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期市要闻 > 正文
 

铜供求关系将现转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08:29 中国证券报

  全球精铜产量及消费量数据(单位为千吨)

  2004年1-7月2005年1-7月

  精铜总产量8,9879,420

  全球冶炼产能11,18711,702

  冶炼产能利用率(%)80.380.5

  全球精铜消费量9,7709,655

  全球四周消费量1,2821,268

  期末精铜库存(1)970789

  期间库存变动-810-130

  精铜过剩/缺口(2)-784-235

  本报记者 李中秋

  一轮从2003年下半年至今的铜市“疯牛”行情,让不少涉铜企业怨声载道。有着85%涉铜企业参与的期货市场,已经将中国铜行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临近岁末的国储抛铜风波,实质上则是铜定价话语权争夺战的开端。

  在与加工企业的接触中,记者亲身感受到了目前高铜价对消费的抑制作用。许多加工企业饱受高铜价的煎熬,对目前的百年历史高价也只能表现出无奈和困惑,一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对未来企业扩张失去信心,或者根本就没有计划,甚至抱着“走一步,看一步”、“能维持目前现状已经不错了”的心态。

  政策组合拳未尽高铜价源于国际基金对铜市的操纵,为平抑铜价,缓解生产企业经营压力,国家物资储备局委托国储物资调节中心对储备铜进行数次拍卖。但国储的几次拍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国际铜价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

  对此,一直与发改委接触频繁的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常清认为,国储抛铜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满足国内铜加工企业的生产需要。只要国内企业还存在需求,国储抛铜就将继续进行。具体数量则要看国内企业需求。另外,基金等机构操控了国际铜价,并频频“挤仓”国内买家。因此国储抛铜是反周期调节,让铜价回归供求关系。什么时侯以上两个目的达到了,国储平抑铜价的措施就将停止。这也是国储抛铜专家会上的共识。除了通过市场抛售之外,业内人士认为,有关部门可能通过多种组合拳加以辅助。11月出台的抑制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政策只是第一步,未来铜精矿和废杂铜进口关税下调、铜加工企业出口关税变动、抑制产能都可能成为2006年的新政。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秘书长翟昕透露,明年我国将调低废杂铜进口关税,以促进废旧金属回收行业的有序发展,维护有色金属行业的经济安全。目前,废杂铜进口已经成为向铜加工工业提供原料的主要来源。降低进口关税将进一步保障铜的供给。

  明年将首现供应过剩2005年铜价又上了新的台阶,但高铜价并没有马上换来供给面快速的提升,西方国家包括智利铜产量都出现下降。不过,由于发改委对铜行业进行调控以抑制铜精矿需求、以及智利铜将以零关税进入中国等因素影响。业内人士预计,随着铜供应能力增加,2006年铜市可能引来最近三年来首次出现的供应过剩的现象。

  据国家

商务部网站消息,10月28日,世界上最大铜消费国中国和最大铜生产国智利,就两国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部分达成一致,预计从明年年中开始,智利铜将以零关税进入中国。这意味着,国内铜价即使在强劲的需求支持下也面临着重新定位。这将是中国与拉美国家签订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中国目前已是智利第二大贸易伙伴,协定生效后,智利92%的出口产品即可零关税进入中国,其中包括智利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铜。智利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中智间贸易额为49.3亿美元,仅铜贸易额就占到了其中的一半。

  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的最新预测显示,2006年世界铜矿产量预计将增长5.1%,即76万吨,达到1574万吨。2006年世界精铜产量预计将增长8.1%,即132万吨,达到1765万吨。2006年世界精铜消费量预计增长5.5%,即大约90万吨,达到1736万吨,主要消费领域预计将增长。ICSG的预测,2005年世界精铜供需缺口预计将达到12万吨,但是2006年世界精铜供需将过剩30万吨。初步预估显示,温和过剩将持续至2007年。

  铜价将面临大幅波动业内专家预计,国储在释放储备铜以后,中国可能会从2007年起重建其铜库存,当时国内的铜预期会出现过剩,中国铜冶炼能力在2007年将会达到370万吨(超过国内需求)。

  虽然目前国际铜价被国际基金所操纵,但已经接近这波超级大牛市一个阶段性的顶点。以往的历史证明,任何一次操纵和“事故”之后,都可能引发铜价较大级别的波动。

长城伟业期货公司首席研究员景川分析,铜价在经历今后几周的疯狂上涨之后,在多种复杂因素如空头最终割肉等影响下,未来几个月内,即使市场看到1000美元以上的价格波动也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猜测铜价牛市在什么高点结束,或在什么时间出现转折已经不具有现实意义。随着未来铜精矿产出的提速和精铜冶炼能力的提升,相信市场将逐步走向平衡,并最终出现过剩。届时,全球精铜库存将重新建立,铜市投资需求降温,铜价最终也踏上回归道路。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