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国内市场状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 20:04 华夏期货

  1、原料:铜精矿和废铜

  我国铜的生产结构非常不合理,铜的开采、冶炼、加工的产品结构是典型的"倒宝塔"。1997年国内生产的铜精矿金属含量为49.5万吨,只能提供电解铜生产原料的42%,电解铜产量为118万吨,而电解铜的这一产量又只能供应铜材生产能力的47%,铜材的产能在250万吨之上.这使得中国必须大量进口铜精矿、废杂铜;其次是粗铜;再次是电解铜,1997年这些产品的进口量依次为94万吨、80万吨、11万吨、8.8万吨。

  铜精矿的大量进口主要是因为国内产量有限,98年1-6月铜精矿产量20.37万吨,1998年计划产铜精矿37万吨,而消费量预计在80万吨,这样98年的铜精矿的进口量(含铜量)在43万吨左右.目前国内铜的资源条件不理想:铜矿品位低下,国内平均在0.7%,而国外的铜矿品位较高,如赞比亚3.5%、

澳大利亚1.8%、扎伊尔5%;储备贫乏,大型铜矿较少;开采难度大,多以井下开采为主。废杂铜方面,国内的回收率很低,中国工业发展尚属初期阶段,建筑物和制成品中也没有多少废杂铜可供回收,因此,做为生产精铜原料之一的废铜大约在15万吨左右,因此废铜的进口量一直也比较大。

  中国铜精矿和废杂铜的供求如表所示:

  单位:万吨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铜精矿

产量

34.57

39.56

44.52

43.91

49.55

进口(实物量)

24

25

48

83

94

进口(含铜量)

6.7

7

13.4

23.2

26.3

供应量

41.27

46.56

57.92

67.11

75.85

废杂铜

进口(实物量)

57

77

12

71

80

进口(含铜量)

17.1

23.1

3.6

21.3

24

  数据来源:安泰科信息中心、中国海关总署

  显然,随着冶炼能力的不断扩大,国内对进口铜精矿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铜精矿价格是随电解铜价格的涨跌而变化的,目前世界铜精矿的供应正在经历电解铜价格走弱的联动反应。1994年下半年由于世界铜价不断上升,最高达到3080美元/吨,投资开采铜矿的兴趣日渐浓厚,铜矿的开采量大幅增加,从而导致95、96年铜精矿出现过剩,世界铜精矿产量达到1011和1081万吨,冲破千万吨的大关。而进入1997年的下半年,铜价受到亚洲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日本和南韩这两个铜消费大国(合起来消费量达200万吨)进口量大幅滑落,致使全球铜供应过剩40万吨,铜价跌入漫漫熊途而难以自拨。这即意谓着铜精矿的生产利润迅速下降、甚至在铜价跌至80美分/磅(1760美元/吨)之下就有95%的铜矿山出现亏损,98年年初至今,铜价在72-80美分/磅(1583-1775吨/美元)之间波动,为降低亏损,各矿山被迫刮起了的停产减产的风波,产量大为削减,估计未来三年削减的数量在20万吨之上。

  我国铜精矿产量:

  单位:万吨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铜精矿产量

34.57

39.56

44.52

43.91

49.55

  数据来源:安泰科信息中心

  做为另一主要原料来源的废杂铜市场受消费市场的影响较大,一般消费水平越高,废杂铜的回收量也越大,97年7月以后,东南亚危机使这一地区消费量下降,全球废杂铜的供应量相对也跟着减少。另外,一些西方国家的工业设备更新速度有所放慢,也引起废铜供应拖后。废铜不足相对更加剧了铜精矿的短缺,那些原来可以用废铜的冶炼厂转而用精矿。

  此外,全球精矿的增长速度已经赶不上铜冶炼能力的增长,因为95年的高价位同样也吸引了冶炼厂的新建与扩张,目前投产的产能虽未能全部发挥,个别建成的冶炼厂因铜价低、成本高推迟投入生产,但这仍然使精矿的供给相对短缺。这一状况在中国更为明显,除了冶炼厂的扩建步伐加快外,矿山也积极投产兴建冶炼厂,国内冶炼能力增长明显快于矿产品的增长。

  2、精铜

  由于中国国内铜资源短缺,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精铜的净进口国,国内生产满足不了需求,但是到1997年供不应求的格局被打破,首次出现了国内精铜的产量大于消费量。国内精铜产量提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铜精矿产量并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废铜供应量也很有限,精铜产量的提高依赖于国内精炼能力增强,通过进口铜精矿和废铜提升了产量,同时,1997年与1996年相比,国内精铜的消费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我国精铜的生产和消费情况如下表:

  单位:万吨


1990

1995

1996

1997

中国消费

68.0

114.8

116.1

102.5

中国产量

22.7

108.0

111.9

117.9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计划部统计报表

  受东南亚地区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地区铜消费量下降10-20%。世界铜消费第二大国日本和第五大国南韩的精铜消费与进口大幅度滑坡,降幅达10%以上,因而,周边地区对国内精铜的消费也构成一定的影响。

  3、铜材

  我国铜材的加工生产能力远大于产量,1997年铜材产量146万吨,而产能可以达到258万吨。铜加工材或者说铜材(MATERIAL),按原料不同可分为紫铜材和铜合金材,其中紫铜材产量占较大的比重,在70-80%之间,铜合金加工材相比要小。一般我们说的铜材是包含了紫铜及铜合金材。

  目前,全国共有铜加工企业有1373家,唯一的特大型企业仅一家――洛阳铜加工厂,中型企业占5%,绝大部分是小型企业,占95%。铜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和河北三省,三省几乎占全国铜加工企业的一半。铜材出口中,96%是出口到东南亚地区。

  按铜材产品用途不同可分为:

  1) 线材(WIRE、RODS)  

  2) 棒、杠、型材(BAR、TYPE)

  3) 板、片、带材(PLATE、STRIP)

  4) 管材(TUBE)

  5) 箔材(SHEET)

  1)线材:

  以电线电缆为主。主要做为导体广泛用于通讯、电力输送、宇航、铁路电气等方面。其产品大类分为:电力电缆、电磁线、市话电缆、电器装备用缆、裸线等,各类产品的用铜比例如下:

电力电缆

电磁线

电磁装备用缆

市话电缆

摞线

其它

比例

29%

25.3%

23.6%

10%

7.8%

4.3%

  目前,我国国内电线电缆行业其综合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东地区电线电缆企业占全国的51%,其次分布在中南地区,占18%,华北和东北地区各占10%。华东地区之所以集中了我国电线电缆行业一半以上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因为该地区需求强,消费量大,是此行业最大的消费地区。

  在铜加工材(铜及铜合金加工材)产量中,线材(电线电缆)所占比重最大,一般都在60%以上,以1997年美国、日本与中国的线材占铜材产量的比重为例:

  单位:万吨


国家

产品

1997

百分比

美国

铜材

283

线材

208

74%

日本

铜材

105

66%

线材

146

55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