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贵金属市场 > 贵金属投资 > 正文
 

摩根-金龙热恋缘何骤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 11:23 中国经济周刊

  一个是全球资本市场上的运营高手,一个是怀揣国际化梦想的成长企业,期待中的“姻缘”却在接近高潮时戛然而止。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勇/郑州报道

  “我们已经有三个月没有打电话了。”

  在向《中国经济周刊》回味起与摩根士丹利的“热恋”时,河南金龙铜管集团公司(下称“金龙”)的一位高管不无怅然,“其实,我们跟摩根之间的接触,连审计环节都已经结束了。……现在咋就不吭声了……”

  正是乍暖还寒时刻,此番语境里的摩根士丹利,好似一个新婚前“落跑”的新郎,已渐行渐远。

  “摩金恋”缘起

  摩根士丹利与金龙结缘还要追溯到一年以前。

  2005年,空调与制冷用精密铜管产量已经占到世界总量七分之一的金龙,毫无疑问地雄居该行业全球第一的宝座。而其迅速发展的态势,更令业界侧目。

  —2003年,投资2亿元建成外翅片铜管国债项目;2004年,投资3.2亿元在珠海建设6万吨铜管项目;2005年,总投资5亿元的金龙工业园6万吨精密铜管项目破土动工,同时将我国生产铜管最早的企业—江苏仓环3.2亿资产收至麾下,把昔日的竞争对手变成了手下猛将。

  相关资料显示,金龙的生产规模已由2003年的11万吨跃至目前的21万吨,其麾下的中原、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精密铜管制造基地在国内已呈鼎足之势,主导产品生产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独占国内精密铜管市场的“半壁江山”和全国精密铜管80%以上的出口量;日本松下、日立、韩国LG、美国约克、法国凉宇、泰国富士通等国际知名制冷企业纷纷与之结为“战略合作伙伴”。

  金龙的“江湖地位”,正是摩根士丹利施以青睐的根缘。金龙的一位高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为与金龙联姻,摩根士丹利亚州公司2005年专门组成了一个5人工作组,就金龙的技术优势,经营状况,管理团队和全球市场环境进行了长达1年的综合调研,并在金龙的积极配合下完成了对该公司的财务审计。如此种种,似乎双方的“恋情”已到了马上就要披上“婚纱”的阶段。

  “他们的眼力的确令人佩服。”3月13日,听说摩根士丹利欲与金龙“结缘”,在投行界浸淫10余年的九鼎投资证券分析师肖玉航没有半点惊诧,“摩根看中的企业,都是在国内乃至全球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作为一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全球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在全球28个国家设有600多个办事处。“从大型龙头公司的股票发行上市承销,到大型跨国公司的并购及战略投资、二级市场的直接投资等诸多领域,摩根士丹利都有极佳的业务面及赢利点”。

  而在亚太地区,摩根士丹利已活跃30余年,其投行业务中的精典剧目也在中国频频上演。

  “除了去年6月,摩根士丹利将蒙牛乳业在香港联交所运作上市,随后三次套现26.125亿港元,投入产出比近550%这一精典案例深受业内推崇之外,他们对平安保险、南孚电池、恒安国际、永乐家电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的投资与套现也非常成功。”肖玉航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不过,被普遍看好的“摩金恋”却在双方感情白热化阶段骤然转冷,而摩根士丹利新近的投资举措更令人对这次“姻缘”能否终成正果产生疑问。

  2005年12月29日,摩根士丹利控股的MS亚洲投资公司宣布,已就购买内地大型企业海螺水泥14.3%的股份与其母公司安徽海螺集团签署正式协议,后者同意将其持有的海螺水泥的13200万股国有法人股转让给摩根士丹利。同是与国内行业龙头的牵手,曾经轰轰烈烈的“摩金恋”何以陷入了“冷战”?

  “落跑”的猜想

  “让它望而却步的原因,应该还是其利益很难实现。”一位投行人士分析,“而国内外持续高涨的铜价为家电制造业带来的压力与风险,应该是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资料显示,2005年1-7月,中国国内空调制造业产量下跌了21%。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空调和冰箱制造业很难消化掉原材料上涨所带来的成本攀升,而家电制造业正是我国的第二大铜消费市场。

  “近年来,国际国内期货品种中,铜的价格保持连续上升势态,特别是去年以来的升幅更是惊人。”长期关注铜市的证券分析师肖玉航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主力品种—铜607(代码CU607)已由2001年的每吨14000元,上升至目前的每吨47000元;铜605(代码CU605)品种同期表现也是非常强劲,目前维持在每吨48000元的历史高位。作为价格风向标的伦敦金属交易所期铜也在春节过后大幅上涨,之后虽然回落,不过仍徘徊在“近年来的历史最高区域”。

  肖玉航认为,“铜市中短期供求关系紧张依旧、不断下降的铜库存以及投机因素是支持期铜价格强劲上扬的三大重要因素”。他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全球精铜产量与消费量仍将维持缺口供应,国内精铜市场则呈现基本维持当月供需平衡的“弱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旦供应出现问题,而消费量又未立即受到抑制,仍有可能刺激铜价创出新高。

  事实上,沪深股市中的铜业板块如江西铜业、云南铜业等已经实施了联动上涨。上游企业产品价格上涨必然对相关下游企业带来负面影响,金龙作为这条产业链条上的一环,压力与风险已无可避免。

  显然,在铜价起伏难料的危局中寻找投资商机,摩根士丹利的每一步都存在风险。

  国际化之梦

  不过,在铜价高企的考堂上,金龙的成绩单依然夺目。

  2005年,金龙共完成产量14万吨,销售收入53亿,出口创汇1.5亿元,利税2.7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2006年,金龙的销售收入目标是70亿元,2007年为100亿元,目前18万吨的铜管产量已被国内外客户全部预订,实现本年度的销售收入目标几无悬念。

  如此惊人的业绩,来自于金龙对尖端科技的独家掌握。

  近年来,金龙对外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清华大学、日本岐阜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联盟,对内不惜血本进行技术创新,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均在1.5亿元左右,并因此取得了600多项技术成果、60项专利技术和 6项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权。正是金龙的这种技术优势使铜价上涨带来的压力得以有效消解。

  那么,“衣食无忧”的金龙何以看中了摩根士丹利这位资本枭雄?

  “它(摩根士丹利)运作的不仅是金融,还可以运行管理、运行文化、运行品牌……”金龙某高管向《中国经济周刊》感叹,“我们想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没有强大的资本链,怎么国际化呀?不可能!”

  显然,对于金龙的决策者而言,“建设一个国际化的样板企业”离不开企业融资、海外上市、债券发行、企业并购等资本运营,而摩根士丹利正是在这一领域里长袖善舞。3月13日,摩根士丹利传出消息,已经成功为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Morgan Stanley Real Estate Fund) 完成42亿美元的资金募集,投资者来自北美、欧洲、亚洲、非洲以及澳洲,包括大型的退休基金公司、捐赠基金和信托基金以及个人投资者。据称,未来几年内,该基金将在亚太等地区买入多元化的资产组合……不过,这一切皆与金龙无缘。

  虽然眼下金龙展现给外界更多的是洒脱的姿态,暗中却不敢有半点懈怠。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的是,他们与美国、德国两大企业巨头的深度合作。“形成两个组合领军世界。”上述金龙高管毫不掩饰他们的战略图谋。

  至于与摩根士丹利最终能否“完婚”,金龙目前“无可奉告”。3月10日,《中国经济周刊》致电摩根士丹利北京代表处,相关人士也表示“不太清楚”,建议记者向设在香港的摩根士丹利亚太地区总部求解,记者随即致函该部,但截止发稿,尚无回复。

  或许,“摩金恋”的故事仍将继续,因为一切皆在利益的指引之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