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正文
 

通胀阴霾笼罩全球 热钱狙击加剧风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 13:32 北京现代商报

  6月5日,伯南克关于通胀的强硬言论使华尔街为之一震,但似乎更加印证了几日前一位专家关于“全球通货膨胀即将到来”的预言。种种迹象表明,通货膨胀的阴霾已经笼罩在了全球经济的上空。业内专家认为,全球通货膨胀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浮躁的“热钱”在不同资本市场之间的频繁狙击使投资风险空前加大。

  伯南克再次释放加息信号 全球面临通胀大考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6月5日在货币会议上发表誓言称,美联储在对抗通胀的过程中将保持警惕。这一与华尔街预期恰恰相反的言论让美国的金融市场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冲击波。

  伯南克还特别援引美国近期公布的数据为证。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3个月不包括食品和

能源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衡量的核心通胀率为3.2%,过去6个月则为2.8%。过去3个月和6个月基于个人消费支出的核心通胀率分别为3%和2.3%。伯南克称,这些发展状况不受欢迎。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赵锡军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需求拉升型,一种是成本推进型。目前,由于

国际油价的走高,导致各种原材料价格上升,从而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就全球形势来看,无论是美国、欧盟、日本,还是亚洲的经济都在转暖,这也是全球通货膨胀的一个表现。

  另一位专家更是一针见血指出了全球通胀的隐忧。他表示,全球通货膨胀率一年来上升了60个基点。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各大中央银行将不得不集中精力对付通货膨胀,而没有时间考虑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开始警惕通胀 紧缩货币政策出台可能性增大

  6月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京表示,继4月28日上调贷款利率后,央行近期内没有继续加息的打算。但周小川做这一表述的一个前提是“现在才6月初,目前5月份的经济统计数据还没有看到。现在还不方便说加息政策是否已见到成效。”这也意味着,假如5月份的经济统计数据有通胀的苗头,央行也不排除采取措施进行调控。

  而5月31日央行发布的2006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已经敲响了通胀的警钟。报告称,未来我国价格面临上行压力,必须高度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突出、流动性过多可能带来的风险。央行进一步出台紧缩货币政策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赵锡军表示,从2003年起,我国就开始对通胀问题进行关注。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现象,但货币的供给和投资的增加速度都出现了增长过快的苗头。一方面,由于我国

外汇储备已经突破8000亿美元,这使央行投放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越来越大,导致了货币流动性过大;另一方面,去年我国有11个行业产能过剩,预计今年产能过剩的行业可能增加,这就意味着前期投资过大,这也可能导致投资需求对原材料价格的拉升。另外,油价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会对我国造成通胀压力,所以应该密切关注这些问题。

  “热钱”频繁狙击快进快出 资本市场投资风险空前加大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球股市、债市、期货市场、黄金市场都出现了短暂的空前繁荣。然而行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以国际金价为例,刚刚过去的5月,国际金价先是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以令人目眩的速度飙升。5月12日,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期金更是一举创下了26年来的历史新高——732美元/盎司。然而,短短20几天,国际金价跌去了100多美元。昨日国际金价收在623.7美元/盎司,创下了本轮下跌行情的新低。经易黄金研究中心分析师于君星认为,近段时间黄金的快速下跌是投机基金获利平仓的结果。

  赵锡军认为,最近一段时间各国资本市场上升的同时,不稳定性增大。因为全球资金流动性的增大,使得资金的跨境流动性增大。“热钱”会从一个市场流向另一个市场,所以市场的波动性会加大,这也是周边市场目前出现大幅下滑的原因。

  对于投资者而言,“热钱”在资本市场的频繁出击无疑使投资风险空前加大。赵锡军表示,由于中国还是一个资本管制型国家,虽然也受国际“热钱”的影响,但没有开放市场明显。“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不稳定性是很大的,投资者要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多做几手准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