求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本报记者为此对国际金属原材料价格上涨成因和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做了追踪。 进入2006年,有色金属涨价愈演愈烈。年初至今,国际铜价涨幅达66%。伦铜从本轮最初的启动价格1800美元/吨上升到7300美元/吨,累计上扬300%多。 有色金属中,铜的表现最引人注目。国际铜价从4000美元涨至5000美元用了大约四个月时间,从5000美元涨至6000美元为一个月的时间,而从6000美元涨至7000美元仅仅用了半个月,铜价的涨势用“疯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面对有色金属的一次次惊人之举,投资者们直呼“看不明白”。 供需缺口双向推动 五矿首席分析师张荣辉表示,如果回归到2003年———此轮有色金属价格上涨的初始,其根源在于供需缺口。 以铜为例,全球精铜产量一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2000年至2004年,世界精铜产量的年均递增率仅为1.55%。铜供应增长在2005年仍缺口约20万吨,这是由于自2005年下半年起,国际上频繁爆发铜矿工人罢工事件,影响了铜矿和精铜的供应,从而支撑铜价持续走高。而高价又会继续引发工会力争提高工人工资,这将继续扩大生产商生产受挫的可能性,抑制铜的扩产。 今年年初,全球库存水平有明显改善,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库存从不及10万吨增加到13万吨左右,但比起历史100万吨的高位库存,库存总量仍处于相当低的水平。 “实际上,有更多证据表明供应面吃紧,降低需求似乎是遏制铜价大幅扬升的惟一方法。”英商巴克莱资本国际在其报告中称。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的分析师张芳认为,西方国家经济的向好仍然是支撑铜价的最主要的因素。 张芳还强调,中国因素不容忽视。中国作为铜消费大国,消费量已经占到全球总量的20%,稳居世界第一。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将斥资9000亿元人民币用于中国电网建设,这意味着中国对金属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将大幅增加。 另外,其他一些与中国国情相似的大国,如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也均显示出了对有色金属需求的旺盛。 基金的介入 张荣辉表示,目前投资基金的介入已成为有色金属价格持续走高的主要动力。从2005年起,商品期货的超级牛市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或投机者的蜂拥而至,这种疯狂的暴利效益吸引了无数基金前赴后继,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涨一浪高过一浪。 对此平安证券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师彭波也表示,目前铜的金融属性已远远超出其商品属性。就国内来看,房地产等投资受到宏观调控后,有大量资金转到有色金属投资上来。 英商巴克莱银行出具报告显示,基金投资规模的增长势头并没有结束。2005年商品投资已达到了500亿美元规模,并预计将会在未来3年内继续增加500亿美元。 未来难料 “索罗斯说商品市场将会有10年大牛市,可怎么看待这个‘牛市’很重要。”张荣辉表示,从目前经济发展和通胀角度看,有色金属的确呈现出很强的上升趋势。 而彭波认为,未来铜等有色金属价格将面临回落,但回落的幅度有限,而且不排除再创新高的可能。 从需求角度看,高价金属原料对相关制造业造成了挤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需求,因此有色金属价格将有可能回落。“但由于国际上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对有色金属需求十分旺盛,这些都抑制了价格回落的幅度。加之目前有色金属已偏离了其商品属性,表现更多为金融属性,不确定的因素大大增加,未来再改写纪录不是不可能。”彭波感叹说。 原料企业 有色金属公司业绩飙升 4月前后,多家有色金属企业公布一季度业绩,受国际铜价上涨形势影响,业绩都有大幅上涨,其中江西铜业净利润上涨96%,G铜都主营业务上涨75%,其中净利润上涨7%,另外铜的加工企业利润也有上涨,G云铜主营业务一季度收入增长91.3%. 在各公司的一季度业绩公告中,都不敢忽视国际铜牛市的强势背景。铜都认为公司的“经营业绩稳步提升,创历史最好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基金强势推动和铜价屡创新高。 云铜由于2006年以来国际国内铜市场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扬,主产品产销量也比上年同期明显增加。公司预测,如果二季度价格没有明显大幅度下调,年初到下一报告期末本公司的累计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会增加150%-200%。 江西铜业受益于铜、金、银价格上涨,报告期内,本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及净利润同比有了较大增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人民币45.1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4.8%。实现净利润人民币9.1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96.3%。 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任云鹤认为,铜价一路高涨、高位运行对于国内铜企最为首要的影响就是业绩的快速、大幅的上涨,对于企业扩大产能刺激生产等作用是肯定的。 国际铜价的一路攀升,让铜企对2006年前景更加看好,但依然未能放松警惕,灵活的套期保值操作依然必要。江西铜业2005年报公布了上半年在铜期货上的套保头寸遭受的账面损失,平仓后相对期货结算价少赚人民币5.46亿元。 江铜集团总经理何昌明曾表示,江铜参与期货交易的目的就是锁定价格,实现企业目标利润,保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牟善同分析认为,目前铜市上的波动也促使上游铜企在套期保值的参与和操作上趋于谨慎。 五金企业 “现在不是谈利润,而是考虑保本问题” “现在不是谈利润多少的问题,而是要考虑能不能保住成本。”作为中国电缆行业企业第5位的中国兴乐集团的总经理虞一杰说。据他介绍,兴乐集团每月要消耗掉1500吨铜材,近三年来,铜价从每吨14300元涨到昨天的39400元,高了几乎三倍,但产品价格只上调了60%.一般来说完成订单的周期在三五个月至一年,“现在接到订单一核算,还有两个点的利润,但到交货后发现,保本都成困难。”虞一杰无奈地表示。 目前以铜、铝、钢为主要原料的五金企业和建材企业都受到很大影响,电线电缆、厨卫产品等价格都有上涨,而灯具、卫浴产品则普遍有10%的涨幅。 温州唐先生的企业主要生产卫浴用品、镜子等产品。一个多月前,预计不锈钢原材料价格会上涨,唐先生多进了一批原材料库存。现在,他企业所需的不锈钢原材料价格约24000元/吨,比一个月前又贵了约1500元/吨。 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企业的资金周转不如以前。 虞一杰告诉记者,对很多铜产品供应商来说,缩短结账周期、加速资金流动也是一种降低风险的途径。以前都是4到6个月的结账周期,现在缩减为2到3个月。 目前大多数五金企业只能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部分化解成本压力,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减少浪费等生产环节也可逐步“解压”,有的企业则考虑在产品款式和功能上多下工夫,以独特的产品吸引客户,继而适当提高价格,转嫁部分因原材料涨价而带来的压力。 汽车制造 零部件厂商饱受压力 调整低档车产品结构 “没有办法啊,就像油价的上升一样,这个成本只有我们自己去承担,整车生产厂商是不会和我们一起分担的。”上海众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邬全法对记者说。 目前钢材和有色金属价格的上涨已经给上海众力增加了3%-5%的生产成本,也只有下游厂商如金属深加工的企业等来消耗这部分增长的成本。 邬全法表示,整车厂商只有在成本上升15%以上的时候才会考虑一些差价因素,零部件的价格才可能上涨。 中国汽车产业协会相关产业分会首席资讯分析师贾新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钢材价格上升主要影响的是零部件的价格,对于整车来说,受冲击较大的是低档车。他告诉记者,目前低档车价位比较低,利润空间很小,最少的只有二三百元。现在很多低档车旧款,涨价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涨价,反而像给老太太穿花衣裳,显得不合时宜。 而主要生产中低档车的浙江吉利则大量减少了低档车的生产比例。“2005年,吉利生产的14.8万辆车中高档产品豪情、美日的产量分别为4.8万辆、7.6万辆。而2006年第一季度,豪情产量由原来占总产量的1/3降到了不足1/7,为8700量,而美日到目前已经没有再生产了。”贾新光告诉记者。 上海通用汽车一位人士表示:“公司并不会因钢材价格上涨而受到影响,2004年钢材大涨价时,他们几乎可以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家电企业 成本增加 出厂价格没有涨 广东志高空调北京产品管理中心总经理春晋京告诉记者,铜是空调最主要的原材料,占了60%以上的份额。从去年10月到现在,铜的价格从36000元/吨疯涨到了现在的72000元/吨。而厂家制定的出厂价格往往是1年内的价格,并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轻易变动,目前广东志高不会调整出厂价格,只能通过降低通路费用来消化这种压力。 格兰仕、长虹空调等家电企业也对记者表示并没有调高出厂价。 降低通路费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厂家的促销、降价力度。据了解,制造成本约占空调整体成本的1/3.和去年相比,今年原材料中必需的钢上涨70%,塑材上涨74%,铜上涨43%,原材料上涨使空调总成本上涨了15%-20%。不仅如此,洗衣机和冰箱也承受了一定压力,在有些卖场单品价格上涨了50元-200元。 对于外界盛传的家电企业可能结成价格联盟以应对成本的上升,春晋京认为由于各家企业的产品质量、品牌价值以及竞争关系,价格联盟的想法不太可能,即使尝试了也不会坚持太久。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主任陆刃波认为,到目前为止,空调产品在技术上没有太大的突破,同质化比较严重,而且在供大于求的前提下,空调涨价是很困难的,因此他认为家电大幅涨价的可能性不是太大,反而还可以略微下降,特别是普通空调。 “原材料的涨价靠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成本的降低来消化,它不具备转嫁到消费者头上的条件。成本上涨还有利于行业加快品牌的集中度。”陆刃波说。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苏曼丽 实习生 孙喆 钟晶晶 胡红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