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期市要闻 > 正文
 

氧化铝税收优惠将取消 沪铝伦铝比价重寻平衡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09:10 中国证券报

  记者 赵彤刚

  国家发改委及商务部有关人士日前透露,中国近期将停止氧化铝加工贸易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免除8%出口退税和17%增值税优惠。据业内人士分析,此举短期将利空国内铝市场,对国际铝市场却是利好。受此影响,上海期铝与LME铝比价将重新寻找平衡点。

  新政策可能月内出台

  此前市场早有传闻称,中国可能从6月1日起取消氧化铝加工贸易优惠关税措施,但因受到来自企业方面压力而迟迟未有下文。近期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提倡构建节约型社会,氧化铝是高耗能行业,从税收政策上抑制此类产品出口符合中国节能大方向。据商务部有关人士称,关于停止氧化铝加工贸易税收优惠传闻已久,估计会在这个月出台正式公告,但具体实施不大可能在这个月,因任何政策出台都需要有一个执行缓冲期。根据新政策,氧化铝加工贸易将不再享有免除8%出口退税和17%增值税优惠,视同为一般加工贸易管理。

  近年来国家对铝行业调控力度不断加大,2004年开始铝锭出口退税税率由15%降至8%,而2005年则取消了铝锭出口退税,并对出口铝锭征收5%关税,直至取消氧化铝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优惠措施。据介绍,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主要是指国内生产企业免税进口氧化铝,生产铝锭后再出口核销的一种出口贸易方式。在2004年之前,为了鼓励铝生产企业出口创汇,国家对进料加工贸易方式采取优惠举措,在免关税进口氧化铝同时,对出口核销铝锭实行退税,即先征收17%增值税,再按一定比例退税。

  关税调整未能减缓出口步伐

  在我国铝锭出口贸易中,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出口铝锭数量占绝大多数,超过了90%。然而,随着国内铝产能迅猛扩张,铝生产重复建设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铝产量不但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而且从铝锭净进口国转为净出口国,出口量呈现快速增加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4年中国原铝产量达到655余万吨,而出口量从2001年的40.88万吨猛增至2004年的141.68万吨,翻了两倍半。今年上半年,我国原铝出口量达到了76.9万吨,同比增长21.5%,估计2005年全年原铝出口量仍然维持在高水位。由引可见,尽管将出口退税税率由15%降至零,并对原铝出口征收5%关税,但中国原铝出口步伐并没有减缓,出口量反而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因此,政府禁止氧化铝进料加工贸易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沪铝伦铝短期将分道扬镳

  金牛期货分析师杨晓荣认为,中国一旦取消氧化铝加工贸易税收优惠政策,短期内无疑对国内铝市场形成压力,相反对国际铝市场却形成利好效应,由此期铝将呈现内弱外强格局。事实上,近期LME三个月铝不断走强,即与此预期有关。LME铝自7月4日低点1682美元一路震荡上扬,目前已升至1850美元一线,短短两周时间上涨了160多美元。而在此其间,沪铝表现则相对疲软。可见,国内外铝市场比价关系在悄然发生改变。

  据杨晓荣分析,氧化铝进料加工贸易改为一般贸易后,原铝出口成本将大幅增加。据他估算,取消出口退税优惠并征收5%出口关税后,如果氧化铝价格为430美元/吨,每吨出口成本将增加1800余元,约合近200余美元。这无疑会促使企业选择在国内销售铝锭而减少出口,从而使国内供应压力增加。在国内消费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条件下,进出口政策变化,将会逐渐改变国内铝锭已经存在两年多的净出口格局,向着供求平衡转化,甚至不排除在不久的将来会再度转变为净进口国。原铝而进出口格局的这种变化,将会打破原来国内外比价平衡点,向着新的平衡点发展。据杨晓荣分析,氧化铝加工贸易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后,沪铝与LME三个月铝比价理论上将从原来的8.6降至8附近。同时,没有了出口优惠政策保护,国内外铝市场联系将更加紧密,国内铝市场将更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变化。

  另外,关税政策调整也将影响我国氧化铝进口。目前我国氧化铝需求基本一半靠进口。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氧化铝进口量同比增加28.8%,达到367万吨。据杨晓荣介绍,国内原来仅有8家企业能够从事氧化铝一般贸易进口,近期新增了12家,但在国内140多家铝生产企业中,比例依旧十分偏小。如果取消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那么出口成本增加势必会促使企业减少铝锭出口,从而对氧化铝需求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据统计,2003年国内147家铝企业中有33家进行了进料加工,而2004年前7个月进料加工贸易量同比下降了14.2%,今年上半年只有20家企业进行了进料加工。当然,一旦国家对氧化铝一般贸易方式进口资格完全放开,那么企业就会根据国内比价自主选择销售方式,在国内或者国际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这样国内市场对氧化铝需求反而可能会增加,在供应没有得到缓解情形下,甚至会加剧氧化铝市场供求矛盾。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