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期市要闻 > 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破茧 > 正文
 

2006:金融衍生品筹备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10:4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方原 北京报道

  2006年,注定要重笔写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进程。源于市场的自我萌动和政策催化,作为资本市场一大重要因素的金融衍生品,将真正“组团”登场。

  市场脉络

  记者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半年间,参加有关金融衍生品的会议10余个。同一个主题的会议如此高频率地进行,近年来在国内实属少见。金融衍生品需要真正走进中国经济,走上中国资本市场,这是市场的呼声,也是管理层的目标。

  “一系列金融衍生品正在设计之中,目前已经具备了推出有关产品的市场环境。”在2005年的一次高层会议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如此表示。

  事实上,中国资本市场对于金融衍生品的试验与摸索从未停止。

  上世纪90年代,汇率期货、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曾分别在上海和海南“粉墨登场”。然而,由于现货市场不成熟,监管主体不明确,交易所之间恶性竞争,公司内控机制缺乏,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当然,国际市场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以华尔街为代表的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历史不过30多年,但其因具备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等期货属性而迅速抢占了原有的期货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金融期货等衍生品成交规模在期货交易中的比重已从1976年的不足1%,上升至目前的80%以上。在世界各大金融衍生品市场上,交易活跃的外汇、利率、股指等金融期货合约有几十种。欧美等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成交规模近几年大幅上升,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金融衍生品成交额远远超过现货交易。

  相比国际市场的繁荣,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总体上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金融衍生品是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又是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的“避险器”。“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可以说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金融体系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位高层人士指出。他认为,这个挑战主要表现在金融体系的效率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上,“我们在运用金融工具,特别是避险工具上缺乏经验,这直接造成了我国在国际上金融竞争力的薄弱。”

  根据最新统计,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8160亿美元,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突破了14万亿人民币。截至2004年底,我国国债余额为29631亿元,其中内债28803亿元,外债828亿元。数额如此之高,在没有金融衍生品风险对冲工具的情况下,市场汇率和利率稍有波动,必然对金融乃至整体经济的安全形成负面影响。

  对于金融衍生品的需求,同样存在于股市。在开户人数多达7000万的中国股票市场,因为缺乏金融衍生品这一避险工具而遭受的损失也显而易见。

  2001年以来,沪深股市走熊四年有余,大盘股指“跌跌不休”,而投资者却因为没有相应的做空机制,只能认赔或出局,运作大资金的机构投资者也很无奈。市场于是对金融衍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

  产品定位

  作为金融衍生品设计的重要部门,中国证监会期货部一直在进行调研、平衡与方案设计。其负责人最近明确表态: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将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除现货交易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形态大概可分为股指类、利率类和汇率类三大领域,交易方式可以分为场外交易(如远期与互换)以及场内衍生品(如期货与期权)等。

  而记者从两个证券交易所和三个期货交易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几类金融衍生品已经在各个层面展开了全面的方案设计与论证。

  据了解,管理层早已开始论证推出股指期权期货的可行性。2004年底,股票指数期货开发专家项目小组正式成立。200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国内股指、国债两大期货的推出条件也已基本具备,我国应以股权类期货作为突破口,尽快建立起国内的衍生品市场。

  一份由上海中期期货公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成的报告认为,目前市场上的上证180指数、新华指数等各种指数已获得广泛认同,统一指数也开发成功并在试运行中。这些都为国债期货的重新推出和股指期货业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设上述两大期货产品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可以择机推出。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正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消除了推出金融衍生品的一些障碍,股指期权期货将活跃市场和丰富交易品种。股指期权期货为市场提供了做空机制和风险对冲工具,有利于投资者回避和控制风险,对市场产生中长期的重大影响。

  监管思维

  两周前,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筹备小组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正式的筹备会议,可能首先推出股指期货产品,此外利率衍生品、国债期货也属于非常有希望的品种。 

  种种情况表明,国内成立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已无悬念。这同时又向市场传出一个信号: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将立足于统一与整体。

  “在现有品种比较少的情况下,能在这么快时间里决定成立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实在有些突然。”国内许多券商人士表示,从期货本身特性来说,通常是先有产品,后有交易所。有业内人士称:此番政府如此大力推进金融交易所的建立,从政策预期上看,交易产品将很快推出。

  在政策层没有透露更多的信息前,市场总在猜测:每个证券或期货交易所自定规则,分别交易证监会分配的金融衍生品。

  “事实是要成立专门的交易所,这样是监管思维的一大进步,适应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要求,有利于控制风险和市场监管。”中国国际期货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当监管层的思维初露端倪,市场的建议声也随之而来。国内两大证券交易所的分析人士表示,交易所规则必须是统一的,如果各种产品有各自不同的规律、交易模式和交割方式,实际上是比较奇怪的。从维护证券市场的角度看,股指期货是目前最合适推出的产品。

  法律界人士表示,如果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的设立,是以品种创新为主,那么在风险控制方面就需要更加完善的机制来平衡整个市场。

  一些基金经理认为,当国内更多金融衍生品走向市场时,国外对冲基金一定会感兴趣,只要放开,可以通过股票市场,QFII等方式进入。如此,对交易所的风险控制能力要求更高。由于风险的不可预知性,因此设计一套程序,告知入市者,从而在程序上也保证相对公正。

  “在政策催生金融衍生品的初期,统一市场的监管,还需要管理层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从目前的具体交易品种划分看,国债、利率期货等很可能要由央行和

财政部来负责,外汇和本币等汇率期货的监管者则可能是央行和外汇管理局,而作为交易主体的国内外各大银行,又涉及到
银监会
的监管。股指期货的监管者必然是证监会,但也涉及到证监会期货部门和证券部门的协调问题。不仅如此,随着机构投资者渐渐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力,其监管机构包括保监会在内很可能达到8家之多。

  据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国务院正在酝酿在相关部委中选择一方作为金融衍生品的政策调控机构,其他部委则把相关事权转移过去,形成统一集中的监管体制。在此基础上,真正提高监管效率,促进金融衍生品统一市场的发展。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