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正文
 

国际期货炒家联手逼仓 中国屡现重大投资损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 13:02 《环球财经》杂志

  邢国均/文

  在争夺国际商品定价权的竞争中,作为世界原材料需求大国,我们本不应当受制于人,更不应当让“中国因素”成为提升经济质量和维护经济安全的阻力。

  国际期货炒家这两年来大喊“中国因素”,甚至在实际行动上发生了多起“逼仓中国
”的事件。

  由于近年来中国逐步变成了世界加工中心,导致对原材料的需求大大提高,而国际炒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了“买中国”的概念。最近,这种概念又逐步演化成“逼中国”的概念,就是知道你要买,抬高价格,然后逼你买,不买不行!不但有色金属是这样,原油是这样,大豆(资讯 论坛)也是这样,铁矿石更是这样!

  屡屡出现重大损失

  1997年,中国的期货市场启动后,本应是中国期货人大展宏图、鼓足干劲的大好时机,给国内多少期货执著追随者们带来希望与梦想。然而,在这一年里,中国期货人,特别是湖南的期货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株冶事件”,给中国期货历史画下了一笔不小的伤痕。

  株洲冶炼厂在进行套期保值时的过量抛空而产生的大量投机头寸就成了国外金融机构资本投资者的“围猎”对象,他们有意拉高期锌价格,逼使缺乏现货交割能力的株冶最终平仓认输,上演了一场使国人潸然的“多逼空”一幕,亏损额1.758亿多美元。

  在2004年的最后一个月里,中航油事件的出现,划破了国际期货市场宁静的黑夜。在新加坡炒作原油期权,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折合人民币达45亿元还多。

  2005年,国人在风风雨雨的国际期铜(资讯 论坛)市场上,也连续折损,在国储局第三次抛售大量铜后,国际游资有预谋地反扑,又把铜价打了上来。中航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的分析师潘海声根据交易所公布的持仓信息保守计算后得出,中国期货市场仅在铜市反套利渠道中的失血规模至少有20亿美元。

  损失不是偶然的

  令人遗憾的是,上述案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知道,这些事件都不排除国际金融炒家联手操纵的可能。

  在当今国际期货市场上,各种衍生品,包括大宗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投机资金主要是资金雄厚、操作手法丰富的国际游资、风险基金和对冲基金等,而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衍生品交易方面的经验、策略、资金实力、管理方式等是无法与之相比的,所以屡屡出现重大折损,造成大量财富外流。

  另外,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决策监督机制。面对的是信息不对称,交易不透明,流动性差,交易结算和交易终止也具有很大难度的国际市场,因此,在风险存在放大效应的期货交易中,难免出现重大失败。

  国有企业资金在国际市场上冒险,成功了是决策者个人的成绩,失败了就要由国家买单。这样的代理人机制已经使得国内的大量证券和期货代理公司损失惨重,而在国际市场中,操作资金的规模和级别远高于国内股市,再加上期货保证金制度(即俗话讲的以小搏大)的交易特点,其所酝酿的风险实际上数百倍于国内股市。

  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投机并不是中国期货投资遭受损失的直接原因。期货投资如果没有投机意义的存在,也无法形成合理价格发现的目的,而缺乏足够的投机能力,即使是在进行套期保值,也难以避免会出现不应有的损失。

  实际上,顺应市场趋势的变动,发现现有价格与实际价值之间的差异,控制仓位的适当投机,甚至有助于市场的活跃,以及操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这种投机获得的利润,包括造成的损失都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

  变中国因素为中国力量

  从交易形式上来看,期货是一种典型的买空卖空行为,所以过度投机必有大损,套保获利是最现实的做法。因此,做期货就要以现货交易为基础,有多少现货吃多少期货,多一口也是不能吃的。也只有当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发生背离时,才是出手的时机。

  近几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只要涉及到原材料的价格变动,中国永远都被视为关键因素。无论从各类媒体报道,还是市场分析师的报告,中国的供给和需求都会放在及其显著的位置,并成为其立论,或判断价格走势的基础。通过以下数字就可以简单说明,在国际市场上,我们应该具有强势地位。

  据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累计进口原油1.2亿吨,增长34.8%。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平均每吨进口价格比上年上涨58.9美元,多支付外汇70.68亿美元。

  2005年1至4月,中国进口粮食1061万吨。从2005年开始,中国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数量每年达2216万吨。按中国粮食口径,将配额折成原粮,则粮食进口配额数量达4107万吨。

  2005年全年全国进口铁矿石将达2.4亿吨左右,比上年增加约3000万吨,增长15%左右。

  2005年中国精铜消费量为360万吨。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铜原料严重短缺,铜原料自给率不足30%,2005年中国铜精矿进口量达到406万吨,仅次于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

  巨大的能源与原材料消耗,现实地表明了中国在国际期货市场的影响力,可以说现在的确到了“中国一跺脚,期货市场颤一颤”的地步。这不仅为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也提供了现实操作的基础。

  产生巨亏的中国企业几乎都与企图在某个市场上进行价格垄断、获得不正常的超额利润有关。一旦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局面失去控制,账面亏损增大时,相关的操作者们便利令智昏,往往是隐瞒不报,最终酿成大祸。中航油在航空煤油期权上大量卖空;中储棉买进20万吨棉花(资讯 论坛)豪赌国际棉价上涨;而株洲冶炼甚至不顾年产仅30万吨,而在短时间内抛空45万吨妄图砸低锌价的不理智之举。其结果只能是自己吞下巨额亏损的恶果。

  因此,当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迅速提高之时,国际市场不仅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出口变化,更关注中国期货价格的变动。中国在国际市场影响力最大的领域暂时还不是资本市场,而是其进出口变化,以及对原材料购买而造成的对国际期货价格的影响。

  在争夺国际商品定价权的竞争中,作为世界原材料需求大国,我们本不应当受制于人,成为国际期货市场上任人宰割的对象,更不应当让“中国因素”成为提升经济质量和维护经济安全的阻力。我们的出路在于,通过期货市场的发展全面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把“中国因素”转化为“中国力量”。

  赚钱的本事是学来的

  面对国际期货市场,我们首先应该学会的本事就是如何保本问题。正常合理的交易应该是:现货交易亏的钱用期货交易来弥补,期货交易亏的钱用现货交易来弥补。一朝失败,就困守愁成,不再进行尝试了,不敢迎接挑战了,这样是不会进步的。这不仅仅是风险控制问题,而是在明确的情况下进行交易的行为保障。

  先在自家里练兵。不练好兵,就想决胜于千里之外,即使小胜,恐怕也是侥幸。因此,当前我们应该建立健全国内期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交易规则和制度,迅速增加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这样不仅能使国内经济发展的规模与国际上对中国的期望相适应,还能够使我们的衍生品交易在锻炼中成长、成熟。

  中国国内没有相应丰富的衍生品避险工具,使企业只能在国外衍生品市场做保值交易,他们对那里的市场规则、特点不够熟悉,交易成本、资金承受能力等商业机密都被国外游资掌握,操作十分被动,经常成为国外游资狩猎的对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4,5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