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期市要闻 > 石油价格 > 正文
 

财富论坛:加强能源合作对话谋求多赢健康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 09:08 第一财经日报

  当前,还有比人民币升值更敏感、更紧迫,且对中国和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更具关键意义的话题吗?当然,比如能源问题。

  在5月17日的《财富》论坛上,能源问题当仁不让地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而从当前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紧迫性来看,普遍性的能源供应紧张和由此衍生的各种问题,无疑更具现实挑战性。

  在这次《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演讲时重申,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此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论坛发言时指出,中国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五大方面问题中,保障能源供应的重要性仅次于发展农业。

  就在此前几天,美国总统布什公开称,对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持续增加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美国目前所需石油一半多靠进口,对天然气进口的依赖则更明显,布什认为应加速实施新能源战略,即增加美国国内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提高核能源比重,重视新型节能技术,加速新能源开发。而在今年3月份,布什曾明确表示,特别关注中国等国家对原油和其他能源的大量需求,认为正是这些迅速发展的国家,正在消耗许多原材料和自然资源。

  我们当然不能完全认同美国的看法,但也必须看到,近年来,全球对能源的需求的确在持续高涨。中国所面临的能源供应压力,以及美国能源战略调整的最新动向,均充分显示出当前全球性能源问题的紧迫性。我们一再强调,中国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对世界能源构成威胁,但中国所面临的能源压力之大也是现实存在的。根据有关统计,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持了GDP翻两番。如果中国到2020年要让GDP比2000年再翻两番,那么无论是继续以较高能源消费推动经济增长,还是转变增长方式、控制产业结构、降低产品和设备能耗、发展节能型建筑和节油型汽车等,都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能源战略调整。

  可持续发展需要可持续性的能源供给。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中国在能源供给上应首先立足国内。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大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勘探开发的潜力还很大。中国还可以通过完善和实施节能中长期规划,大幅降低每万元GDP能耗。当然,更重要的是从宏观上调整工业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微观上推进技术改造和革新,加快发展水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统计显示,中国风电资源有10亿千瓦,多数还未开发;水电资源有4亿千瓦,开发不到四分之一。

  随着中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无论从当前现实性还是未来可持续性来看,中国都需要在能源问题上积极化解能源争议,不断推进国际合作。现实地看,中国需要按互惠互利原则,与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大国加强合作。当然,这种合作能否顺利实现,关键还在于那些能源生产或消费大国能否真正认识到,协助中国缓解能源压力可以实现多赢。

  一个典型的例证是中国的石油储备。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猛增,特别是中国不断增加进口石油总量,石油储备的意义越来越重要。中国已经制定了石油储备计划,不过在具体实施时分解为两方面:通过三大国有石油和石化公司进行商业储备,同时适当增加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一在短期内增加石油储备的计划,自然会触动国际石油市场的敏感神经,引起一定的价格波动,甚至被一些人利用炒作,引发更多争议。

  这表明,中国非常需要更有效地加强国际沟通,深入阐明化解中国紧迫的能源压力,不仅有利于自身,从更长远看,也有益于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正如本次《财富》全球论坛主题所阐述的那样,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值得关注的新发动机,中国的机遇就是世界的机会,中国的问题也必然波及全球。美国国会有关机构近日发布一份报告就指出,如果美国的政策能兼顾现实与理想目标,中国的经济崛起其实也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因此,在“中国和新的亚洲世纪”,我们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必须更有效地化解不断增大的能源压力。着眼于中国快速经济增长势头,我们应客观、准确地估计中国所需的能源总量;着眼于势在必行的国际能源合作,我们应向更多人晓以利害,更积极地与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进行建设性对话与务实合作,切实缓解中国能源压力,确保中国和全球经济健康发展。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财富》论坛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