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大豆研究 > 中国中期专栏 > 正文
 

研究:库存压力继续增加 大豆期价后市仍偏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 07:53 北京中期

  一、上周行情回顾

  本周豆类主力合约已由0605转到了0609合约上。连豆主力合约0609上周先扬后抑,最终收于2741点,较其年前最后一周上涨了仅仅3点。豆粕主力合约0605和0609本周分别收在了2290点和2361点。豆油本周走势也和大豆、豆粕如出一辙先涨后跌,最终收于5080。

  上周主导豆价先涨后跌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年后开盘第一天几乎所有期货品种全线暴涨,尤其是与大豆正相关性很强的玉米更是量价同时创出新高,这使得大豆也跟随其后出现上涨。其次,美国农业部公布的大豆供需报告继续偏空,这使得美豆价后半周震荡走低,从而也拖累的连豆价格的下跌。最后,南美天气依然比较稳定,使得投机基金缺乏主要炒作题材。综合以上原因,豆价后半周走势明显偏弱。

  那么后市豆类市场价格将何去何从呢?以下将通过影响豆类市场当前的主要因素对后市行情进行阐述与分析。

  二、大豆市场因素分析

  1.2月份大豆供需报告继续偏空,全球库存压力继续增加

  2月9日美国农业部公布了2月份的大豆供需报告。从美国方面来看,农业部把美国出口量继续向下调整到了9.1亿蒲式耳,较上月报告下调了4000万蒲式耳。其原因在于中国对南美大豆需求大增而对美国大豆兴趣在下降。 库存方面,由于出口量被下调,因此期末库存再次被大幅向上调整,达到了5.55亿蒲式耳,是去年同期报告数值的2倍左右。库存消费比也由上月的17.8%上调到了本月的19.9%。

  大豆全球供需方面,美国农业部继续调高了全球期末库存。由上月的5315万吨调高到了5383万吨。并且农业部还调低了世界大豆压榨量,由上月的2.14亿吨下调到了2.13亿吨。全球大豆库存消费比的预测值更是继续增加到了25.2%

  总体上来看,此次报告主要是上调了了期末库存量。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库存量大幅增加所致。由于中国大幅度提升南美豆的进口数量,使得美国大豆对中国的出口量大幅度降低,因此不得不把部分出口大豆转为期末库存。综上所述,由于库存大幅增加,需求相对减少,因此全球大豆供给压力依然不小。

  2. 海运费持续在低位徘徊,不利于豆价上行

  截止至2月10日,北美和南美国际粮船到中国港口的运费分别为36.58美元/吨和38.08美元/吨,较其1月中旬的价格平均下跌了10%左右。原因主要在于运输能力过剩所造成的。从05年7月份到现在,海运费一直在50美元/吨和35美元之间这个低价位区域来回震荡。这也使得国内进口大豆的成本在下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抑制大豆价格的上涨。

  3.南美天气比较稳定,基金尚无热点炒作

  南美大豆主产区在未来几天有零星阵雨和雷阵雨,气温接近正常温度。众所周知,每年的2-4月份豆价的上涨与下跌主要是受到南美天气变化的影响。但由于目前南美天气相对稳定,致使基金也只能耐心等待炒作机会的出现。CFTC美豆基金最新持仓数据显示,基金(不包括期权)持有多头仓位5万多手,较其上周基本持平。空单则由上期的7万多手减少到了6万多手。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基金多空持仓比例基本相同,这说明南美天气的稳定使得基金的持仓显现出了游离状态。

  4. 大商所注册仓单快速减少,但豆粕需求依然不旺

  截止2月10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公布的大豆数据显示,大豆一号的注册仓单较上周骤减了7000多张。这一数值是继2005年9月23日(-12240)以来的第二高峰值。一般来讲,注册仓单的快速较少,说明现货市场交易活跃,库存消耗速度在加快,从而有利于豆价的上涨。

  三、下周行情展望——消化报告利空,先探底而后止跌启稳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预计下周豆价前半段有可能下跌探底,以消化供需报告的利空因素为主。后半段豆价能否止跌回稳主要就要看南美天气是否会发生大的干旱以及玉米的价格能否继续走强。

   研究:库存压力继续增加大豆期价后市仍偏弱

走势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研究:库存压力继续增加大豆期价后市仍偏弱

美湾和南美到中国运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研究:库存压力继续增加大豆期价后市仍偏弱

大商所注册仓单增长情况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研究:库存压力继续增加大豆期价后市仍偏弱

国内豆粕现货价格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