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正文
 

化中国因素为中国力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 09:51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钱进

  上周末,上海无疑是全球期货界和财经媒体关注的焦点。由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办的第三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非但有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上海市市长韩正、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周正庆等的到场,更有国际期货界的“大腕”——英国期货和期权协会主席睿雷栋(Roy Leighton)、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总裁Phupinder Gill等到场。

  在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对有色金属、能源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面对这个需求强劲的国家,全球市场对中国的关注度亦与日俱增。论坛上,国外国内专家就“中国因素”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昨天

  近几年,随着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对有色金属、能源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扩大,进口量越来越多,成为世界上商品需求的一支重要力量,国际上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国因素”。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大宗原材料的价格并没有因为中国的大量进口而走低,而是呈现节节走高的趋势。2002-2004年,大豆、原木、纸浆、羊毛、棉花、铁矿砂、锰矿砂、铜矿砂、铬矿砂、氧化铝、纸及纸板等11种主要进口初级产品进口量大幅增加,而进口价格也明显上涨,其中8种产品在这三年中的平均进口价格涨幅达到两位数(从13%-99%不等),而铁矿砂、铬矿砂、氧化铝3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涨幅竟高达3位数,分别为146%、154%和111%;2005年,我国钢铁企业被迫接受了进口铁矿石价格71.5%的涨幅,使得钢铁冶炼业大受其害;2005年1-9月,我国铜进口额就已经达到120亿美元,逆差103亿美元,相当于2004年的逆差总额,成为高铜价的最大受损国。

  因为这些原材料进口陷入了“一买就涨”的怪圈,一些国内企业于是开始选择参与国际期货市场交易来应对风险,可是由于对国际期货市场的内在运行机制缺乏相应了解,使得中国企业很快就成为国际投机基金的掠夺对象。2004年,国内企业“高价买石油”令我国为进口石油多支付将近100亿美元的成本,一年后又多支付了150亿美元;与此类似,2004年国内大批榨油企业进口大豆,因“买涨不买落”从而造成了所谓的“大豆风波”,进口大豆原材料成本急剧上升,对我国大豆榨油产业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此外,“

中航油”、“中储棉”、“铁矿石涨价”、“国储铜”等一连串危机事件也相继上演。

  今天

  作为巨大的需求增量地区,中国部分商品供求已经占到世界总供求很大比例,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金融市场的过程中,这部分需大量进口的大宗商品对世界商品的供求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与此同时,中国期货市场一方面反映世界供求状况,与国际期货市场价格走势方向基本一致,同时,也更多地反映出各期货品种(特别是金属品种)在国内的供求变化,体现“中国因素”,走出了独立的行情。

  在此次衍生品论坛的金属分会中,有专家对中国铜消费现状作了深入的分析。到2005年,国内精炼铜的表观消费已经达到360万吨,是1990年消费量的4.8倍,成为最近10年多年来全球铜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2002年起中国铜消费量已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铜生产也得到大力发展,中国铜工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铜行业关注的焦点。

  同时,与会嘉宾还特别就中国铝工业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熊维平博士在他的主题演讲中强调:“正如世界铝协年报指出的那样,世界铝工业如果缺少了中国,那是不完整的。”熊维平介绍说,过去5年,中国原铝消费的增长一直是全球铝市场的亮点,中国社会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电力、交通、建筑等基础行业投资增加,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包装业的快速发展,都直接拉动了铝的消费。2001-2004年间,中国原铝消费的增量占到同期全球铝消费增量的一半以上。2005年,中国消费原铝698万吨,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5年间,中国原铝人均消费量增长了近三倍,由2.7kg/年增加到5.5kg/年,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全球铝市来看,中国铝工业已经成为世界铝工业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铝工业不仅很早就与世界铝工业实现了联通互动,而且从2001年起,中国原铝产量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2005年,中国生产原铝占到世界原铝总产量的24.47%,原铝消费量也首次排名世界第一。2004年,中国氧化铝产量突破70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之后的一年产量继续大幅增长,达到851万吨,占世界氧化铝总产量的13.88%。2005年,中国铝加工材产能和产量双双跃居世界第一。统计资料表明,2001年以来世界原铝产量增量中,约三分之二来自中国,中国已成为世界原铝产量增长的主导力量。

  可以说,在全球铝市场链条中,中国市场无疑是最有潜力和活力的市场,“中国因素”已经是最活跃的因素。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包括铝在内的金属材料业消费需求的增长,为铝工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中国铝工业已经并且正在全球铝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许多人关注并肯定“中国因素”的同时,也有专家对此发表了不同看法。《中国铜业》总编王中奎就认为在铜铝市场中,西方国家把“中国因素”过分放大了。他表示:“中国的消费确实有所增长,但‘中国因素’是否就如人们说得那么大,我有不同看法。我看了资料,今年一季度,美国的铜消费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而中国的增速还没有达到这个数字。”荷兰银行亚太区金属主管Dominic Mound很支持这一观点,“在铜市场上强调‘中国因素’确实有一点夸大,不过全球铜消费在总体上持续增长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原因。”Sempra金属有限公司经济学家John Kemp也对其表示支持,他说:“现在国际市场确实有夸大‘中国因素’之嫌,一提到铜价,许多人就觉得是中国的巨大需求拉高了铜价。”

  熊维平博士对“中国因素”则有自己独到而精辟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但绝对不宜夸大,更不宜炒作。“由于中国的有色金属市场和世界有色金属市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融通互动,所以说“中国因素”一直以来就是客观存在的。特别以铝为例,近几年,中国铝消费和生产突飞猛进,对世界铝消费和供需平衡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现在世界上一些比较大的企业都在扩产氧化铝,而他们的目标市场就是以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市场为主,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国家的氧化铝进口量非常大,因而就必须要考虑到“中国因素”。在原铝方面,目前世界原铝的供应和消费大概是在3300万吨,基本还是平衡的,而一旦中国的原铝产量像前两年那样开始以每年100多万吨的速度提升的话,那么对世界原铝的供需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了。所以说,“中国因素”是客观存在的。熊博士如是说道。谈到对“中国因素”的不宜炒作,熊维平觉得,虽然中国原铝的消费生产如今在世界上位居第一,但绝对量并不是很大。这几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提倡科学的发展观,而中国企业也正在积极贯彻,其核心就是要彻底改变消耗矿产资源和消耗能源的状况,从而使中国的铝工业获得长远的发展。随着观念的更新,中国企业也开始明白,如果依旧按照以前那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那么把全世界的资源都给中国用,也是不够的,因此企业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利用国外和国内两种资源来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而这样的增长方式不仅对中国经济有利,对世界铝工业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另外一个不宜炒作原因,就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上是走合作、和平的道路,而不是肆意地去掠夺海外资源,可以说中国企业没有这个实力也没有这个能力。从中铝在海外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中铝在越南、巴西等国家的发展是利用它们丰富的铝土矿资源来开发氧化铝,在这个过程中,是与这些国家的公司进行友好合作,以双赢的方式来达到共同发展世界铝工业的目的。

  明天

  “今后,‘中国因素’对世界铝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作用!”熊维平博士信心十足地向本报记者表示。同时,他告诉记者,前两年由于我国原铝增长过快,打破了整个国际市场的供需平衡,但经过这两年中国政府实施的

宏观调控,效果已经非常明显,不但关闭了200万吨产能,更提高了电解铝(原铝)企业的结合度,企业数量由原来的140多家,下降到现在的98-100家(40多家企业由于环保、市场等因素相继关闭),而整个电解铝企业的平均产能开始从之前的仅仅4万吨,上升到现在的11万吨。中国铝工业所获得的显著成绩,不仅是对世界铝工业的积极贡献,也是从走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的路子缓解资源对铝工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金属流通协会会长李耀强也对记者谈了他的看法:“中国因素”肯定将会长期存在,只不过可能表现为一段时间影响非常大,过一段时间影响就相对小一点,因为中国的经济必然会持续、稳定地发展,国内市场对铜、铝等原材料商品的需求还将继续增加,所以“中国因素”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也必将会举足轻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