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期市要闻 > 国储铜价之争 > 正文
 

话语权从参与权开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 09:10 中国证券报

  记者 赵彤刚

  近期国储与海外投机基金在铜市场上的博弈,使“定价话语权”这个话题再度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焦点。面对目前仍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中国期货市场,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争夺国际定价话语权,先要从参与权开始。

  发生在上半年的“铁矿石涨价事件”,让定价话语权成为社会热门话题。而随后国际原油及金属铜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暴涨,更是让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普遍对国内期货市场寄予厚望,期望它能在国际定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正如金瑞期货经纪公司总经理姜昌武指出的,中国期货业还远远没到争夺“定价权”这个层次。摆在面前的事实是,我国期货市场甚至还没有解决“参与权和参与能力”的问题;或者说,还只有非常有限的国际参与权和参与能力。显然,如果国际参与权都不具备,当然不会有国际定价权。

  1994年3月31日,国务院发文明确要求各期货经纪公司均不得从事境外期货业务;1999年6月2日,国务院发布《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企业进行境外期货交易实行非常严格的控制。直到2001年5月,国务院转发中国证监会《有关国有企业境外套期保值的管理办法》,才允许少数企业经过严格审批后进行外盘套期保值业务。但到现在为止,全国仅有31家大型国企可以参与境外期货套期保值,其他投资者无缘触及。虽然部分投资者通过非正规渠道进入国际市场,但由于资金流动障碍,这种“打擦边球”业务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而且这种行为不利于监管,风险极大。

  同时,由于目前国内期货经纪公司尚不允许代理外盘交易,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套期保值只能借助境外渠道。如此一来,商业机密就完全暴露在国际资本视野之下,很容易成为国际投机基金“狩猎”的对象。无论是以前的株冶事件、

中航油事件,还是目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国储铜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因为持仓头寸被国外经纪公司泄露,从而加剧了交易风险。国际市场参与权的缺失,对国内期货行业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参与权”的缺失,实际上已让国内期货业特别是期货公司“自我封闭”,国内期货业人才无法得到煅炼。可以预见,将来与久经沙场的国外期货投资者竞争,我们将可能付出更多学费。由于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目前180多家期货公司只能挤在狭小的国内市场恶性竞争。因而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控制能力等各方面水平,都得不到大的提升。

  如何解决国内期货行业参与国际市场问题,姜昌武的观点很有代表性:首先,松绑。尽管过去参与国际市场过程中出现了类似“中航油事件”等问题,但是他们之错并不在参与本身,而是相关监管体制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缺失带来的必然结果。因此,一方面要尽早放开对参与国际期市的管制,鼓励更多企业或者机构投资者参与境外期货交易,让他们在市场博弈中不断成长、成熟;另一方面,也应放开境外投资者进入国内期货市场限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渐具备争夺国际定价权的实力和影响。

  其次,实力决定地位,应尽快推出期货投资基金,培育中国的专业投资力量。只有基金这样的专业投资机构,才有较强信息收集、研发能力,才有可能根据经济周期和对宏观经济的判断进行战略性投资。这样才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逐步夺得话语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