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期市要闻 > 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破茧 > 正文
 

黄运成访谈:期市变革金融衍生品听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10:4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莫菲 上海报道

  “回望渐行渐远的2005年,虽然有一些令人不悦的音符,但涌入心中的更多的是厚实和期盼。”黄运成坦承。

  2006年是期货及金融衍生品市场困难和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的一年。在中国证
监会的牵头下,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筹备小组正式成立,而期货公司风险控制能力亦日益提高。2月20日,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上海证监局副局长黄运成与本报进行了交流,就期货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做出展望。

  2005:机构洗牌悄然行动

  《21世纪》:2005年,监管部门出了哪些重拳以增加对中国期货市场的管控力度?

  黄运成:由于制度尚不完善,中国期货市场给期货公司的违规操作创造了可乘之机,对整个市场构成了极大的风险威胁。加强风险控制理所当然地成为监管者的要务。打出监管重拳,规范发展市场是证监会2005年的工作思路之一。

  2005年3月,证监会启动“飞行”式检查,派出人马飞往各地,对期货公司的财务、交易记录等进行检查,查找风险隐患,强化期货公司监管。

  2005年6月、9月,证监会分别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通过2004年度年检的期货经营机构名单:第一批共有125家期货经纪公司和234家营业部通过年检;第二批共有34家期货经纪公司和49家营业部通过年检。

  针对年检中发现的问题,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期货经营机构进一步加强监管,督促通过年检的机构继续规范运作,并密切关注未通过年检的机构,要求其作好风险防范工作。

  《21世纪》:回眸2005年,中国期货市场最引人关注的事件莫过于年底发生的“国储铜事件”,您认为该事件对期市发展有怎样的深远意义?

  黄运成:“国储铜事件”不仅同1995年的“株冶事件”、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一样暴露了中国企业在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致命缺陷,也体现了当前流行于国内期货界、以国内盈利弥补国外损失的反套利行为对国内期货市场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维护国家经济战略安全功能的破坏作用。更为实质的是,“国储铜事件”揭示了在面临国际基金对我国大量进口的铜等基础原材料价格推波助澜的情形下,我国发展期货市场、化中国因素为中国力量、争夺国际定价权任重而道远。

  合力夯实期市基础

  《21世纪》:监管部门在加强市场监管整顿的同时,联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在期市基础性制度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黄运成:首先是以净资本为核心的期货公司财务安全指标体系自2004年10月起试运行。这套指标体系参照国际惯例并结合中国国情来设置报表结构和项目,综合反映期货公司抗风险能力、客户权益保障、合规经营及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等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2005年1月24日,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三家期货交易所同时发出通知,将期货经纪公司会员结算准备金最低余额上调为200万元,并要求必须以期货经纪公司自有资金在2月16日前足额缴纳,未按要求的程序和来源足额缴纳者不允许开新仓。提高结算准备金的措施是中国证监会实施“以净资本为核心的期货监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提高结算准备金反映了当前必须适应期市规模快速扩张、期市价格剧烈频繁波动的风险防范需求。提高结算准备金即硬性规定一家期货公司要在三家交易所作代理,就得至少备足600万元的流动资金,有助于提高期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提高结算准备金对于规模较小或者注册资本金被股东抽逃、未实际到位的公司而言,或被更换股东、重组,或被清理出场,这进一步加强了整个期货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意味着期货公司全面洗牌风暴的来临。

  第三,公司治理不断细化。2005年10月13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期货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通知》。10月下旬,证监会又下发了《关于期货经纪公司股东资格及相关问题的通知》。这两份通知的出台,正是针对近年来因期货公司股权集中、内部治理混乱、防范经营风险的制衡机制失效,造成控股股东抽逃注册资本、挪用客户保证金等多起恶性风险事件的出现。

  两份通知的实施将督促期货经纪公司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制衡机制,并起到制约期货公司股权集中,防止大股东独断专行违规经营,保护中小股东和投资者合法权益,防范期市风险的作用。

  金融衍生品加快培育

  《21世纪》: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正在筹备过程之中,股指期货被业内认为是第一个将在新交易所推出的产品。你认为股指期货推出的时机成熟了吗?

  黄运成:国内市场正进一步为发展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提供一切条件。

  2005年4月8日,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编制的证券市场首只统一指数——沪深300指数正式发布,丰富了市场现有指数体系。2005年9月23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设立的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拟通过市场化运作,发展我国自己的统一市场指数。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展开,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将被完善,推出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制度性障碍将逐步消除。

  从另一角度分析,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已经是时不我待。2005年5月23日,香港交易所推出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期货和期权合约,这是内地股指期货迄今第5次被境外机构抢先推出。内地股指期货在境外被先行推出,无疑导致内地股市现货和期货市场的割裂,为QFII利用境内外市场操纵价格提供了方便,而国内监管机构对境外市场不具备监管权力,目前境内股市又缺乏规避风险的做空机制,这样的状况必然威胁到我国的金融安全。

  股指期货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及其拥有的良好股票市场基础,使得其常常成为各国发展金融期货的首选品种,并获得迅猛发展。目前在我国,股指期货具备的基础条件在各类金融衍生品中最为成熟,因而多年来,推出股指期货的呼声一直高涨不落,各家交易所也都积极着手股指期货的研发并申报上市,上海期货交易所还开展了股指期货模拟大赛。当前国内指数基础已具备一定条件,相信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进程的加快,股指期货的推出日渐成熟。

  2006年:困难希望并存,挑战机遇同在

  《21世纪》:2005年,市场基础制度得到了夯实完善、金融衍生品推出的各项条件已着手准备、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快。那么,2006年的中国期货市场将有哪些新举措?

  黄运成:2005年《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修订稿已报送国务院法制办,2006年新修订条例可望颁布实施,期货市场的合法合规运作将得到进一步规范,从而促进期货公司的健康发展,防范期货市场风险。同时,期货法的立法工作在2006年也将得到推动。另外,针对境外期货业务监管中出现的新问题而着手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修订工作也将在2005年基础上进步。

  2005年出台的各项基础制度将在2006年贯彻落实,发挥效力,完善风险防范体系。正在试运行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期货公司财务安全指标体系、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系统将在2006年正式推广实施。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完善期市退出机制、防止期市风险扩散的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有望在2006年建立起来。2005年着手研究的创新类期货公司标准也会于2006年出台,在业务创新等方面政策扶持达标公司,通过分类管理,促进期货公司优胜劣汰。

  2005年众多具备条件的期货期权品种最终并没有被推出,因为当前品种上、市场机制上,与市场需求相比,有很大不确定性。2006年品种上市机制的市场化将会得到进一步改进。2006年,推出金融衍生品的呼声会更高,研发金融衍生品的脚步会加快;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股指期货可能破壳而出;国债期货、外汇期货问世的基础条件会得到逐步完善。

  2006年,国际化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CEPA及其补充协议和扩大开放磋商纪要、《港澳服务提供者申请期货经纪公司股东资格审核》将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更多的外资公司将参股内地期货公司,内地期货公司参与香港市场的步伐会有所启动。内地期货公司代理境外大豆交易的规定有望出台,实力较强的内地期货公司会首批获得代理境外交易的资格,出征异域。国企参与境外套保力量进一步加强,国际期货市场将听到更多中国人的声音。此外,各层次的对外合作交流会继续进行,会有一些实际进展。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