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正文
 

利多因素仍存在 商品牛市会否结束仍需观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 08:50 中国证券报

  全球加息浪潮似已兴起,国际资本开始回流,流动性泛滥有望改变,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结束有史以来的超级大牛市。不过,综合考虑其它因素,未来仍需进一步观察。

  5月中旬以来,对通胀的忧虑导致多国央行实施紧缩货币政策,造成股市震荡,商品价格下挫。截至昨日,纽约原油、

  黄金期价较历史高点下跌6.8美元和147.9美元,伦敦期铜和期锌暴挫1750美元和930美元,幅度高达20%和23%。

  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抑制货币流动性,减少全球范围内的货币供应总量,抑制“流动性泛滥”对商品期货市场的冲击;二是放慢经济增长步伐,降低就业数量,从而减少对大宗商品的真实需求。两方面都将对商品期货价格形成利空影响。然而,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商品牛市结束与否,尚待进一步观察。

  “息差交易”结构改变

  美、日等国利率发生变化,将使得长期以来派生出大量国际资本的“息差交易”模式改变,这些资本将陆续回落,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的格局有望得到改变。

  所谓“息差交易”,一般是指利用财务杠杆等工具从利率较低的国家借贷大量资金,转而投资到利率较高地区的

证券或者商品市场等,从而获得无风险或者低风险的套利回报。在此过程中,国际流动资本数量被成倍放大。例如,自2000年以来,日本实施负利率政策,美国利率水平也相对较低,因此大量来自美日等国的资金出于“息差交易”目的进入各类市场,而同期
股票
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低迷,美元持续贬值及通胀忧虑加剧等,使得大量资金涌入商品期货市场寻求保值或者投机,从而造就了本轮商品期货市场的超级大牛市。

  而随着日本和美国等加息进程的不断推进,过去有利可图的这类“息差交易”的收益逐渐下降甚至消失,全球资金流向将逐步“回笼”,货币过剩的现象逐渐改观,全球商品牛市或将发生变化。

  利多因素依然存在

  首先,加息周期是否真正形成还不明确。国际资本的主要输出国—日本和美国等货币政策均存在变数,日本央行虽然在3月份结束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该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却在6月15日一致决定通过了暂不加息的决定,以零利率继续支持日本经济的复苏。再看美国,自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已连续16次以每次25个基点的相同幅度加息,目前联邦基准利率已达5%,是近5年来最高水平。而6月14日美国“褐皮书”称,美国经济已经面临放缓迹象。据此,不少市场人士相信,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其次,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增长前景仍看好。“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并非通胀,而是增长步伐能否维持下去,”数家国际投行认为,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是当前股票和商品市场波动根源。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并不是坏事,经过3年的快速增长和近两年来的货币政策调整,美国经济已经进入“速度较低但更能持久”的增长轨道。日本央行6月15日的报告也认为,日本经济增长依然动力十足,出口和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在较高的公司利润支持下固定投资再次持续增长。法国巴黎银行上周五称,目前没有迹象表明冲对基金正撤离金属市场,基金将投资分散至商品市场的趋势似乎正在继续。“有色金属的需求没有变化,主导价格走势的因素在于供给”,“目前铜和锌的供应仍会不足,因此可能会出现空头回补引发的升势”。

  最后,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也并未因加息而走强,这种“标尺效应”仍将支撑大宗商品价格。6月14日,美国核心CPI数据公布后,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不涨反跌。更有国际机构指出,华尔街长期以来一直警告亚洲各央行出售美元的

外汇储备分散化做法,但事实上,美国国内在这方面的步伐更快,美国机构投资者管理的资产远高于亚洲主要央行加在一起的资产规模。他们在过去几年中一直稳步抛售美元,并提高所持有的海外资产,而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下去。因此,美元贬值的“标尺效应”不得不考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