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策划了中国能源威胁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 10:00 中国经济周刊 | ||||||||
石油价格上涨,为此中国去年多付出86亿美元,而作为经济受害者的中国,却同时还要承受“能源威胁论”的某些舆论中伤。是谁、又如何导演了中国的这种双重受害者角色?油价上涨的真正操控者又是谁?中国如何摆脱这种被动局面? 能源牵动地球人的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杨眉/上海报道 5月28日,上海浦东,上海金茂君悦酒店。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上海市市长韩正、上海市副市长冯国勤、证监会期货部主任杨迈军,还有来自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的有关官员,国际能源署、摩根斯丹利、花旗银行、汇丰银行、荷兰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的专家,以及数百家国内外期货公司汇集于此,共同出席由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办的第二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金属与能源)。 素以高雅、金贵著称的金茂君悦酒店内,多功能宴会大厅富丽堂皇,上千平米的论坛主会场,被西装革履、衣着光鲜、神采奕奕的金融界和投行界精英们“塞满”。参会代表的人数似乎超出了主办方的预计,因为座位不够,后到场者只好“委屈”站在了两旁的过道上。看着这些平日里坐惯了舒适“老板椅”的老板们,一脸严肃、全神贯注的听着演讲,同时不停的变换站姿以减轻身体重心带来的负担,着实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平添一份钦佩之情。 “今年论坛的参会人数确实超出了去年第一届,主要原因不仅是今年论坛在原有能源主题之外,又增加了金属分会场;同时,国际市场石油、铜(资讯 论坛)等商品价格持续的上涨,使国内企业在承受价格压力的同时,更期盼通过参与石油、铜等商品期货以及其它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规避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上海期货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国内石油界的大企业基本都派来了参会代表,”与记者邻座的参会代表、广州济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国强说,“国内的石油、铜等行业的大企业,虽然明白期货市场的重要性,但很多企业高管对相关金融衍生品所知甚少,大家都希望通过参加论坛、会议等,以最短的时间成本获得最权威、最专业和最精华的相关知识,”他如此解释现场的拥挤现象。 茶歇期间,他忙不迭地与诸多名流握手交谈,“他们大都是我们公司的客户,参加过我们的石油期货培训课程。”他颇为骄傲地告诉记者,“我们并不教他们如何进行某一期货品种的交易,而主要是让他们了解期货可以为其公司运转带来什么、避免什么,如何利用期货市场。” 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某国内石油企业的参会代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尽管他们公司也一直参与国际期货交易,但对参与期货交易的操作技巧和风险意识还停留在“想当然层次”,“去年发生的中航油炒期货巨亏事件,其实代表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期货交易的现有水准。”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的演讲,明确表达了监管层大力推进中国期货业发展的政策表态:积极推进包括金属和能源系列商品在内的战略性资源商品期货品种、商品期货选择权和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稳步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梁树和介绍了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政策的现状和未来变化趋势,如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原油进口来源、结构、贸易方式、运输渠道诸方面实现多元化等。 除了政策信息之外,来自国内外的论坛演讲者对于目前国际能源紧张、价格不断攀升的原因,给出了一致的、且出人意料的新判断——国际油价上涨不是中国的错,中国无辜成了国际偏见、甚至是别有用心的“替罪羊”。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提供的一组数据为此判断作了最基础的事实说明;来自国际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的亚洲商品主管Ian Potter,则指出国际能源市场上的“金融玩家”,除了对市场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外,也加巨了市场价格的波动,因为“投机者基于其观点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国际能源署石油产业和市场部主管Lawrence Eagles明确表示,国际油价上涨,除了OPEC控制生产外,期货市场发挥了很大作用,而中国的能源需求没有引起高油价,更不用对此负责任。 据了解,作为国内三大期货交易所之一的上海期货交易所,连续两年举办“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目的在于一方面配合交易所现有的铜、铝(资讯 论坛)、燃料油(资讯 论坛)等金属和能源类商品期货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也是为另一大期货品种——石油期货的早日获批和上市交易作积极“热身”。据介绍,交易所内部早已成立了石油期货上市工作组,合约设计、交易规则等相关研究工作已经准备多年。近两年来,国际石油市场的风云突变,正以一种强大的外力推动着中国国内石油期货的上市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