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单展期国储铜风波未了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 10:01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国储局为展期支付差价可能形成近5000万美元的损失。展期意味着对赌还将继续 栗新宏 2005年12月21日,这个原本平常的日子,因为此前一个月间的中国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下称国储中心)和国际期货对冲基金的一场期铜大战而备受瞩目。前者是为伦敦金属交
按照之前分析人士的估计,在交割日到来之前,国储中心有三种选择:一是实物交割;二是强行平仓,认赔出场;三是展期,即继续做空,将合约调整为未来到期的远期合约,以时间换空间。作为铜的主要消费国和进口国,采取前两种,无疑宣告国储局在对决中失败,而选择第三种,意味着国储局愿意承担风险,继续看空铜市。 随着交割日的临近,谜底已然开启。日前,《证券市场周刊》从一位权威人士获悉国储中心最终的选择是:20万吨期铜头寸,其中1/4即5万吨,由国内运至韩国釜山LME仓库进行现货交割;其余部分迁仓展期,一半转为2006年2月21日到期的空单,一半转为2007年2月21日到期的空单。 显然,这场对决还将继续,而与之相伴的是,刘其兵之后,谁还将为此负责。 阶段战局 尽管对决暂时不会在12月21日分出胜负,但之前的战局显示,阶段的胜负已然明了。 11月16日,被看做是国储中心与国际基金大鳄的首战。当日,国储中心受国家物资储备局(下称国储局)委托,以公开竞价方式抛售了2万吨铜。此后,连续四周,国储局在北京每周进行2万吨储备铜竞拍,四次竞拍,共成交51099万吨。 同期,上海期货交易所公布的持仓显示,国储局借以操作的主要通道之一——中粮期货席位,其中一个交易日内就累计抛空期铜4万吨。 对于拍卖铜的目的,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常清认为,一是为了满足国内铜加工企业的生产需要;另外,国际机构操纵了国际铜价,并频频“挤仓”国内买家。因此国储抛铜是反周期调节,是为了让铜价回归供求关系。 在国储局公开拍卖储备铜的同时,国家发改委也公开表态,炼铜业产能过剩,将受到重点调控。 对此,市场的共识是,国储局意图通过打压上海铜价,进而拉低伦敦铜价,实现在LME的空头获利,起码损失不会过于惨重。 但事与愿违。 LME铜价只是在国储局首次抛铜的当天出现短暂下跌。随后几次抛铜日,市场不跌反涨,至12月12日,沪铜伦铜再创新高。LME三月期铜终盘收报每吨4373美元。同日,上海期铜高开高走,全线上涨。其中主力合约602以40170元报收,上涨810元,盘中创下40180元的历史新高。 LME铜价再次推升的背后是国外对冲基金继续建立多头头寸。据美联社报道,美国Moore Capital、Vega Asset Management、Touradji Capital对冲基金以及英国主营商品期货的对冲基金Armajaro都在11月16日之后,又新建了大量多头仓位。而原有多头仓位的伦敦定量对冲基金Winton Capital创始人戴维·哈丁公开表示:“我们做多已有很长时间,并且仍然看涨。” 分析人士表示,海外基金看多的理由是,中国已持有巨大空单但没有足够的供应量;中国需要回补空头仓位,而且海外基金对铜的供应渠道拥有控制权,这两个因素国储局都无力改变,未来同样难言乐观。 未了之战 对于展期,中国铝业从事期铜交易的一位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这其实是一个无奈之举,如选择20万吨现货交割,这相当于全国产量的1/3,而对于中国这个每年约80%需要进口的铜消费国,将会一定程度影响到物资安全;而如选择买入平仓,亏损巨大。少量交割不至于影响物资安全,而大部分展期从长计议,以时间换得空间,期望未来铜价会下跌,减少损失,甚至盈利。 而展期并非是“免费的午餐”。展期操作为买进到期合约,同时卖出相同数量的远期合约,而目前LME的远期合约价格低于近期合约,一买一卖需要支付成本。据上述权威人士分析,国储局为实现展期,每吨支付的差价约为300美元左右,15万吨就有约4500万美元的损失。 事实上,官方已经承认国储铜的亏损。12月12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铜”事件代价惨重。这是国内政府高官首次对“国储铜”事件表态。 此后,面临同样的问题是,结果能否如国储局所愿。 上述人士认为,支撑国储局做展期的决定,另一重要依据是,铜的现货市场未来的基本面是供大于求,其期货价格相应也会长期看跌。 据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欧洲铜消费同比下降8.7%至247万吨;日本同比下降5.3%至79万吨;美国同比下降8.5%至151万吨;而中国1至10月铜消费高达248万吨,同比增长10.9%。 而就在10月底举行的LME年会上,铜价将会走低还是各方比较认同的说法。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在今年的LME年会上预计,2006年铜市将少量过剩26.3万吨,均价为3125美元;2007年过剩45万吨,均价将跌至2425美元。汇丰银行在基本金属展望报告中预测,因新铜矿供应量激增,LME现货铜2006年均价为3086美元,到2007年将回落至2646美元。 但尽管这样,期货市场却出现了与预测的基本面悖离的走势。 对此现象,国内资深期货专家刘仲元的认识是,“LME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是一个纯粹按照供求关系来定价的国际市场,它实际是一块大鳄丛生的沼泽地。与石油一样,在期货市场里交易的价格早就脱离了供需的基本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基金利用各种题材在炒作拉升,希望未来回归基本面,并非易事。” 而在刘仲元看来,对于未来,国储局同样无力改变的一个不利因素是,许多看多的基金实际掌握铜矿供应权,之前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国智利出现供应中断;印度炼铜企业Birla发生火灾;麦克莫兰铜金公司上周二宣布:该公司旗下的全球第二大铜矿印尼Grasberg铜矿生产低于预期等一系列事件绝非偶然。未来,只要对决继续,这种情况随时可能再出现。 目前,国内外分析人士一致的看法是:20万吨都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能抛出50万吨铜,可以让国际市场的铜价大幅下跌。 坊间传言,国储局在未来5个月左右的时间内还将继续在市场上拍卖储备铜。常清认为,从这几次国储抛铜来看,其中大部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入库的旧铜。而国储局后来(包括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还收购了相当数量的现货铜,这几次抛售都未见到。从上述角度来看,国储库存的现货铜数量非常大。 而国储局在此前的操作中的表现,似乎没有如其声称有130万吨库存的那样底气十足。在连续4周竞拍之后,目前仍没有公布继续抛铜的计划。 据国联期货分析师陆承红的分析,国储又不太可能长期稳定抛售储备铜,当国储释放量再也无法弥补进口缺失数量时,内外价差必然产生回归,而回归的第一步是敞开原料进口通道,变相增加国内供应量,反而可能导致进口铜价上升。 谁在埋单 虽然国储铜之战依然是一个未了之局,但国储的实际损失已经产生,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重。然而,其中关键人物刘其兵至今下落不明,也不见相关责任部门的明确信息。 正因为如此,围绕整个事件的种种疑问依然是不解之谜。比如不具备交易资格的刘其兵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市场的呢?刘其兵为何不知悔改地死做空头,是否真像市场人士猜测的陷入了结构性期权的迷局?等等。 更令人关注的是,国储中心、国储局在整个事件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按照国储局当初的宣称,损失完全是该交易员个人行为所致,交易员应为损失负责。如果刘不具备交易资格,代理公司应该面临相关的责任和损失。那么如果没有交货的实力,国储为什么要负担本可以不必承担的责任?国储局从竞拍储备铜的那一刻起,实际上已经接过了刘其兵的空头接力棒,正面与国际基金对堵。 谜底或许只有等到真相大白的那天才能揭开,然而,付出代价的,刘其兵不是第一人,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人。 此前曾有传言,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也持有12月21日到期的LME三月期铜6000手空单(约15万吨)。日前一位接近五矿公司人士向《证券市场周刊》透露,五矿公司一位主要负责人已被限制自由。12月13日,为求证此事,本刊记者致电五矿公司办公室,接连几次,或一说明来意即被挂断,或工作人员称不知情,无法说明。 另据上述人士透露,五矿公司一直是国储中心做外盘的合作伙伴。上述负责人是否因此而被限制自由不得而知。 而从LME经纪商处获悉,LME期铜12月21日到期的沽空合约数目为104万吨,以大约3200美元沽空价计算,合计亏损已超过10亿美元。 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获得国外期货业务的共有26家国有企业。在26家国企中,涉及铜矿生产、交易的有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600363)、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000066)、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000878)、株洲冶炼集团、湖南水口山有色公司8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