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南 发自深圳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刚刚走过第三个年头。在CEPA第二、三阶段实施协议中,分别允许香港金融机构可以参股内地期货公司、内地期货公司可以赴港设立分支机构。近一年来,在内地金融衍生品市场咄咄逼人的成长态势下,一股“走出去,请进来”的热潮在香江两岸不断涌动。
香港大福证券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黄绍开、中国国际期货公司总经理马文胜、金瑞期货公司总经理姜昌武,在这股热潮中,运筹帷幄。他们,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既是拓荒者,也是引路人……
香港大福证券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黄绍开:
股东结构不再是问题
执掌了19年大福证券的黄绍开,将公司的二次创业,投向了广阔的内地市场。
这家成立于1973年的香港本土券商,在香港面临着来自许多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如果仅仅把眼光盯在香港,注定是一场愈演愈惨烈的自相残杀的游戏,毕竟,那些具备国际资金背景的大机构,拥有着更自如的发挥空间和竞争手段,大福证券唯一的优势在于立足香港本地,背靠内地市场。
从未放弃力当第一大股东的心愿
第一次与黄绍开接触,是去年8月,CEPA第二阶段细则正式宣布,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可以参股内地期货公司。电话那头传来的是黄绍开略带激动的声音:“我们看好内地市场的金融期货业务,打算参股内地期货公司,要做就做大股东。”
未曾料到黄绍开如此直率,在细则刚颁布的时点,股东结构应该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毕竟,CEPA第二阶段细则要求,港澳机构在合资期货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49%,要做大股东其实并不容易。
果然,在接下来的谈判进程里,大福证券尽管受到许多内地期货公司的热情邀请,但最终总是卡壳在持股比例这个节骨眼上,大福证券很难找到合适的内地股东充当另两家小股东。
近日,记者再次致电黄绍开,他表示,目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合作对象,股东结构已经不再是问题。
其间,已经历时近1年,大福证券力当第一大股东的心愿从未放弃,黄绍开的魄力与执著可见一斑。
1987年,时年46岁的黄绍开出任大福证券集团董事总经理,19年里,他创下多项证券业先河,大福证券成为香港金融界具有领导地位的上巿证券商之一:包括连续六年被亚洲货币、 Finance Asia、欧洲货币及资本杂志等国际及香港财经机构评为“最佳本地证券商”等。而黄绍开本人曾担任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委员会成员达7年。
在今年深圳的一次见面会上,黄绍开与大福证券的整个领导团队出现在媒体面前。从如此庞大的阵容看,他们对内地市场似乎志在必得。席间,黄绍开宣布:“大福证券要做大中华地区的大券商。”
参股内地期货公司,是黄绍开战略的第一步,其在大股东身份上亦是孜孜以求。在黄绍开的规划里,期货、证券、投资咨询等均是大福证券扩张版图的途径。
布点内地城市
随着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出台,而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首阶段刚正式落实,给香港金融机构创造了庞大的市场商机。黄绍开也洞悉先机,在内地多个重要城市设立据点,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集团又于西部重点城市成都设立机构。
“希望成都的业务能尽快正式展开,现在办公室都在装修中,并正在申请牌照。”黄绍开说。其于内地的分支机构,通过全资拥有公司做投资咨询顾问业务。“事实上,内地对于经纪业务是有限制的,若我们要做的话,也只能当一个小股东,因此现在内地的主要业务是做包销、上市等一级市场业务。”
黄绍开表示,现时已于内地各主要城市设立据点,以网络而言,目前已十分满意,但仍会积极寻求机会,于其他城市设立据点。“国家的政策现在开放了,或许会加快了我们发展的速度,因此发展内地业务是我们的主力发展方向之一。”
至于QDII,黄绍开认为这方面香港肯定会得益。“内地居民以往买外地的债券及证券存在灰色地带,是不鼓励的,但现在有关疑虑已不存在了。”黄绍开说,大福证券现已有不少内地投资者,他们大部分都是优质客户,在香港有港元账户,并已于香港进行交易,而QDII落实,内地一般投资者也可以抽调2万美元到境外投资,对香港市场是好事。
对于内地期货公司到香港设立分支机构,黄绍开表示,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市场的大舞台,内地公司可从中学到许多经验。当然,起步初期,内地公司不会对香港金融机构带来太多竞争压力,在学习中培养人才、开拓市场、逐步成长,是内地公司起步阶段应有的定位。
黄绍开档案
●1941年,出生于香港
●澳门东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1987年11月至今,任香港大福证券集团公司总经理
●曾任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委员
●2002年,任香港董事学会副主席、并获杰出董事奖
●2005年,任香港网上经纪协会副主席
声音
人才济济、经验累累的香港,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能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并担任重要角色。
金瑞期货公司总经理姜昌武:
亟须政策松绑
得知公司获准首批赴港开设分公司的消息,姜昌武正在前往南昌的火车上。
“意义深远,困难重重。”姜昌武用这八个字向《第一财经日报》表达赴港的心情。
三个多月来,作为一家江西铜业集团控股的期货公司老总,一直在把握机遇和迎接困难之间进行着香港分公司的筹建工作。
对于CEPA提供的舞台,姜昌武一直很向往。这种向往源于他对内地期货公司长期单一业务的突破愿望。
期待一个更大的突破
十多年来,尽管金瑞期货在商品期货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姜昌武仍然感觉公司必须借助国际化的力量。
在他看来,内地期货公司受制度和环境制约,无法开展全方位的期货中介服务,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经营模式单一,收入结构也十分单一。而香港法例对期货公司的业务监管相对宽松,通过申请牌照,内地期货公司分公司在香港均可开展经纪业务、投资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等多种经营,从而开辟新的盈利模式。
“在香港的业务试点,对于内地即将开展的金融期货业务,还能起到一种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培养人才的反向促进作用。”姜昌武对记者表示。
近日,有关金融期货交易所即将挂牌运行的消息,正成为内地期货市场的热点,对于即将兴起的内地金融期货市场,姜昌武也在磨刀霍霍。一边是香港分公司,一边是内地金融期货业务,姜昌武认为并不冲突,“只有很好的走出去,才能更好的请进来”。
由于香港期货市场只有金融期货品种,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经验,可给长期缺乏金融期货的内地期货市场带来启发。姜昌武认为,通过设立香港分公司,经营金融期货和期权的代理业务,这将拓宽公司现有的经营领域,实现业务范围从商品期货代理业务向金融期货代理业务的扩张。
目前,姜昌武已经多次前往香港开展调研,在看到香港市场机遇的同时,他深深感到香港分公司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小。
由于主要从事期铜的套期保值服务,姜昌武熟谙内地投资者对沪铜和伦铜的跨市套利交易。据他估算,2004年内地投资者通过香港在LME(伦敦商业交易所)的单边交易量最高超过40万吨,价值约为100亿元人民币。就算未来交易量只有2004年的一半,但在长期铜价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市场价值不降反增,按100亿元、5%的交易保证金计算,仍有5亿元的保证金存放在香港,这将会是一块很大的市场蛋糕。
但是现有的外汇和期货监管体制下,这样的操作没有法律空间。因此,内地期货公司的香港分支机构亟须政策松绑。“我期待着CEPA政策能有一个更大范围的突破,在不影响经济安全的前提下,解决这些制约业务拓展的问题。”姜昌武表示。
艰难的学习过程
当然,姜昌武还需要解决香港分公司的高管人员选择等一系列难题。
按照香港证监会要求,香港注册期货公司必须至少有一名取得香港期货高级管理人员从业资格的经理,并长期在香港负责管理事务。这个看起来并不苛刻的条件,对于长期奔忙于内地业务的期货公司来说,却成了一道不低的门槛。这意味着,在暂时无人取得该资格证书的情况下,金瑞期货必须聘请香港管理人员担任高管。
“这将带来公司文化、经营理念等方面的磨合问题。“姜昌武表示,”同时,香港分公司的经营成本很高,办公场地租金、员工住宿租金、员工工资、交易设备等都是不小的花销。”
姜昌武甚至已经做好了前期亏损的准备。此时,支撑他坚持香港分公司筹建的,除了长久以来对国际化的向往,更有一种甘当小学生的精神。
姜昌武说,香港证券公司多数都拥有期货牌照,但更多的是从事金融期货的交易,商品期货经纪业务并不多见。此外,内地企业在香港的资金实力相当可观,潜力不容忽视。这些资金大多希望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率,期货套利交易对它们有相当的吸引力。这一切必须拥有良好的市场交易经验和人才储备。经调研,姜昌武发现无论从交易品种、交易通道,还是交易方式、交易时间,香港期货市场都比内地期货市场复杂得多,风险控制难度也高,这对内地期货公司是很大的挑战,是向香港同行艰苦的学习过程。他建议,作为第一批走向香港市场的六家内地期货公司,竞争自然无法避免。面对陌生的市场,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以团体的形式争取一条”绿色通道“。
“CEPA给了我们走出去的机会,这是一个甜蜜的过程,也注定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姜昌武告诉记者。
姜昌武档案
●1962年,出生于江西南昌
●中南大学在职研究生
●1985 年7 月至1993年9月,任职于江西铜业集团计统部
●1993 年至1996 年,出任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江西铜业出市代表
●1996年8月至今,担任金瑞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4年9月至今,担任深圳市期货同业协会副会长
声音
没有内地期货公司在境外期货市场的参与权和参与能力,根本谈不上国际化、争夺国际定价权等问题。
中国国际期货公司总经理马文胜:
在香港锁定三大客户群
CEPA第三阶段实施协议的签署,让马文胜离他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自CEPA第二阶段实施协议签署后,马文胜已经开始接到香港公司的合资邀请。他一方面欢迎港资参股,另一方面坚持内地股东对公司的控股地位,甚至希望以合资或收购的方式进入香港市场。
“我们要做中国期货业的民族品牌。”马文胜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这位年仅30多岁的少帅,管理着目前内地规模最大的期货公司——中国国际期货公司(下称“中国国际”)。实际上,2002年,中国国际迁址深圳,已经显示出他的决心。
锁定三大客户群
为此,马文胜一直在默默地做着准备。
从2002年起,马文胜陆续派出公司业务人员前往香港考察本地市场的监管模式,去一些驻港国际金融机构了解公司运作模式。香港多层次的期货市场运作体系让他感触良多,这条从经纪业务延伸到咨询、培训、融资、资产管理、汇率兑换等业务的产业链条,是他一直努力追求的综合化、国际化模式。
“中西合璧的香港市场给了我们练兵的机会,这种练兵,并非简单的模拟演习,而是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马文胜表示。
对香港本地机构和驻港国际金融机构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马文胜总结出这些机构的主要优势在于,雄厚的资本实力以及完善的全球市场通道。而这些,恰恰是内地期货公司所欠缺的。
当然,内地期货公司也并非完全处于下风,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是背靠广大内地市场,这也正是众多国际机构争相参股的主要原因。“我们熟悉内地市场,对内地投资者的需求更加了解,能够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服务。我相信,内地企业驻港机构对内地期货公司也是更有感情的。”马文胜表示。
在他看来,这场竞争是一个“扬优避短”的过程,首先依靠长处,打开市场,再弥补劣势,做大做强。
目前,马文胜已经锁定了香港分公司的客户群:一是以内地资金在港开设的公司以及持有香港护照的内地人;二是与当地投资机构合作,为其提供交易通道;三是为获得境外期货交易资格的公司进行交易代理。
对开发这三类客户群,马文胜显得踌躇满志。他进入期货行业的第一份工作是期货经纪人,曾经接触过成千上万个客户,对各种客户需求可谓烂熟于心。
香港是我们的“桥头堡”
“内地期货市场的经验可以部分移植到香港市场。”马文胜表示。
回顾担任经纪人的经历,马文胜体会最深的是,任何投机取巧的营销方式都是脆弱的、不可持续的。
马文胜讲述了自己几年前成功开发一家电解铝生产企业的例子。当时,这家企业根本不了解期货,不明白企业为何一定要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马文胜与这家企业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在整整3年时间里,马文胜让这家企业比较了做套期保值与不做套期保值的情况下,企业生产利润的区别,尤其是在铝价起伏不定的时候,企业的生产稳定性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终于,这家企业认识到了期货套期保值的必要性,于2000年尝试开展期货业务,至今,这家企业每年能从市场拿走1亿~2亿元的利润,成长为中国国际的一个核心机构大户。
“但这些经验还远远不够,毕竟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市场环境,有许多新的要求。”
为此,马文胜将合作的触角伸向了日本。他认为,日本期货公司的许多经验值得中国内地期货公司借鉴。日本期货公司擅长研究国际市场信息,将国内市场需求与国际市场动态结合得很好。
在马文胜的全力主导下,中国国际去年与日本三九期货公司达成了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建立了人员互派学习计划,并每天交换市场信息、行业研究信息。“通过这种合作,我们对海外市场越来越了解。”马文胜称。
目前,中国国际的香港分公司正在紧张筹建。而记者从业界得到消息,早在前年,中国国际已经与香港的一家机构开展合作,开拓香港市场。对此消息,马文胜不置可否。他只表示,由于毗邻香港,公司的国际化探索的确开展得比较早,只有早做准备,才能提前在香港市场站稳脚跟。
马文胜用“对接”来形容CEPA框架给深港金融市场带来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类似于荷兰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以及类似于大福证券等香港券商,纷纷参股内地期货公司,改变内地期货公司的股东结构。
“香港是我们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桥头堡,我希望通过香港分公司这艘旗舰来促进公司的整体改革。”马文胜表示。
马文胜档案
●1968年,出生于河南省滑县
●199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3年,加盟深圳中期期货经纪公司
●2000年,任深圳中期期货公司总经理
●2005年,任中国国际期货公司总经理
●2004年至今,任深圳期货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声音
在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中,期货市场比战争解决问题的作用更大。
内地期货公司是“单项冠军”,境外期货机构是“十项全能冠军”。要让内地期货公司真正体验大业务量和多品种经营,打开眼界,借鉴经验,从“单项冠军”变成“十项全能冠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